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会对那些罪无可赦的罪犯实行“诛九族”的刑法。在这种刑罚下,犯人自己被杀还不够,他的所有亲人都要因他而死。这里的“九族”是上自高王母、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母、王母、曾王母、高王母;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是指:姑与其子(姑表姐妹/姑表兄弟)、姊妹与其子(甥女/甥男)、女儿与其子(孙女/孙男)、己之同族(母父、兄弟、男儿);
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族(姥爷一家)、母之母族(姥姥的娘家、姥姥家)、从母与其子(从母姊妹/从母兄弟);
妻族二是指:姥之父族(岳父一家)、姥之母族(岳母的娘家、姥姥家)。
不过,俗话说的好,蝼蚁尚且偷生,因亲属犯罪而受牵连的这些人,难道会老老实实地等待被杀吗?况且,古代的时候并没有血液、指纹等诸多用来追查的手段。其实,这些倒霉者并非不想跑,而是不能跑。一旦被官府定为逃犯,他们逃脱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以下的这几个原因,直接断送了他们生还的希望。
首先,在古代消息传播过慢,被杀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获罪。
封建社会有很多种刑罚,而诛九族无疑是其中最残忍的一种。统治者心中明白,这种大范围的屠杀,虽然,可以立威,但是,很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这对于希望天下太平的统治者来说,是不愿看到的。因此,如果不是犯罪者触动了皇帝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皇帝是绝不会轻易下达诛九族的命令的。
而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很少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行如此危险之事。就算犯罪者想要谋反,想要弑君,也定然不会将自己的计划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古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很慢,往往诛九族的皇命下达了很久,犯罪者的亲属们还茫然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被判决者经常都是一锅端。
而且,诛九族的命令不同于其它。古代社会虽是皇上说了算,但毕竟人命大于天,涉及到人名的事情还是要到秋后才能问斩的。可是,皇上震怒之下,很少会通过正常的途径下达命令。西汉的汉景帝决定将晁错满门处斩后,严令参加行动的部下秘密行动。
晁错像往常一样去上朝,可是,经过街市的时候却被突然杀死。与此同时,兵士们先将晁错的家人全部抓起来,然后,才宣读景帝的诏令。等到兵士破门而入时,他们才意识到大难临头了。
其次,就是连坐制度的实行了。
封建社会虽然没有监控器、定位等高科技设备,但是,朝廷还是有很多方法来追捕逃犯的。比如,为了加强管理,很多朝代都实行了连坐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看见罪犯不举报就要受到处罚。因此,被判决的人只要被发现,就成了过街老鼠,很难有容身之所。
在古代,人员流动的范围要比今天小的多。逃犯一旦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本地人就会将他的来历弄得清清楚楚,否则,就马上拉他去见官。
在这种状况下,被判决诛九族的人是很难逃之夭夭的。
再者,就是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是敬畏皇权的。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社会的民众就对皇权充满了敬畏。如果皇帝下命令让他们死,他们即使有万分委屈,万分不甘,也不会堂而皇之地反抗皇帝。很多人甘愿受冤屈,甘愿被杀,也不愿背负上抗旨不遵的罪名。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对皇权充满了敬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人留恋故乡。
与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飞机相比,古代的交通方式很是落后。平常人出门,有一头驴就十分不错了,更不用说乘马车或者乘轿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长期的家乡生活,使他们对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留恋。
如果,要让他们离开故土,从此过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的话,他们会感到生不如死。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古代能活动的范围很小。
在封建社会中,虽然天下都属于皇帝,但是,城池与城池之间还是比较独立的。若想从一个城池去往另一个城池,必须要通过城门官兵的仔细检查。而且,朝廷在下达了诛九族的命令后,城门都会随之封锁。就算是犯人跑得快,赶在城门关闭之前逃了出去。但想去另一个城池的话,还要通过检验。
而诛九族的命令一旦下达,全国的官兵都会得到消息。犯人若胆敢接受官兵的搜查,无异于自投罗网。至于那些侥幸跑到荒郊野地的犯人来说,生还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城池之外,大多都是人迹罕至的野兽聚集地。来到这种地方,不说饥饿寒冷的问题,就是不断出没的老虎、豹子等猛兽都够可怕的了。
与其跑到野外去给猛兽当食物,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等待朝廷发落,兴许还能留个全尸。这样一来,犯人即使是想逃脱追捕,也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四处躲藏。而在官府的搜捕之下,被抓只是迟早问题了。
参考资料:
【《九族的说法》、《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