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想达到财务自由,首先要学会的是量出为出。
《亲爱的自己》大结局了,网上的评论不太乐观。
主要是如今的电视剧都是 主题先行。
编剧提炼几个网上热议的梗融合下,话题先于人物塑造,导致剧与剧撞桥段。
比如,老有人说 《亲爱的自己》像《三十而已》——
一样有个热衷买奢侈品的精致穷女孩,一样有个为了孩子往贵妇圈里钻的妈,一样有个不算是渣但讨人厌的凤凰男,一样有在上海混不下去了跑回老家被相亲,受不了老家的缓慢节奏又跑回上海的段子。
最苦X的两部剧都有出演的 李泽锋, 在《三十而已》因为烟花厂爆炸蹲了监狱,在《亲爱的自己》中因为骗人签合同又进去了。
《亲爱的自己》中, 各个角色也都经历了各种财务危机。
陈一鸣失业后还不起房贷,李思雨拿10年青春赌明天,芝芝拿不出3万块手术费,晓菱欠高利贷被上门威胁……
会计本色的遇言姐忍不住帮他们算算账,分析一下这些财务危机怎么样才能化解。
《亲爱的自己》,匮乏的财商
先说说 朱一龙饰演的陈一鸣。
陈一鸣30出头年纪,策划出身,有过 一个策划案帮公司市值提升了2个亿的光辉记录。
公司裁员,陈一鸣为了保护下属自己辞职,从此踏上了失业找工作的长路。
先是被猎头压价,再是被面试嫌弃,之后又被广告商羞辱。
看得遇言姐只觉得——
来我们这儿吧,这个价钱,我可以的。
这里说一句。
编剧故意夸大了陈一鸣找工作的戏剧性。
事实上是,在一线城市找工作没那么困难。
如果职场人在上海都无法就业,那全国也就没啥可呆的地方了。
陈一鸣的年薪大约30-40万,工作10年攒了100万,留着作为两居室的首付。
刚开始陈一鸣宽慰事业遇挫的女友:我现在的收入养得起你。
遇言姐以为他年薪至少百万,后来看到他求职时开价40万,觉得这个收入在上海养活一个家庭,还要买房,并不宽裕。
陈一鸣生活上不算铺张,东西大部分都是 宜家的。
但是他的资产管理做得还是不够好。
陈一鸣租住的是 苏州河边上,面向东方明珠塔的老楼开间。
取景的公寓应该是 北外滩的河滨大楼,1936年建的,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如果购买的话,均价是 8万7一平米。
不知为啥电视剧都爱在河滨大厦取景,可能这里比较有 老上海+文艺范的感觉?
《我的前半生》中唐晶的家在这儿,《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租的房也在这儿。
陈一鸣租的开间一个月是 6,400,后来房东涨价 15%,变成一个月 7,300,而且要 一次交一个季度的钱。
查一下租房网,编剧倒也没瞎编,河滨大楼在现实中一套开间一个月房租就是 7,000+。
讲真,遇言姐觉得,陈一鸣一个人住在这种地段,稍嫌贵了点。
年薪40万税后32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他还准备着养老婆。
遇言姐算了一下,如果陈一鸣 每月房租节省2,000,按照年化7%,10年下来就可以攒下34万,绝对是一笔可以应急的钱了。
此外,陈一鸣有一辆 落地价30万的沃尔沃。
讲真,住市中心就是为了交通方便,而且他是做策划的,不需要经常往外跑,干啥买车呢?
后来陈一鸣还不上欠债,这辆车只能 5万块贱卖。
损失的车钱和费用够他天天滴滴了吧,如果这车是贷款买的那就更不划算了。
陈一鸣的女朋友, 刘诗诗饰演的销售刘思雨,也是 一个人在市中心租房。
后来,陈一鸣计划结婚。
本来打算买个2居室,女友添上自己的50万,建议一步到位买个3居。
遇言姐说,上海的房价没有北京贵, 闸北90年代的小两居350万可以买到。
陈一鸣和李思雨找了个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装三居, 总价490万,每月还贷2万。
紧接着陈一鸣再次失业,跟女友分手后又要还给对方本金,导致房贷逾期无力支付。
最惨的时候卡里余额 509块7毛7,进咖啡馆蹭网只喝柠檬水,真是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啊。
复盘一下,如果之前10年,他能在房租上节省点,不买30万的沃尔沃,这就能省下60来万了,是不是遇到危机时还能挺一下呢?
