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受贿后集体舞弊,中举者不会背《三字经》,康熙下令处死
大家都说满清“天朝上国”死于“闭关锁国”,这我不否认。但我认为,科举腐败,导致满清各级官吏不学无术,没能吸纳优秀人才治国理政,进而导致官场腐败,这是满清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
科举舞弊案自古有之,尤其是在满清王朝时期,科举舞弊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科举考场的行贿受贿风气越来越盛,导致天下那些有着真才实学的考生无法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步入官场,我们所熟知的撰写了《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就参加过了很多次的考试,但就是考不取,满清时期许多后来被我们所熟知的、留存青史的大文人,都是科举考场的失意者。
在科举考场作弊风气盛行的满清王朝,通过考生行贿、考官受贿而“金榜题名”的许多考生,简直就是不学无术,甚至连斗大的字都不识几个,却能够通过层层考官的选拔考核,最终还进入到各级衙门为官。康熙朝的一个科举舞弊案中,中举者不会背《三字经》、《百家姓》等基本的东西,这里说他们不会背《三字经》、《百家姓》,是说刚刚背了几小句就出错、就背不下去了。让这样的人为官,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公元1712年(康熙50年),在江南选拔乡试的结果公布后,导致群情激愤,在这次朝廷主持的考试当中,中举者都是当地的一些有钱人,尤其是那些最有钱的盐商的子弟“集体中举”,反而倒是那些饱学之士、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文人却统统“名落孙山”。
这样的情形,导致江南“名落孙山”的数百“秀才”集会进入学宫进行“抗议”,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上层统治者表明本次科举存在重大舞弊,希望朝廷能够出面解决。当时的两广总督噶礼、江苏巡抚张伯行向康熙皇帝奏报了此事,此事引起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高度重视”,康熙帝派出首批钦差大臣前往当地调查处理。
调查组为首的“组长”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张鹏翮,由其会同奏报者即两广总督和江苏巡抚共同查办案件。张尚书到达江南后,迅速逮捕了已经明显有着行贿嫌疑的富商子弟,随后对主考官左必蕃进行“严厉”的提审,以雷厉风行之作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案件“抽丝剥茧”,“顺藤摸瓜”查清案情。这些中举的“举人”,连《三字经》、《百家姓》都背不了几句,马上就露陷了。
原来,是考生程、吴等人,向副主考赵晋行贿白银300两,授意考生在试卷上做好记号,副主考赵晋不问青红皂白,连试卷都懒得看,将大字不识几个的考生程、吴等人录取为举人,而真正的成绩优秀的考卷,考官们也懒得看,这不是增加工作量吗?考官集体只认银两、不认才学,激发了众怒。
张组长将情况上报康熙帝,并提出处理建议,无非就是将考官们进行革职、发配之类,同时建议将出钱购买举人身份的吴某等人处以绞刑。康熙帝收到上报材料后,认为张组长提出的处罚建议太轻,遂召集九卿、大学士进行集体商议,要求严肃惩戒作弊者,并指示说:“若不严惩,何以平民愤?”
同时,又重新派出钦差大臣再次审理此案,这批钦差到案发地进行重新审理之后向康熙帝提出了处理建议,主考官犯失察之罪、予以革职查办,其余考官集体和购买举人身份的人员,全部处死。康熙准奏。
康熙的处理,当然是十分严厉的。但是,满清朝乃至康熙朝,此案仅仅是科举舞弊案的万分之一,科举舞弊案能够像此案一样被查处的,只是少数而已,而大量的科举舞弊者依然逍遥法外,大量的考官收受贿赂享受金钱,大量的考生行贿后当上大官。
这样的满清,从立国之初就埋下了灭亡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