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的过程当中,养殖者大部分都会遇到水生动物发病,导致死亡,通过自行诊断或者寻找他人等途径诊断后再给药。但很多时候会发现,连续用了几天药,却没有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导致治疗方案无效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鱼病诊断不准确
对于导致鱼类死亡的病因诊断不准,或者存在并发症的情况下,对于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因诊断错误,常见的有把应激性出血当细菌性出血治疗的,把草鱼病毒性出血与细菌性败血症混淆的。反复消杀,最后却越死越多。
再比如以烂鳃病为例,烂鳃病的共同症状:发病后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上下窜游;死亡后有的鳃丝腐烂,有的成花瓣鳃,有的鳃部“开天窗”。
但是,引起烂鳃病的原因却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如指环虫,车轮虫,杯体虫等),细菌性烂鳃,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引起的烂鳃症状(如肠炎病、营养不良引起的烂鳃),还有水质恶化引起的烂鳃症状,等等。
如果不能对病因做出准确的判断,仅凭烂鳃病的鱼鳃表现出的腐烂症状就简单诊定为细菌性烂鳃,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药物的质量不稳定
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要保证治疗的效果,质量可靠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行业里面,有于渔药和水产动保行业的不集中,加上非药品一直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帯等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国标药物(如聚维酮碘,五倍子末等)都无法保证质量。更不消说诸如过硫酸氨钾等企标的产品了。
很多人以为在使用国标抗生素的时候,成分和标准都是一样的,买哪个厂家的最终使用效果都一样。其实不然,不同的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抗生素的晶型和生物利用度不同。药物最终体现出来的临床效果差异非常大。
在水生动物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看鱼病的人就算是华佗再世,如果没有质量可靠的药物,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厂家聚维碘酮之间的对比,很多国标聚维碘酮含量不足)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和抗药性
随着近年来鱼病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养殖户都非常重视鱼病的防治了,意识到防重于治的原则,但大多数养殖户的做法是发现鱼稍有异常不分病种病情就开始用药,不是用杀虫药就是杀菌药,并且用药的剂量往往超出正常的一倍甚至更多,导致鱼类的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诊断设备的匮乏,无法做到精准判病和准确给药。治疗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预防使用药物时采用治疗性药物及剂量,长期使用一种治疗药物,造成药物对病原体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导致药物用量小了没有效果,用量增大了又怕导致鱼类中毒,造成药害事故屡屡发生。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鱼病,病原体也容易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防治鱼病开始效果会很好,但是时间长了以后药效往往会减弱,这是因为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了抵抗力,即耐药性。因此,要不定期的更换药物的品种进行交替使用。
治疗时间过短,疗程未够就停药
如果用药疗程不够,致病菌得不到彻底的杀灭,反复感染鱼体,最终也会产生耐药性。有些养殖户在鱼得病后不及时用药或有时在病情稍有稳定后就停止用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很多疾病从用药治疗到治愈都有一个过程,鱼病的治疗也不例外,一般都需要一个疗程或更长一段时间的连续用药。因此,用药后发现死鱼减少或停止,还应该继续用药一段时间以确保疗效,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生长、繁殖,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变异,给今后完全治愈带来困难。
病程已经进入晚期,无力回天
在高密度养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预防不重视,处理不及时,等鱼病入膏肓了,出现严重问题时才"急时抱佛脚"。比如烂身病严重时,已见体表深度溃疡,肝脏已经呈豆腐渣样等严重病变。在这种情况时,基本上属于不治之症,治愈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
很多疾病进行到了晚期,如叉尾𫚔套肠病等,病鱼以及不能开口摄食,经过诱食仍不开口,治疗的时候只能通过外用药,吸收到机体内的部分非常少。治愈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
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及时巡塘,管理,发现问题,及早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为有效的治疗赢得时间,对于基层水产养殖疾病的治疗非常关键。
(已经严重溃疡的病鱼)
环境对药物效果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水产动物尤为明显,特别是外用药。如治疗车轮虫病全池遍洒硫酸铜的浓度随水温、pH、有机物含量等而改变;在夏天一般全池遍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中放硫酸铜0.5克,而在冬季放1.4克才将病治好,如在夏天放此浓度,鱼很快就都死亡了。
水体的pH值对于药物的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漂白粉溶于水形成的次氯酸离解成次氯酸根离子,杀菌效果下降。又比如,碱性条件下,敌百虫转化成剧毒的敌敌畏等。
再比如,枯草芽孢杆菌在水体溶氧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大量增殖。光合细菌在光照充足时使用,效果会更好。
在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虽然“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在实际生产中,在鱼病的处理原则上,以治疗为优先还是预防优先,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理由也非常充分,因为,所养鱼当前一点问题的迹象都没有,预防用药,不是钱往水里丢(钱花了,没见任何直接效果)吗?持这种心态来处理鱼病,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钱没少花,还连带死了更多的鱼,经济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