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于今年84岁的伍迪·艾伦并不熟悉,这位犹太人大叔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从1964年踏入娱乐圈开始,基本上保持了一年一部电影的拍摄速度,他不仅爱写作,更是时常作为电影的主角和导演,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他六十多部的作品中,他都在竭尽全力地展示一种人: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今天我们来看一部他1979年的作品《曼哈顿》,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诸多特色:话痨式的中产阶级主人公,充满特色的对白台词和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
纽约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伍迪·艾伦心中有个“纽约情节”,他在这座城市居住了70多年,他对这座城市的爱恋无时无刻都融入到他的电影作品中,《出租车司机》、《安妮·霍尔》、《纽约故事》。。。。。。甚至直接用纽约最著名的城区《曼哈顿》来指代纽约精神。
在《曼哈顿》的开头,伍迪毫无避讳地展示出曼哈顿城市的嘈杂与混乱,这三分钟是伍迪心中对这座城市爱的告白,随着爵士交响乐“蓝色狂想曲”的伴奏,在黑白画面上,忙碌的众生相慢慢浮现,无论是篮球场、公寓、马路、广场无一不彰显出这座古老而沧桑城市的变迁,而42岁的主人公伊萨克那话痨式的对话也将观众拉回到了故事情节之中。
一、伊萨克是最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
他拥有两段婚姻,第二位前妻由双性恋转变成为了同性恋,按照伊萨克的说法,“至少她也享受过之前的生活”,他是一位作家,有着广播电台编剧的事业,虽然没有多么成功,却代表了受到良好教育,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这部分中产人群。
这类人群有三个特点:
1、广博的知识和幽默
在博物馆时,伊萨克对于所有艺术品了如指掌地点评着,显然这种对艺术与文化的追求是他们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而作家和段子手身份也让他需要不断进行学习,进而在专业领域成为专家,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有喜爱的作家、导演,伊萨克其实就是伍迪的化身,他喜欢导演伯格曼,在玛丽评价伯格曼时,他甚至和17岁的情人翠西说如果玛丽再说下去,我就会揍她。
伊萨克的幽默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和阿Q式的自嘲式安慰,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比如他明明恨前妻吉尔的女朋友,想要开车撞死她,却口口声声说是不小心,怕吉尔有危险,而吉尔则说“你把我家仓库前门都撞坏了”,显然这些知识分子都有着高智商和低情商的特点。
2、虚伪式的好面子
伊萨克们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电视台不满意他的笑话,他会非常生气地斥责观众们的不合潮流,其实段子好不好笑观众才是真正的评委,格格不入而又注重面子的做法正是导致他失业的最主要原因,而失业意味着节衣缩食,他开玩笑说“我爸爸去教堂只能坐在后排,这样就离上帝更远了”,因为他无法提供更好的费用支持,可是在与玛丽约会时,他会毫不在意地帮玛丽买单,这种好面子、充大头的做法我相信更不是个例,而是在异性面前普遍存在的。
伊萨克的前妻吉尔描写他们婚姻生活的小说得到出版社的认可,甚至要改编成电影,可是伊萨克却露出鄙夷的神色,甚至批评其写的“一塌糊涂”,其实观众们都知道到底糊涂的是谁。
3、矛盾的爱情观
他们渴望被爱,可是却羞于表达,过于自私的做法让他们“口是心非”,在伊萨克没有遇到玛丽之前,翠西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是一旦爱上了别人,他会想方设法让翠西离开他,比如让她去伦敦学艺术,不要在他家过夜,接触更多的人,在这点上,显然他并不爱翠西。
可是在玛丽离开了他时,他马上意识到翠西的重要性,跑布两个小时去见翠西就是为了挽回这个“备胎”,所以伊萨克并不钟情于爱情本身,而是有很强的戏谑感,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相似的,他的好朋友耶尔也是这样,有着家室却留恋外面的野花,分分合合意味着两个人都爱,本质却是他在享受这种过程,而并不爱这两个爱着他的女人,影片将这种氛围渲染到了极致,变现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二、充满特色的对白台词
早年的伍迪是脱口秀演员,所以练就了极佳的口才,伊萨克的每句台词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每句都极富深意,比如翠西想要和伊萨克在一起,为了表现翠西不成熟,他说“我17岁的时候还需要我爷爷奶奶给我塞被子呢。”
伊萨克明明不会抽烟,可是却点上了一根,有模有样地咳嗽着说“我享受抽烟的感觉,可是我并不会吸进肺里,所以我没有患病的危险”。
伊萨克挖苦玛丽的心理医生“他害你的自尊心比卡夫卡还低”,伊萨克家里的净化水发黄(借此吐槽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他给玛丽倒了一杯说“喝习惯了就好了。别吃止疼药,会得腹癌。”玛丽问他“半颗也会?什么时候发现的?”他说“会的,这是我说的,我相信不会错”。
甚至有场骷髅的戏,现场的词都是伍迪自己现想的即兴发挥。
儿子想吃香肠,他会说“香肠会致癌,看到那两个女生了吗,很多美女都是到这里来吃饭的”,显然伍迪从小就是接受如此的教育理论长大的,所以他这样教育孩子。
玛丽向他分手,他说“我不会生气,我会一直闷在心里,我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怎么生气,我会长一个脑瘤”。
自怨自艾的抱怨和喋喋不休有逻辑的搞笑台词充斥了整部电影,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反思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出在哪里。
三、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
伍迪电影的镜头非常有个人风格,他厌烦花费大量时间拍正反打镜头,而尽量减少镜头的移动,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已经移动出了画面,可是台词还在继续,玛丽和伊萨克一场室内戏,镜头随着伊萨克移动,可是伊萨克走后,镜头直接固定在了墙上,此时只有两个人的对话片段。
还有玛丽和伊萨克在床上的片段,玛丽关上了灯,于是出现了半分钟的黑屏,而此时只有对话出现在屏幕上,可以看出伍迪的目的是让观众将焦点聚焦在他们讨论的主题上。
有些固定镜头有着充足的信息量,比如伊萨克和耶尔各带女友听演唱会,玛丽不断偷看耶尔,在交响乐的伴奏下,三个人“各怀鬼胎”,把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展现无疑,不需对话完成了比对话更丰富的展示。
对曼哈顿街头的展示更是煞费心思,整部影片作为曼哈顿的街头宣传片也并不为过,各种角度、光线下的曼哈顿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对于这样繁华的都市更增添了几分好奇。
《曼哈顿》里面还有伍迪永恒的话题:爱情。对于爱情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不同的,而伍迪的反“套路”就在于观众们永远猜不出伍迪电影情结是如何发展的,通过爱情可以表现出美国中产阶级对于生活、事业、友情等的不同价值观,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大叔小萝莉的爱情,这些都不是定论,而伍迪只是抛砖引玉,更多思考留给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