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据《水经注•河水》记载:“柏水经城(宝丰)北复南,丰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称“水田村”。因红石而得名的临沣寨,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临沣寨坐落在碧波荡漾的北汝河畔,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流向北汝河。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围长约1100米、高6米多的寨墙上有城垛800个。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是东、西、南三个寨门,其中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东、西寨门由木板镶铁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门毁坏较重,只剩半个门洞。
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始),中原地区暴发瘟疫,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靠给张姓人家种田为生,同时也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寨中大户,张姓人家反主为佃,靠给朱家种田为生,“张家埂”由此改名叫“朱洼寨”。至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四处奔波、见多识广的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盐业贸易发迹,达到鼎盛,据说三兄弟分家时都是用抬筐来分元宝的.
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吸引人的不只是它古老的建筑,还有这个古村落流传下来的传说和故事。几年来,尹亮亮注意收集整理了寨内流传下来的许多传说和故事,给我们解说的同时,他也娓娓道来。
在朱镇府内,一块平放在地上的石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写着"旌表节烈"四字。尹亮亮说,这块碑是从朱家祖坟挖出来的,据考证是为表彰一个贞妇而立的。据说当年朱家的一个媳妇田氏,年纪轻轻丈夫就死了,她为夫守节没有再嫁,因为遭到一个赖皮邻居的调戏,愤而上吊自杀。县令为了表彰她的贞节,赐她"旌表节烈"四字。关于此事,《郏县志》中有"田氏被邻居赵铎调奸不从,自缢"等文字记载。
朱家在临沣寨家大业大,寨子里至今 还流传"朱紫贵买烟"的典故。据说,当时郏县一带的农民种了烟叶要到襄城县去卖,但是烟商为了压价,让烟农一直等到下雪天才开始收。烟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宴请各地来的烟商时,哪个烟商带钱最多、收烟最多就坐在首位。有一年,朱紫贵也去买烟,宴请时径直坐在了首位。烟行老板一看他穿件破棉袄,腰里系根麻绳,穿着草鞋,一副穷酸相,就说:"你坐错位置了吧?"他回答:"我没有坐错,我准备收三个月烟叶,你们收1块钱一斤,我收10块钱一斤。"他的话让烟商们面面相觑。就这样,不到三个月,他以10倍的价格收购了几乎所有的烟叶。烟叶存了一年之后,烟商没烟叶可卷,不得不以30元一斤的价格从朱紫贵处买走烟叶。作为商人,朱紫贵的精明和财大气粗的确让人感叹,另一方面,他也在客观上保护了家乡烟农的利益。
民间传说中,朱家明末曾经出过一个兵部侍郎,有一年,他回乡探亲祭祖。皇上连下三道圣旨催他回朝,第三道圣旨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头!"侍郎以为自己的一些不法行为被皇上察觉,不敢回朝,便将自己的头颅割下。其家人将他的头颅送至京城,皇上一见非常后悔,其实他只是想让兵部侍郎快点回朝。后来,侍郎的头埋在了京城,皇上命人用金子做了一个头让侍郎的家人带回老家安葬了。尹亮亮说,是否真有"金头"没有考证过,但寨子西北门外一公里处有座侍郎墓,即便真有"金头"也应该早已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