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女高管跳楼背后:做有钱阶级,不如做有志阶级

2019-08-16   水木然

来源:国馆文化

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

44岁女高管跳楼身亡,拆迁户11套房一夜返贫……

越来越多的富人开始焦躁不安,为什么富裕并不能带来安康?


真正的富足阶层

是有志阶级

女高管等商业人士,以及拆迁户们,原本都是我们羡慕的富足阶层。

但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富足”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重新定义了。

在美国教授伊丽莎白的新书——《昂贵的小幸福:关于有志阶级的理论》里面,她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有志阶级”:

“与其把大量的钱花在购买传统奢侈品上,现代的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把钱花在教育、医疗、食品等看不见的方方面面。”

“我把这样的富人叫做有志阶级。”

所谓的“有志阶级”,并不是通过炫耀性消费证明自己,而是通过文化和知识定义自我的新精英阶层。

哪怕你是拆迁户,你能一掷千金,但如果观念不行,一样可以一无所有。

伊丽莎白提到,好的观念,对于财富的增长贡献是正指数型的;而坏的观念,却能让你的财富负指数型减少。

什么意思呢?

好比你有100万,当你有一个好观念的时候,你的财富增长可能是100万的1次方、2次方。

但是,当你有一个坏观念的时候,你的财富增长可能就是100万的-1次方、-2次方,让你瞬间清零。

富足,不是富在拥有的物质,而是富在践行的观念。

富足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与其羡慕暴发户,不如看看自己能不能成为“有志阶级”的一分子。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一:

重视儿女教育


世界变化那么快,早已不是你通过继承就能够成功的时代。

上一代的财产,在通货膨胀、消费迭代的下一代眼中,可能会成为鸡零狗碎。

高阶层人士最重视的,始终是儿女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曾说:“我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不是我能给儿女们买多少芭比娃娃、模型飞机,而是能给他们买一屋子书。”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二:

重视自我教育

在所有子女教育的方法里,最有效的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为什么这么说呢?

《纽约时报》曾经对纽约的中产阶级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在给自己的子女上最昂贵的幼儿园、报价值不菲的艺术班的同时,有九成家长都会选择在职深造:

四成家长选择读MBA,还有很多家长修读艺术、历史、心理学等课程。

著名投资机构“文艺复兴”的一位高管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学习,你怎么好意思要求你的孩子学习?”

看过一篇文章,讲一个位于广州的中产家庭,妻子是全职太太。

有一天,孩子对自己的妈妈说:“妈,我同学说你好丑。”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这位妈妈穿着随便,还举止粗鲁:

她在学校餐厅里喊孩子是用吼的,格外刺耳。自助餐盘拿了一大堆食物,在餐桌上饕餮起来,风卷残云,一片狼藉。

而另外一个孩子的母亲,穿着得体,对每个人都面带微笑,人快四十了身材还没走样。她上台弹了把吉他,把全班孩子都陶醉了。

后来,妈妈就听到了孩子那句耸人听闻的话,当然很伤心。

这位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反正一直在家里,衣服从来不穿好看的;书也不看,自己以前也会弹琵琶,但家务活都够忙的,谁还有这闲心去弹琵琶?

于是,她开始试着改变自己:

哪怕是去菜市场买菜,她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

报了个琵琶高级班,请了最贵的老师教自己;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她规定自己不能帮他做,不能去做家务,只能在孩子旁边看书。

第二次学校开放日的时候,她在孩子班上弹了首《昭君出塞》,孩子过后跟她说:“妈妈,老师请你下次再给我们弹琵琶!”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成绩明显上升了。给他报了兴趣班,以前还不愿意去,看见妈妈在学琵琶,他也嚷嚷着要学。

这就是自我教育的力量。

伊丽莎白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反馈循环”: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通常都逼迫孩子学他不喜欢学的东西。孩子不喜欢,自然学得不认真,你就会更加逼他,他更不愿意去学。

这就是死循环。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自我教育”。

其实你只需要关注自身的发展,孩子就会模仿你,慢慢习得生存技能,例如爱学习、勤俭节约,内在动力驱动了其自我成长。

这就是正循环。

当你成功走出自己的死循环,你的孩子就会跟着你进入一个正循环。你和你的孩子,就都会进入“有志阶级”的行列。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三:

医疗健康

以前形容有钱人,一般会用这种词:资本家,肚满肠肥,秃头,油腻,三高患者……

直到我因为要查资料,看到了华尔街每年都会举办十项铁人赛(包括400米、800米跑,引体向上等项目)。

从22岁到62岁都有人报名,下面是那些拿着最高薪的高管们的肌肉:


