红网时刻常德4月20日讯(通讯员 袁芳)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只穿着两种颜色的衣服。曾经,他们是身着“橄榄绿”,保家卫国的战士;如今,他们是身穿白大褂,救死扶伤的“天使”。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之时,常德市从事医务工作的退役军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战斗精神,全力以赴构筑起人民群众的安全生命线。
他,一个“轻伤不下火线”的勇士
疫情发生不久,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奉命筹建疫情应急指挥部。退役军人李永高第一个打电话给院长,毛遂自荐到危险岗位工作。可上任没多久,却因结石引起肾脏积水不得不暂停工作进行手术。手术后本应卧床休息,可心系工作的他在术后第二天便忍着伤痛回到了工作岗位。“军人轻伤不下火线,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战士,我了解自己的状况,医院现在需要我,我必须在岗!”李永高义正言辞地说道。就这样,李永高捂着伤口在疫情防治一线一“逆”就是2个月。
李永高在急救车上指导防疫急救事项(右一)。
无论风雨沧桑,抑或岁月斑驳,在这场残酷激烈的战斗中,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这名满腔热血的勇士,没有慌张、更没有退缩,他勇敢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使命,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轻伤不下火线”,这就是他——一个退役军人、一个医务工作者对初心的守望和对责任的担当。
他,一个“关键时刻冲上去”的战士
他叫邹新强,退役已有20年,作为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业务副院长,面对疫情,他义无反顾站到了疫情防治的最前沿。随着疫情迅速发展,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常德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邹新强又被任命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副组长。作为专家组成员,他不仅承担着一线救治任务,还要负责协调疫情防控与病患救治工作,常常工作至凌晨。就这样,邹新强不舍昼夜在抗疫战场上一“战”便是2个月。
疫情防控期间,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突然呼吸频率加快,血氧饱合度降低,病情危急,需要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正在隔离区外调度工作的邹新强知晓后立即换上防护服赶到病房。尽管插管是高危操作,但邹新强说:“作为一名常年在ICU工作的医生,这种时刻责无旁贷。”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通过这次成功的救治,医院的全体医务工作者也备受鼓舞。
邹新强在确诊病例全部“清零”的欢送会上发言。
3月6日,常德市所有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以“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记录向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疫情不退,我们不撤,我们仍然会坚守岗位、决不放松,为最终战胜疫情继续努力”,邹新强在当天确诊病例全部“清零”的欢送会上激动地说道。
他,一个跳进武汉“暴风之眼”的武士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可怕,但上了战场,军人就不会退缩!”湘雅常德医院急诊科医生唐秋林一番话说出了疫情一线所有退役军人医务工作者的心声。作为一名85后退役军人身份的医务工作者,唐秋林主动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希望自己能加入驰援湖北的医疗队。2月19日,唐秋林得知自己入选援鄂医疗队名单后,和家人做了简短的告别,唐秋林随即便踏上了前往湖北武汉的征程。就这样,唐秋林和家人的这一别,便是47天。
唐秋林在询问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康复情况。
迎着朝阳,向着武汉。2月21日,唐秋林及医疗队抵达武汉,接到上级通知,他和医疗队部分队员将支援病情最严重的金银潭医院,听到即将去的地方是武汉的“风暴之眼”,唐秋林内心有些忐忑,但他并没有退缩。“总要有人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总要有人站在最前面替大家挡一挡,这场疫情中,就应该是身兼医生和军人角色的我们冲在最前面”,唐秋林坚定地说道。最终唐秋林和医疗队部分队员接管了金银潭医院的一个重症病区,病房中重症、危重症病人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大部分是从方舱医院和其他定点医院转过来的重病患者。
据唐秋林回忆,刚去的一个晚上,重症病区一下来了5个危重病人,“战斗”异常激烈。“我们穿了两层防护服,佩戴了三副医用防护口罩和手套,刚开始真的连呼吸都很困难。”唐秋林说道。即便如此,唐秋林面对患者依旧保持着百分之百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患者有情绪不配合治疗时,唐秋林充当起“心理辅导员”,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及时研究患者病情。“在金银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带着患者和死神搏斗,那一刻,我们就像个‘武士’” 。
撤离前的唐秋林在奋战了47天的金银潭医院前留影。
经过四十多天的奋战,现在全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武汉新增病人越来越少,出院病人越来越多,在武汉解封的前两天,唐秋林接到4月7日撤离的通知,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天当兵,一生是兵。退役军人虽已脱下军装,但责任始终在肩,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脱下军装再穿白大褂,颜色虽变初心未改。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个又一个退役军人在危难中请缨,在朔风中逆行,用实际行动和无私担当彰显了军人本色,践行着敢打硬仗的铮铮誓言,谱写了一曲曲医者仁心的动人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