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仅存的孝子牌坊,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现状却岌岌可危

2019-08-19     中原趟将

现在提到“牌坊”两个字的时候,很多人都嗤之以鼻,感觉它是封建社会很可笑的产物。其实在古代立牌坊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立的,立必定要德行出众、师出有名。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对立贞节牌坊、仁义孝节牌坊、功德牌坊等,是有非常严格的资质审查的。当地官府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全部都要到皇帝那里拍板恩准后才能建造。之所以皇帝这么重视,是因为这是封建礼教的根基,牌坊的拥有者都是当时中国道德标准下的模范。今天要说的郏县“孝子坊”就是这些道德牌坊中的一种。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长达二十年时间,都是一些实用主义的教育,但从来没有把“孝”文化当成重点写到教科书里。而古代中国社会都是靠“孝悌”传家的,不论有没有文化,文化层次有多高,古人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一部分人成了“啃老族”,就算没有成为啃老族的对父母的感恩也并不知道怎么表达。中国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经济是上去了,但亲情变淡了。爱情都敢大胆表白了,但对父母的爱却沉默了。所以不论是不是古代的一种道德秀,我都佩服这些因为尽孝被立牌坊的人。他们对父母的爱不仅停留在心里和语言上,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郏县的孝子坊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长桥镇窦堂村村道的正中央。四柱三间重檐建筑。通体红石构筑,是个地地道道的红石坊,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红石的来源本着就近的原则,应该取自于附近几十里外的紫云山或者红石山,无论是那一处,相对于当时的生产力来说,运输都是很大的挑战。

牌坊的顶脊之上中国古建筑的元素一应俱全,正脊当中两个望兽向左右张望,其中一个兽头缺失了一半,两个望兽之上按古建筑的习惯应该有一个狮子驮宝瓶之类的脊刹存在,但现在已经丢失。望兽两边有卷云纹的镂空花草雕饰与两端的鸱吻相连。鸱吻做吞脊状,尾身竖立,尾尖内弯,外侧施鳍纹。而正脊以外的垂脊之上也各有一个兽头,威震四方。

牌坊正中的“坊眼”上提有“孝子坊”三个大字,为乾隆皇帝亲笔御赐。右面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建”。下面的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几行字把牌坊的时间、人物、用途交代的很清楚。

郏县长桥的孝子坊是清朝当地的太学生冯赞所建,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后成为富庶一方的乡绅,他孝敬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乾隆十一年,冯赞为朝廷捐赈灾粮50万斤,当时种地是没有化肥的,粮食的产量非常低,如果按亩产500斤算,也需要一千亩地的收成,所以冯赞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于是乾隆皇帝亲自召见冯赞要赐予其官职,冯赞无意为官,便婉言拒绝,乾隆就特别钦赐准许其兴建“孝子坊”,表彰他的孝行。从乾隆十七年开始,冯赞不惜重金,聘请能工巧匠,历时13年建成。

上、中、下梁额分别以高浮雕的形式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斗凤凰、鲤鱼跳龙门、龙虎相斗、鹤舞鹿驰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据说,在镂雕这些图案时,工匠所雕出的碎石子都可以到冯赞这里换同等重量的银子,可见精雕细琢,非同一般。

狮子是我拍古建筑时最喜欢的一个题材,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因为我的镜头不够长,而狮子一般处的位置都比较低,相对容易够到吧。

古代的中国其实是没有狮子的,狮子是正宗的舶来品,古代外国的使臣有时候会把狮子当做一种非常重要的贡品献给古代统治者。就像现在出于政治目的咱们国家向国外赠送大熊猫一样。

但是古人却对狮子这种中国并不存在的动物偏爱有加,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很多工匠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狮子,却雕了一辈子的狮子,所以他们雕刻出来的狮子带有很多的精神创作成分。

郏县孝子坊的四根立柱之上各有一对成年石狮。充分发挥了古人的想象,满头旋螺纹卷发,灯铃大眼,阔口宽鼻,腰悬佩铃,看上去威武雄壮。

一般带孩子的都是母亲,在狮子这里也不例外,抚摸或者怀抱幼狮的为雌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多子多福。

滚绣球的则是雄狮,常言道:“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滚绣球寓意着消灾、驱邪、赶走一切灾难,好事马上到来。

石狮子下面以须弥座为基座。中间四个狮子下面的须弥座和两边四个狮子下面的须弥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两边的从上枋到束腰再到下枋通过三角形的凸起造型装饰相连接在一起,而中间的则相对来说比较中规中矩,从上到下依次为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

中间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大多雕刻着高大威猛的动物或者神兽,主要有龙、狮子、麒麟、犀牛等,且多做回头状或奔跑状,四周装饰有卷云纹。

而两边须弥座的三角形装饰上因为面积更大,表现的也就更加丰富,有龙、鹤、凤凰、奔马等各路飞禽走兽;也有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

牌坊下面还趴着一头用红石雕刻的赑屃,只不过从腰部出现了断裂,驮负着歌颂冯赞孝行的石碑也早已不知去向。

从1752年牌坊开始修建到如今已有267年,这267年里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保存依然相对完好,以建筑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大孝子的故事,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孝悌文化传承下去。

只不过孝子坊做为矗立在乡村的文物,保护现状变得越来越严峻,坊前堆满了建筑沙石,底座几乎快要被掩盖,上面还被人为的喷上了不可逆转广告漆,成了一辈子的伤痕。另外还有很多建筑构件已经丢失。在此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多关注,多保护。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还在医院的重病监护室里没有完全苏醒,只能通过医生的传话来获取不断变化的病情。我的内心充满了来自良心的谴责和不安,作为子女平时没有尽孝,亏欠母亲太多太多,现在只希望她能够早日康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sOWw2wBJleJMoPM7G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