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徐皓峰的浪漫主义

2019-10-07     杰森娱乐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毁掉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门派。

2013年,王家卫带着一代宗师培训班,上下求索了十几年,终于将这部讲述民国武林众生的电影《一代宗师》,搬上了大荧幕。

作为拖延症根治无效患者,王家卫的这部电影野心很大。

从咏春宗师叶问去世前3天拍的一段视频中,叶老爷子打拳时的停顿,让他有了顿悟的感觉。

叶问的停顿,是否在思考一代宗师之路的前世今生,是否在生命弥留之际,真正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了,是否会想前尘往事一个人一件事让自己觉得此生还有牵挂,是否从武术中看见了整个武林的消逝···

所以说,做导演,最主要的还是要敢想。

王家卫本质上是个诗人,他念诗讲究让你看不懂,还觉得特别有道理。

从叶老爷子那里得到的这一点念想,让王家卫从2001年开始,找演员,找团队,找编剧,拜访武林门派后人,阅览民国文献,连蒙带骗组建了一代宗师培训班。

按照以往王家卫的尿性,一堆宗师恨不得坐在一起,半晌嘴里蹦不出几句话,然后使出“买一赠十”的台词套路,赠送满屏的内心独白。

用畸形的镜头表现人物情绪,用快速流逝的画面表达时间情绪,用无言代表千言万语。

但是,这一次,王家卫遇到了一个作者。

一个懂武林的作者。

一个也是浪漫主义360度10D环绕的作者。

徐皓峰

第一次知道徐皓峰,是在网上看到了那部看不懂片名的电影《倭寇的踪迹》。

那是2011年,我还在抠脚丫子研究电影艺术。

那几年,华语武侠陷入沉寂,或者说,整个华语电影都在摸索方向。

徐皓峰的《倭寇的踪迹》,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武侠还能这么拍,而且还挺有意境的。

华语武侠电影,从张彻的暴力武侠,到八九十年代的形体武侠,再到21世纪初的大片武侠,最后是解构武侠的混乱时期。

我们见识过武侠动作的流畅自如,也跟随着大侠交锋的招式对决,有鲜血与肢体的献祭,也有冷兵器的江湖情义。

武侠成了套着武林外壳的社会,我们心知肚明,但我们享受。

因此,一直以来我们看的武侠电影,武林却恰恰成了最不显眼的元素。

这一点,徐皓峰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表示不满。

因为荧幕上那样打来打去,吊着威亚,白衣飘飘的动作场面,成了炫技的标签,毫无武侠的味道。

徐皓峰早在2006年出版了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徐皓峰对武林的研究和对武侠的执着热爱。

而这本书,也成了《倭寇的踪迹》原始剧本。

也是这部电影,让我见识了早期一板一眼的兵器交锋、鲜血喷发的暴力对抗以及动作唯美耐力持久的侠中妖者之外,认真比武的武侠电影。

徐皓峰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的处女作电影,有着文人傲骨的一面,台词上虽然也极度吝啬,却比起王家卫的风格,要接地气很多。

最主要的是,他的武侠打斗场面,兵器交锋不再是霸王硬上弓,双方互相试探在一瞬间制服对方。

动作不失武侠之美,也显得凌厉干脆。

作为文人,徐皓峰的文字也好,电影也罢,都在暗自藏着他的真心。

对武林逝去的追忆与怀念。

这一点,被王家卫发现了:一代宗师培训班需要你。

面子与里子

2013年《一代宗师》上映了。

片子自然是配不上这个名字的。

重看王家卫当年对这部电影的初衷,原来王家卫是想要从叶老爷子为切入口,横向铺开对民国武林的众生相,再纵向追忆武林逝去的余晖。

这是一部武林史诗,而且很对徐皓峰的胃口。

徐皓峰作为《一代宗师》的编剧与武术顾问,可以说这部电影打下了徐皓峰浓浓的个人标签。

其中,关于武林门派的面子与里子的讨论,是武侠电影这么多年来,做过最正经最冷静的一次思考了。

赵本山饰演的丁连山,作为一个戏份不多的隐世高手,说了这么一段话:

