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次年中美正式建交。外来新鲜文化迅速涌入这个沉睡已久的国度。
的士高、蛤蟆镜和喇叭裤成为那个年代的标志,新文化浪潮在年轻人的身上尤为明显。
然而,在录像厅和影碟机还未于内地诞生的年代,看电影几乎成为了当时人们一种高级奢求。
露天电影院的存在承载了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每至露天电影于村口街头放映。
无数小伙伴纷纷搬起小板凳,于荧幕前目不转睛,为电影中的奇妙世界欢欣雀跃。
曾几何时《红色娘子军》、《地雷战》和《地道战》等电影是当之无愧的主旋律。正角儿正气凌然、反角儿油头粉面。
然而,几年后这一切都天翻地覆。
随着意识形态在影像中的消散,国产电影样式迎来了完全的革新。功夫片和爱情片在后文革时代破土而出,绽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十年动荡得终结,挽救传统文化亦显得迫在眉睫。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传统武术,依托于身体本能,门槛最低、离民众最近,且最易被大众拆解。
文革后,武术和功夫逐渐成为了民间热议的话题,成为大街巷尾百姓的谈资。
以武兴国成为当时一代人不约而同的期许。在改革春风刚吹进国门之时,一个强健的体魄或成为了国人展现全新风貌的最有力证明。
至80年代初,武侠的魅力在这片神奇的国度落地开花,通过武术、小说、电影和漫画等多种载体呈现。
2
1979年在中共元老廖承志的提议下,内地功夫片的拍摄迅速被摆上日程。而内地第三和第四代导演中有人跃跃欲试,成为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0年,崔嵬导演的助手张华勋入川摄取外景,为他导演的处女作《神秘的大佛》寻求素材。
因故事本脱逃于四川本土的缘故,刘晓庆成为了女主的不二人选。
当时的刘晓庆年轻貌美,飒爽英姿,在对《神秘的大佛》梦婕一角儿的演绎上,突出了角色的神秘和正义。
《神秘的大佛》以侠义为核心,讲述了各路人马勾心斗角,最终求得金佛的传奇故事。
《神秘的大佛》抛开了传统正反角脸谱化的人设,以利益驱动人物和情节持续推进。尤其以侠义精神为核心要点,更让这部电影具备开创意义。
或许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神秘的大佛》于武术展示上太多的观赏性。但其独特的风格,改变了内地电影多年固化的旧格局。
3
风景非这边独好,其实香港电影早已在70年代完成了功夫片的充分洗礼。功夫片经历了20年的革新,早已成熟坚固,并形成了独立的风格。
与功夫片共同生长的,还有武术指导班组制度的形成。刘家班、袁家班、洪家班和成家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同样在演员选角上,香港功夫片愈发注重演员的真功夫和真把式。
或许香港功夫片在70年代末对于真实打斗的过度追求,以至于诸多武术家被星探发掘,成为了功夫电影的主力输出。
吴思远对梁小龙有提携和知遇之恩,黄元申和陈星等高手更被吴先生纳入麾下。
而谭道良和刘忠良以精妙腿法见长,于电影《南拳北腿》系列中皆有见证。
大量启用科班武术演员成为了当时香港功夫片的共识。其中韩国跆拳道宗师黄正利最为成功。
由他饰演的反派强大狠毒,在《醉拳》《蛇形刁手》等电影中大放异彩。
内地文化的开放带来了电影的进步,香港部分电影人似乎已嗅到了内地文化开放带来的商机。
80年代初李翰祥、张鑫炎和陈文等导演受邀北上,成为港陆合作的第一批电影人。
4
关于武侠片的摄制,内地亦与香港长城公司一拍即合。在香港和内地双方的共同愿望下,电影《少林寺》于1980年开机。
拍摄条件并不优越的年代,严寒酷暑、野外取景皆成为剧组的障碍。加上功夫片本身对演员的杀伤力大、受伤几率高,皆阻碍了电影的进度正常展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鑫炎组建团队,于五湖四海招揽英杰。
散落于各地的武术学校成为了张鑫炎团队寻人的重要宝藏,优秀武术运动员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组成了《少林寺》这座豪华战舰。
当时,李连杰正值17岁,武艺精湛、拳棒皆擅长,并在多个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冠军。根正苗红的李连杰成为《少林寺》主角觉远的不二之选。
李连杰和胡坚强的双子星搭档,再配上螳螂拳大师于海、醉剑大师于承惠和秃鹰计春华,让这部功夫片显得含金量非凡。
最终,电影《少林寺》不负众望于1982年上映,借助国人当时对于国术的渴求,《少林寺》必须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
比起《神秘的大佛》,《少林寺》打斗密集过瘾,对真功夫的展现极为生动和精彩。传统武术套路配上镜头剪切,一招一式皆让国术极具生命力。
《少林寺》带来了持续且强大的轰动效应,在精神生活较为匮乏的80年代初,多次观摩《少林寺》成为了每一个国人的享受。
或许80年代的购买力决定了电影的消费上限。但冲着0.1-0.3元的票价面前,国人对《少林寺》的热情只能有增无减。
