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校园欺凌之外,是对成年人不作为的控诉

2019-10-27   腔调电影

真正关注《少年的你》,是从6月份被撤档开始的,当时网络上一片哀嚎,我倒毫无波澜,毕竟光看名字,似乎是一部不痛不痒的青春片嘛。直到重新上映的前一两天,才知道,这是一部讨论校园欺凌的电影。这才恍然大悟,撤档,一定是拍得太敏感了吧!

看完《少年的你》后,我不禁慨叹,果然是拍的很敏感呢。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得以上映的电影,是经过妥协的,此前的版本,应该是从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去监狱探视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两人相对无言,又哭又笑就结束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结尾,可能是撤档后加的戏?

可即便经过删改,《少年的你》的故事依然残酷得令人心碎,在观影的过程中,有很多个段落,影院里都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啜泣声。那是一种想要克制,却无法忍住喷薄而出的悲伤。

这部电影之所以这么“好哭“,我想,主要是因为它足够真实,无论是对陈念所在的复读班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的刻画,还是对校园欺凌的细节的刻画,都非常写实。

写实的要义在于,既不过分矫饰,也不过分夸大,而《少年的你》做到了。电影中的复读生的状态是,每个人都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习上,自习课上,每个人都在旁若无人地读着、背诵着自己的内容,其它的一切都仿佛和自己无关,因此,他们对于同学的跳楼也是后知后觉。

这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就是高三学生、复读生的状态。

我读高三那年,班上也有复读生,其中有一个复读生不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对自己的安危也是不管不顾。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年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时,整栋楼都像摇篮一样晃动,所有学生都放下书本向楼下冲,只有他还坐在座位上继续看书。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跑,他说,我们的教室在5楼,如果地震够大,就算跑,也未必跑得脱,如果地震不算大,就完全不用跑。

陈念班上的同学也是如此,除了学习,对一切都置身事外。他们的热情都用在如何解题上,他们每一个人都似乎自顾不暇,完全没有任何精力和兴趣去理会其他的人和事,因此,纵然同学跳楼,他们也只是纷纷围观,在各种群里去热烈分享和讨论。而对于人,他们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爱惜。

每个人只在乎自己的目标,而对其他人的生存状态不闻不问,这也许看上去残酷,但却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所以才愈发显得血淋淋,让人感同身受。

《少年的你》的故事其实不算复杂,它是一个校园欺凌的故事,也是两个身处困境的底层少男少女“突围“的故事。

电影中陈念就读的那所学校的教学楼是一个闭合的四合院一样的构造,这仿佛就是一种暗喻,在青春的牢笼里,身处困境的人只有突围,才能迎来湛蓝如洗的天空。

陈念的困境是摆在明面上的,一方面,她有一个不堪的家庭,在兵荒马乱的高三,她不仅不能像大多数即将高考的考生一样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反而还需要承受卖三无产品面膜的母亲所带来的屈辱,并时时刻刻提防有人上门要债和讨说法。另一方面,在学校,她被表面人畜无害,实则蛮横霸道的魏莱盯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欺负。

陈念唯一逃脱困境的方式,就是考上大学,去北京。她认为考上大学,自己就能自力更生,可以带母亲在学校门口开个小店,摆脱家庭的困境,同时,她也可以远离那些欺负她的人了。因此,她表现得坚强而隐忍。

而小北和陈念一样,是处于困境中的少年,他的困境在于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能以“小混混”的身份浑浑噩噩地活着。他看似凶狠、霸道、残忍,可那就是一个13岁开始离家出走所历练的结果,一个不被爱的少年,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的少年,似乎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坚硬的外壳,来保证自己不受伤害。而这个外壳,却也是他无法突破的牢笼,他无法在这个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价值,这就是他的困境。

两个处于困境中的人相遇,于是惺惺相惜、互相拯救。

陈念和小北之间的感情戏,其实被处理得很克制,我甚至觉得,他们之间爱情远不如困兽之间的“革命友谊”多。小北是陈念的安全感,而小北是陈念的价值体现。他们就像黑暗中的两只萤火虫,用自己的光,把彼此照亮。

陈念和小北都太渴望突围眼下泥淖一样的生活了,所以你能看到一些神神叨叨的台词,譬如在大桥上,陈念对小北说“我们要如何才能走出去呢?”再譬如,最后小北替陈念顶罪,他说:“我们一定赢。你赢了,我就赢了。“

生活在底层的少男少女多难呢,只有靠彼此生命的叠加,才能让一个人在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除了少男少女的困局、校园欺凌,《少年的你》最凌厉的一点在于,展露了成年人对于少男少女成长的“不作为”。

陈念被魏莱欺负,同学们熟视无睹,老师似乎也并没有起到作用,而家庭方面,母亲更是自顾不暇,甚至连警察,在她最需要的时候,也因为在开会而没能帮到她,所以最终,她才不得不对一个只见过几次面的小混混说:“你能保护我吗?“

一个三好学生被欺负,没有任何成年人能替她实质性地解围,最终来保护她的,却是一个同样处于困境的“小混混“,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这其实是对成年人的莫大的讽刺。甚至于魏莱的死,其实也是家长缺席所致。如果她的爸爸不是只在乎她的成绩,如果她的妈妈不那么自以为是的认为她的孩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也许她最终不会有那样的意外。

在孩子的成长和被霸凌的过程中,有多少家长、老师、甚至于警察是缺席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觉得,胡小蝶临死前对陈念说“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些什么?”,是说给陈念听的,是说给自己同学的,也是说给可以做些什么但又缺席的成年人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带给人足够多的感触、反思,这就是《少年的你》成功的一点。这一点,除了得益于剧情本身的构建,更得益于主演们出色的表演。

周冬雨其实一直都是演技在线的,只不过,以往她所饰演的角色,都在自己的舒适圈,都是活泼开朗的小可爱,或者是敢爱敢恨的大飒蜜。《少年的你》中的陈念,完全是另外一种类型,是一个沉默寡言,但骨子里却倔强的女孩,她大多数时候呈现出来的,是压抑、痛苦、挣扎与绝望。而周冬雨把她的所有的情绪都演得非常精准。

男主角易烊千玺的演技也让人非常惊喜,长久以来,人们对流量明星都持一种观望的态度,而大多数流量明星演的影视剧,也着实扑街扑得义无反顾。易烊千玺似乎一直在用行动,打破大家对流量明星的固有印象。《长安十二时辰》的小李必,他其实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扎实的演技,在一众演技派中,也并没有拖后腿。而在《少年的你》中,他则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在语言、行动上,他让人相信,他确实是一个脾气不好的小混混,而他的眼神,又将他柔软的内心展露给了观众。

可以说,《少年的你》是目前为止,我所见的尺度最大,也最好的校园欺凌电影了。这类电影的意义在于,它能让更多人关注校园欺凌这件事,让更多孩子看到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让更多大人去反思,是不是在校园欺凌这件事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