瑞银集团副主任Peter参加400米比赛。


RBC资本市场总监Micheal。


大型交易公司高级副总裁David Lazarus,40岁出头,跑完400米用时47秒。在中国,这是一级运动员水平。


总监Abbett Stripe,双杠臂屈伸连续做了52个(大家可以试试,小编我一次只能做8个)。


ICAP集团副总裁Mark Rubin,双杠臂屈伸卫冕冠军,一次54个。


证券老总David,今年已经62岁了,参赛年龄最大,引体向上一次完成26个,心肺能力相当于一个25岁的小伙子。


戈德曼高盛副总裁接受采访。胸肌、手臂、人鱼线和钱,你想要的他都有。

我注意到他们喜欢引用一个值,叫代谢当量(METs),是通过人运动完以后的代谢水平,刻画一个人运动能力的指标。

比如,当你跑40米,用了4.4秒,你的代谢当量就是18METs,已经达到运动员水平。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调查,华尔街高管们的METs越高,其薪酬水平相应越高。

有意思的是,有健康机构曾经测试了国内金融行业高管的METs,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我们总是有一个错觉,好像只要我们加班时间够长、熬夜次数够多、越忽略吃饭这些“小事”,职位、钱就会挣得越高。

但其实,你越想得到高薪、高职,你越要重视自己的身体。

《胡润百富》两年前就发表了调查,得出结论:“中国最富的那一群人,最担心和焦虑的是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

据这份调查,在1125名受访者中,一半的人表示健康养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而以往这个数据只有不到40%。

这些高收入人士,平均每个月锻炼16次,跑步是最受青睐的方式,其次还有游泳、瑜伽、快走和高尔夫。

他们不仅给自己买健康保险,也给父母、子女买健康保险。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所有劳动,归根到底其实都是体力劳动。”

重视运动和健康,不仅仅在于它让你能够抵受更强的压力,还能通过分泌多巴胺等物质,促进你的愉悦感,保证你的工作心态。

当你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时候,你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工作输出。

到最后,你加班三个小时做出来的绩效,还没有人家拿这三小时去运动做出来的成绩好。


“有志阶级”的观念之四:

食品质量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100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

有钱,自然就吃得多;没钱,自然要饿肚子。但这个逻辑现在不成立。

根据杂志JAMA的一篇调查文章,他们针对1999年到2012年美国成年人的饮食摄入,总结出一个结论:

肥胖已经变成了低收入人士的标志,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速食品、啤酒、土豆;

而高收入人士大多吃有机食品,将水果果汁换成整个水果,将精致谷物更换成全谷物,吃大量的坚果。

对于低收入人士,他们的三餐基本上都是快餐。

回到家以后,由于工作疲累,做饭的时间自动压缩为半个钟甚至十几分钟,只吃速成的精致食品;

而那些生活讲究的人,他们宁愿开车去远点的地方,仔细挑选水果蔬菜、在家里花上一个小时做个美美的沙拉,吃完再去运动。

也许有人会骂: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知道现在素食比肉食还贵么?不知道打工仔连工作都没时间,还有时间做饭么?

这种看法,被JAMA文章的作者驳斥了:“在食品杂货店里,其实有大量相对便宜的健康食品,相比精致食品、高盐高油的快餐都要便宜得多。”

其实,决定你的饮食质量的,跟钱其实没多大关系,而是你有没有这个自律意识。

相对于奶茶和汉堡包,白米饭、粗制食粮、白开水口味不刺激。

但其实,你真的需要从这些口味不重的饮食当中,发现食物自然的味道,去除身体的油腻。

你的身体,其实就喜欢这样的味道。


真正的富足

其实是一种“富足感”

不要觉得“有志阶级”这个概念离我们好远,其实就“富足”的物质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钱:

人家3套房,你有1套房,人居住的地方都一样大。哪怕是租房,你也租得起;

人家用阿玛尼,你最起码用得起优衣库。

与其说我们缺钱,不如说我们缺乏一种“富足感”,经常感到焦虑。

我非常理解那位44岁的女高管,她拼尽全力,哪怕磨损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家人过得幸福快乐。

她把所有的焦虑都往自己身上塞,哪怕到生命的最后,留给世间的也是那最无奈的三个字:对不起。

为什么“有志阶级”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富足阶层,就因为他们能够时刻保持“富足感”:

周末不是去加班,而是陪孩子痛痛快快玩一个下午;

晚上不是刷抖音,而是躺在床上看几页书;

在暴发户左拥右抱的时候,最起码有老婆孩子暖炕头,这种温存是不用钱的。

真的,你不用羡慕谁,我们其实不缺钱,缺的是那个饱满充实的感觉。

那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

水木然两本新书

《价值规律》+《世界在变软》

正式上市!

两本书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四个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