李连杰成为了国人关于功夫和少林的最好榜样,而关于武术的情怀再次于国人心中激荡。
最终《少林寺》观影人数高达5亿次,以平均2毛钱的票房创造了1.4亿的世界级票房奇迹。
5
借着《少林寺》的势头,内地功夫片在80年代百花齐放,故事题材皆有突飞猛进。
1983年《武林志》和《自古英雄出少年》上映,1984年《少林寺》续集《少林小子》推出。功夫电影的魅力,更助推了民间的习武热潮。
当时的年轻人甚至以少林寺为武学圣地,前去宝寺瞻仰和习武的年轻人更是多如牛毛。
中国武术在影像的魅力加持下,这股自下而上的习武热潮,火透了中国的半边天。
民间武术的快速兴起和官方武术界的国际化拓展,让这项独门国粹撑起了中国人的脸面。东亚病夫的牌匾,已被我们一脚踢开。
但是武术对于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社会也是。因文化层次和武力值的极不匹配,民间大兴武学,反而增添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小团体间打架斗殴于80年代初的农村城市十分常见。以武会友和以武结仇等形式,培养了盲流,也大幅度提高了社会青年的伤残率。
83年之后,走火入魔的民间武术界被清理完毕。而武术得以在官方的调教下,重回正轨、重焕生机。
6
在《少林寺》之后,香港电影界惊叹于内地功夫片的价值和潜力,加上内地演员价格低、能吃苦、会真功夫,致使更多香港电影人于内地挖掘人才。
之后,一代南拳宗师刘家良导演北上,延续张鑫炎的脚步,与李连杰拍摄了“少林三部曲”的最终章《南北少林》。
1986年,邵氏公司的《南北少林》上映。电影在《少林寺》基础上对于南北功夫的演绎,更进一了一步。
刘家良的硬桥硬马,融合内地演员的精湛套路,影片的动作设计堪称上乘。
在《南北少林》拍摄途中,也暴露了港陆两地演员待遇的极大差距等问题。
加上港人在剧组的绝对权力和行事风格的散漫高傲,致使李连杰与刘家良首次合作后,便不欢而散。
刘家良师傅虽80年代与内地电影团队合作,但并没把真正的宝贝留下来,武打设计才是他一生的精华。
谨慎的刘家良除了取景和演员借于内地,门户之见亦让《南北少林》为80年代功夫合拍片写下了终章。
7
13年后,张鑫炎协同袁和平八爷再次北上寻宝,才把香港动作片最精华的板块授于内地,并传承至今。
《南北少林》是刘家良和李连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合作。
之后李连杰远渡重洋,于美国拓展发展空间。直至1990年,这位功夫小子才与香港影坛达成和解。
此时,李连杰与徐克珠联璧合,在电影中以刘家良师祖黄飞鸿的身份,重新定义了香港功夫片。
其实,自《神秘的大佛》诞生到《南北少林》的完结,内地功夫片的发展轨迹正如70年代的香港功夫片一般:于功夫设计日新月异、于故事内核不断翻新。
《武当》、《神鞭》、《南拳王》和《神丐》等一系列功夫片的产出,弥补了国人对于功夫影像的渴求。
直至90年代录像带和影碟机问世,香港功夫片的涌入,让这团火焰远不如昔日旺盛。
从一开始的不会打、不能打到后来的只会打、只能打,内地功夫片的发展是精彩、短暂且割裂的。
随着民间功夫热浪褪去之后,功夫电影受困于政策、市场、题材和人才断层,无法进一步创造革新,至于三四线城市的老旧影院中做暖场放映。
8
借助《少林寺》对武术文化的扩散;电影和出版业齐同并进,诸多民国武侠小说亦在此时重见天日。
各大地方出版社在80年代前脚接后脚,印刷了一批公版武侠小说。
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以及朱贞木的《虎啸龙吟》皆于书店问世,广受读者欢迎。
80年代武侠小说种类之丰富、题材之多元,让武侠的出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文化的开化,导致了一些过度情色和暴力的文字描绘被编选入册。不修边幅的修订,成为80年代武侠小说出版界的一道奇观。
借助于武术的繁荣,武术连环画亦极为畅销,1981年岭南美术出版社成立。
在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岭南美术出版社共推出3辑92本的《中国武术连环画》套系。系列画风精美、内容精悍,让读者蔚为大观。
《中国武术连环画》系列与80年代内地武术电影互补共通,以武术为造梦的利器,给了年轻人关于武侠世界无尽的想象。
对于许多无法流连于电影院的孩子们来说,这套连环画无疑成为了他们的至宝。关于武侠梦由连环画开始,也由连环画延伸。
VCD和DVD等盗版市场在90年代蓬勃发展,进一步冲击了内地功夫片的根基。90年代内地功夫片已渐市场萎靡、无人问津。
期间的原因除了本身功夫热的褪去,民众精神生活的丰富、电视机的大范围普及也是重要原因。
当然其就本身来说,造血能力的匮乏、片场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不兼容,也让内地功夫片日渐衰落。
9
当我们回首35年前,那段美好且不过一切的80年代,仿佛就在昨天。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关于对功夫片的定义,亦随着时代不断革新和重构。
在国产功夫片普遍低迷的当下,谨以此文缅怀旧时光,纪念那个热血尚武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