“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面子和里子才是武林争斗的根本。

有的人光鲜亮丽,承载着一个门派的风光,他是面子。

但是,为了让这个面子罩得住一个门派,那就需要一群里子撑场面,权谋争斗,杀伐果断,都是里子需要干的事。

有人死去,有人离场,那是一个门派内里子说不得的事。

然而,这世上有很多人想要当面子,而不甘心当里子。

马三要接替宫羽田,对抗叶问与宫二,他以为找了日本人做里子,自己就能顺利在这武林当上面子。

结果痴心妄想。

叶问本不想接这面子,却在面子撑不下去了,里子即将乱成一锅粥的压力下,不得不担当大任。

宫羽田最后对他说: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因为有了这句话,垂暮的宫羽田决定放手,让南派咏春叶问统领江湖。

也是这句话,让叶问最终站出来。

面子和里子的讨论,是徐皓峰在对武林逝去的研究中,得出来的。

2012年5月-2013年2月,徐皓峰创作了三个短篇小说,其中就有《师父》。

这一年,《一代宗师》上映了。

2015年,徐皓峰自编自导,改编了小说《师父》,由廖凡、宋佳、宋洋(主演过《倭寇的踪迹》)主演的民国武侠电影《师父》上映了。

相比《一代宗师》中,明白提出门派的里子与面子问题。

《师父》显得要克制和成熟很多,本片主角虽然也是南派咏春大师的故事,格局却没有《一代宗师》铺得那么开。

陈识(廖凡饰演)是一位咏春派大师,想要进入武学胜地天津开馆授徒,首先拜访了天津武馆门面人物,郑山傲老先生。

郑老爷子,是天津武林的面子,天津19家武馆,是里子。

如果有外人来开武馆,需要郑老爷同意。

或者,教出一个徒弟,去踢馆。踢到第八家,天津武馆将联名请出做主之人——郑老爷子,打败这个徒弟,并把他赶出天津。

人必须走,但是战绩认可。师父可以留下来开馆。

这就是天津武林的脸面,郑山傲在与陈识秘密协商这件事的时候,强调自己即将隐退,被武林请出来打他徒弟的这一战,必须赢。

为此,他愿意叫陈识师父,学陈识交给徒弟的每一个招数。

对天津武林来说,郑山傲是面子。对陈识的咏春派来说,陈识是面子,教出来的徒弟是里子。

然而,天下武林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教真的。

1911年,天津开了第一家武馆,到1932,天津仍然是武术之都,各地小拳种,入天津博名,风气不衰。

天津武林成了博名之地,天津本地武林门派成了守住面子的地方。

只是,各大武馆严守祖宗传下来的指示精神,一代只真传几个人。

为此,每一个门派的人都只学到皮毛。

陈识总是说,他是一个门派的希望。

因为他的师父只教了他真功夫。却受时势所趋,学成之后去了海上寻求生计,到这把年纪,为了不让一个门派衰败,上天津开馆授徒。

一开始,陈识也不想教真的。为此他选择培养一个徒弟去踢馆的方式,为自己博名。

选了一个小人,却不曾想,徒弟天赋异禀,一年后便开始踢馆,打败八家武馆。

原定郑山傲老先生要出面的局,最终因为郑老爷子在军界当差的徒弟林副官,意图控制整个天津武林,搅乱了这个平衡。

林副官做的最不到位的一件事,就是用拍电影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打败师父的场景。

