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富饶资源成立并支援抗战,修建铁路助力矿业发展,建国后辉煌发展三十年,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綦江铁矿的历史浮沉。
綦江境内的铁矿,主要分布在土台、麻柳滩、大罗一带。据有关史书记载,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在土台、麻柳滩一带,一直有民间私人采矿炼铁。
民国初,綦江境内的铁矿生产,主要控制在谦余公司等几家大的私营矿主手里。1938年1月,国民政府在汉口成立了綦江铁矿筹备处,接收了民营企业公司,接管了土台、麻柳滩、白石潭、大罗坝和苏家井等5个矿区。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大部分国土,许多位于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工厂迁来重庆。钢铁厂生产需要大量铁矿石和煤炭作保障,而如何采好矿、多采矿,直接关系到抗日战争的进行。为此,具有丰富铁矿资源的綦江地位凸显。
1938年8月,綦江铁矿筹备处迁到重庆,并在东溪设立了办事处。1939年,綦江铁矿办事处迁到东溪。1940年10月,綦江铁矿正式成立。同时,从湖北大冶铁矿撤退出来的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也陆续来到綦江,被安排进矿区恢复扩大生产。
1938年底綦江铁矿恢复了铁矿石生产。1938年到1939年,相继在土台开始开凿一号、二号、三号直井,兴建麻柳滩至赶水的轻便铁道,筹建赶水、羊蹄洞、盖石洞3个运输站。
綦江铁矿正式成立后,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加快了矿井建设力度,1940年6月,土台矿区三号直井建成,并建了井下绞车道,地面上建了机关、生产辅助车间、人工宿舍、食堂、商店等房屋,綦江铁矿初具规模。
綦江铁矿生产的铁矿石,分三段运到重庆大渡口。从矿区到赶水,采用轻便铁道人力推车运送。从赶水到綦江县城,则是用船运送,由于綦河三江至赶水段水急浪高险滩多,只能用小船运输,到三江后换装大船到綦江县城。从綦江到重庆,采用小火车运送。重庆至綦江的铁路没有建成前,须在綦江换船运到重庆。
綦江铁矿从1938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共生产铁矿石29.6万吨,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进行。其中,1943年生产铁矿石4.5万吨,为最多的年份。
提起綦江铁矿,还有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历史故事——江姐避险綦江铁矿。綦江铁矿成立后不久,重庆党组织就派出共产党员到綦江铁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时领导群众同国民党进行一些必要的斗争。江姐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綦江铁矿的。
江姐
当时,重庆的形势非常恶劣,日本的飞机不断在山城上空盘旋、投弹,地上到处有国民党特务。不久,江姐就被特务监视。党组织考虑到她的安全,决心让她避险,地点选择了綦江铁矿。因为綦江铁矿离綦江县城有百多里路,离重庆达三百里之遥,相对僻远,又是山区,不易被敌人发现。
通过当时的綦矿无线电台台长程楷、报务员雷振宇、会计课成本组组长来家欣的介绍,江姐以“江竹君”的名字来到綦江铁矿。为了隐藏身份,能在綦矿任职,江姐虚报了4岁,其履历也相应做了调整。
江姐履历表,虚增4岁 月薪75元
1942年春,江姐又受到了特务监视,她不得不再次离开。綦矿以綦(32)字第162号文呈钢迁会,通报准予江竹君辞去司事一职。至此,江姐在綦江铁矿任会计两个月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綦江铁矿成为西南工业部101厂(重钢矿业有限公司)的下属矿山,是重钢集团的铁矿石供应基地。
70年代初,綦江铁矿本部从后山的土台搬到小鱼沱后,土台镇人民政府也随之搬迁到小鱼沱。作为铁矿的中心,小鱼沱的居民曾多达4000多人。小鱼沱也由此成为一个繁华的商贸集镇。那时候,铁矿生产蒸蒸日上,百里矿区繁荣热闹,铁矿职工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
到1979年,綦江铁矿形成了以小鱼沱为中心,包括大罗坝、土台、平硐、麻柳滩、白石等5个矿区的大型铁矿开采企业,矿区南北相距超过100里,是名副其实的百里矿区。綦江铁矿5个矿区的职工多则两三千人,少则六、七百人,每个矿区都形成了场镇规模,建有学校、工人俱乐部,设有邮局、银行、菜市场和商店。
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的30年,是綦江铁矿的光辉岁月,铁矿石年产量从1950年的2万多吨提高到1978年的65万吨,职工也从建国初期的600多人,增加到1979年的5900多人。
停用已久的蒸汽机车车头
1979年,因綦江铁矿资源枯竭导致开采成本过高,铁矿石含二氧化硅量高、品位低等原因,铁矿石被限量生产,年产量不超过5万吨。
1989年7月綦江铁矿正式闭坑封井,停止采矿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