此外,陈一鸣的房产在手中持有近一年, 房贷都逾期6个月了,他却没有想到将富余的卧室出租,这不合情理呀。
之后陈一鸣卖房资助前女友创业,念旧情,讲义气。
不过卖房真的很可惜。
因为下次再买房就算 第二次购房了, 首付涨到50%-70%,势必更加难以负担。
此外,陈一鸣还要支付 2%的中介费、5%的全额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提前还贷违约金……
粗略一算,本金的一半折进去了。
在房产持有成本愈高的情况下,买房子真是要想好了再出手啊。
如果说陈一鸣的困境是时不利我,剧中另一个家庭的消费观更迷了。
张芝芝家的财务状况剧里说得很清楚。
丈夫月薪15,000,妻子月薪6,000,丈夫偶尔有个5万的奖金,原生家庭帮不上什么忙。
家里房贷每月6,100,孩子的幼儿园8,000,养车1,500,吃饭3,000,水电煤等杂费450,一个月总支出1.91万。
芝芝自己连 159块的淘宝爆款都不舍得买。
这样勉强生存的条件,芝芝硬要往高端幼儿园的家长圈钻,还给孩子报了 动辄2万块的早教课。
跟其他家长一起吃个下午茶要300多,一起搞个孩子们的派对要分摊1,500。
婆婆病了却拿不出 3万块的手术费。
比顾佳还令人费解。
按芝芝的作风, 小学还得买学区房,高中再读个国际班,这家人可怎么活呢?
另外一个 精致穷的顾晓菱,是每个剧中都有的一号人。
在会所当前台,却不知道为啥有 一架子包括爱马仕在内的名牌包,都是前男友送的?
自己租的房3,500一个月,一条裙子又是3,000多,她一个月赚多少?
后来为了挤进富人圈, 顾晓菱借了10万高利贷给自己报了个艺术品鉴赏班。
这也是醉了。
如今网上什么资源没有啊,居然还要花高价去报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班。
《亲爱的自己》中,无论是中产人士还是普通之家,都没有很好的财务认知,没能处理好自己的理财。
仿佛每个人手头存款都是三位数,吃了上顿没下顿。
编剧固然为了情节的戏剧化而有所夸大,但现实中我也见过不少人犯一样的错误。
房子要买大平层,凯美瑞开不出去,要奔驰E,再不凯宴,吃鱼要银鳕鱼,牛排要雪花牛,一年一次出国游。
明明赚的不少,但就像是笼子里的仓鼠疲于奔跑。
遇言姐自己的成长环境也没能教给我 财商教育。
现在想想,如果我早点有财务认知的话,资产应该至少能够提高一倍。
控制自己的欲望,做时间的朋友
我的财务认知是从大学时代开始的。
触动我的有3个人。
第一位是个 60好几、一直没退休的教授。
他年轻的时候在韩国服过兵役, 一个月津贴顶当地人10年收入,一年的津贴够在首尔买一套带院子的小楼,吃喝购物消费更是信手拈来。
时隔30年后,他再回到韩国,发现一切都变了。
现在轮到他 在首尔吃顿饭都嫌贵,数十年的收入买不起当地一套房。
这个故事告诉我——
财富就是在这样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走来走去,哪怕你什么都没做,只要别人的钱多了,你的钱就相对少了。
工作后,有两个人的故事对我启发挺大。
一个是一位 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同事。
我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买了双 没打折的高跟鞋。
要说这点花销相比国内女孩子们的置装费算啥啊。
我那位女同事十分不以为然,她告诉我 如果每月存下1,000元,按照7%的平均年化,30年后我将有116万加币。
而大部分加拿大人在退休后会返贫,因为他们年轻时吃光喝净没存下钱,只能靠政府给的养老金度日。
这件事告诉我 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选稳健的道路,做时间的朋友。
长久下来,你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已经跑赢了大部分人。
另一位是 我的老板。
2008年时,我们的账户都 亏损超过30%,十分沮丧。
我的老板当时正准备退休,他说自己年纪大了,等不到股市回暖了,于是清仓了大部分。
谁知 第二年市场V型反转,一涨不回头。
又10年过去了, 道指翻了4倍,我老板还活着,为当年的割肉操作后悔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 人活的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料的要长,以及永远不要试图去预测市场时机。
后来,我最常用的工具是 定投标普500指数,省心省力又安全。
遇言姐工作第一年就开始用各种模型计算我需要多少钱才能退休。
刚开始,我把食品、旅游、医疗,甚至话费都一一列出来。
后来我发现其实不用这样算。
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多出来哪些开支,就好像30年前没人想到智能手机是必需品。
要维持体面的生活,只要被动收入在当地的平均收入以上就可以了。
这些年西方非常流行 Fire运动。
“Fire”是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财务自由、提早退休)的缩写。
观念是 通过降低物欲、积极理财,迅速积攒出一笔丰厚的净资产。
当资产回报率(以2.5%-5%计算)超过自己的年薪时,就可以提早退休。
这个运动的主力是 80后、90后年轻人。
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薪水不错的科技行业、工程行业,对地产、基金、复利等金融手段有全面的认知。
这些人做着收入不菲的工作,却吝啬到跟人同住一间房,和邻居共享一个wiki账户,坐公交车或是开老旧本田,不喝星巴克,也很少外食。
他们通过极简生活和勤奋工作,在30出头存下300万美元,被动年收入12万美元,实现基本层面的财务自由。
举这个例子不是让大家都搞到那么极端,而是参考下这种 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遇言姐一直不太同意那句话——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
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节流比开源容易多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 普通人要想达到财务自由,首先要学会的是量出为出。
为什么是量出为出,不是量入为出呢?
因为不管你的收入涨了多少,不该买的东西你都不要去买,买了东西就要物尽其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达到财富的增值。
而只有实现了钱生钱,才能把自己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