这一战本是郑山傲退隐前必胜的一次面子工程,却因为面子夺权,导致自己一辈子的努力白费了。

而且,为了震慑里子,林副官把这一场景的片段当着天津所有武馆老大的面播放。

这一下,激起了天津武林维护面子的反抗战争,趁乱中,陈识被借刀除了林副官。

而得知徒弟惨死,却依然保存武者的骨气。

陈识最终开始挑战天津武林,一场巷战,陈识打败了天津所有门派。

这一战其实不为面子,是武林逝去的侠者尊严之战。

陈识最后远遁江湖,天津武林为了掩盖被打败的事实,只要陈识不回天津,不乱说,就当这事了解了。

武林当中的面子里子,恰恰是武林纷争的起因。

徐皓峰的武侠世界,是对武林逝去的遗憾与惋惜。

武林逝去

陈识北上,本质上来说,是自己一直没有参透师父说的那句“你是一个门派的未来”的含义。

年轻时有钱有房,后来遭受战乱,空有一身本领逃到了海上谋生。

最后上了年纪做不动了,随着师父死去,知道了这种遗憾,才选择来到天津武林。

本质上来说,陈识首先想的是博名,而不是武术传承。

天津的武林也是如此,没人教真的,也没人敢教真的。

本来郑山傲以为可以让陈识作为外来者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不曾想陈识并无此意。

这样下去的天津,即使如同1932年一样,小拳种博名风气不减,武林的逝去已成定局。

武馆里没有学会真的武术,整个武林都活在虚假面子里。

包括郑山傲在内的一帮武林老前辈,都是垂垂老矣,看似武林权贵,却都撑不起半边天。

郑山傲总是想着隐退之前,再赢一局,却被军界的徒弟打得一败涂地。

自己不得不隐退到巴西种可可,一生的荣誉财富也化为乌有。

武林中人,对荣誉看的过分重要,郑山傲爱美人,可以把财富被美人骗,只想要保住荣誉。

陈识几十年海上营生的财富,可以全部给老婆,只需要顺利开馆,传播咏春拳的名声。

军界徒弟林副官对武林的侵入,恰恰是对武林光环笼罩的余晖,一次狠狠的打脸。

然而,在除掉林副官之后,天津武林这帮老人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武林变局,只想着掩盖耻辱。

武林的逝去在这里是必然。

一来,这群老的传承者没有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守着传统,维护着由自己搭建的面子和荣誉。

不教真的,因此,武林式微,后继无人。

二来,武林后辈们,也没有人认清现状,都渴望继承前辈的荣誉,继续为这末日余晖添砖加瓦。

难得出了一位大才,陈识的徒弟耿良辰,却被武林前辈压着,被外来者陷害致死。

林副官死前是这样评价耿良辰的:

“我以为这一辈子遇不到一个有骨气的人,督军不是,我师父也不是。他两是强者和聪明人,你徒弟是。他活着,武行会有趣些。”

毁了一个天才,成就一个门派。

这就是武林逝去的可悲。

外来者

天津人排外,因此天津的武馆也格外团结。

陈识相对天津来说,是外来者,相对天津武林来说,也是外来者。

想在这混,就得守这里的规矩。

听郑山傲的,或者按照郑山傲的规矩办事。

天津对人的惩罚,是将这个人永远逐出天津。

因此,最后陈识打败了整个天津武林,只要他不再回来,这件耻辱也就算了。

陈识,对于妻子来说,也是外来者。

妻子早些年跟了个外国人,生了个孩子。

为此,她再也抬不起头,也没人敢娶。

陈识需要找一个人掩盖自己的目的,所以找了她。

但是,天津女子的傲气十足。

陈识对她说,我走了,你成了被休的女人,名声又坏了。

她回答,名声坏的是你,天津人以本地女子为荣,听见被休,会骂你不成材。

正是因为本地的保护主义,导致外来者想要改变现状极其困难。

军界的林副官替代师父话语权,试图改变武林格局,被武林借刀杀人。

陈识最后想要教真功夫,却被赶出天津。

郑山傲是个聪明人,为了不一败涂地,远走他乡,顺便带走了外来者白俄女人。

耿良辰,本质上来说,已经不是个天津人,而且原本是脚行苦力的他,是武行的外来者。

因此,他对整个武林背叛最深,也成了整个武林变局的牺牲品。

一个既定格局,是需要有外来者的干扰。

如果,一直守着陈旧的思想与利益同盟,那武林便也就如此了。

说在最后

徐皓峰的作品,《师父》是最成熟,也最具电影意识的代表。

片中陈识与郑山傲两个人物是典型的一明一暗,试图搅动武林风云的人。

但是他们又各怀鬼胎。

徐皓峰的浪漫,在于武林之外,个人的魅力也精彩万分。

无论是郑山傲一本正经看白俄女人舞蹈,在研究腿上功夫之余,将人家勾搭成媳妇的义举。

还是陈识原本想找个女人当掩饰,最后却被那个女人迷了眼睛,想要带着她回归故乡。

抑或是徒弟耿良辰的率性,与茶汤女的真诚爱恋,比武中不失武人的骨气与傲气。

《师父》是武术与武林的最好诠释,同时也是武器的绝唱。

片中亮相的武器,源自徐皓峰多年对各门派武术研究的成果,多种已经消逝的武器被搬上荧幕。

片尾那场经典巷战,正是武器的交锋,也是一个武林逐渐走到尽头的写实。

说实话,《师父》,更像一代宗师。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0vJqG0BMH2_cNUg1Mh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