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越回明代前的古端州时期,那时西江穿越三榕峡后,如脱疆之马四野奔流,春夏时节西潦瀑涨,北岭之南河水泛滥,一片泽国,惟有到了秋冬,才有部分土冈、沙滩露出河床。
那时下泄的江水分三支东流:
一支经龟顶山南折东,从烂柯山南(即现蚬岗周边)向金利方向流;
一支从北岭边沿现星湖南折向羚羊峡向东流;
一支从北岭山边穿七星岩向东经北岭山与羚山之间的峡谷流向东流出后沥,汇入西江。
我们现在称的水基旱峡,明前是有水的古河道,只是到了明代大兴筑堤,才将河道堵塞,才变成今天的旱峡,部分古河道变成水库,部分保留。本期文章图片拍摄、文本撰写由不羁的种子(赵汝明)供稿,特别鸣谢。
包拯封堵前的西江古河道手绘图
包拯封堵后的西江古河道手绘图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任端州知州,“他为了治理端州水患,开垦良田,封堵了三榕峡附近江面的入口,使现在的七星湖一带变成沥湖。”原来,包大人为了扩大端州的耕地面积,在西峡枯水期,封堵西峡,然后人工建造两条沥水把西峡的水疏导回东峡。
今天不羁的种子(赵汝明)将带我们探索从北岭山边穿七星岩向东经北岭山与羚山之间的峡谷流向东流出后沥古河道的现状,事不宜迟,我们开始吧。
清.康熙《高要县志~水利》页
水矶堤,在城东三十里岩前都,其地势低洼,每岁(年)西潦泛滥,先从此涨入城北隅及东西厢,黄冈、漕浔、陶山、岩前、桂林(现睦岗)等都,田塘皆淹没。明朝洪武初,知府王全创筑,基围长三万五千四百丈有奇,中为石窦,以杀水势,堤内田塘七百余顷。
明宣德年间,知府王罃复督民于基上培土一丈。明朝成化年间,知府黄瑜倍加修葺。嘉靖十九年,洪潦涨,崩窦穴,知府袁载、知县陈豫章,督民炤税出钱补筑。万历四十二年堤决,督府周嘉谟、巡按御史田生金,发帑金委派通判许学贤督工筑复。
所处位置卫星图
为了寻找当年的古河道痕迹,笔者多次到水基下湾水库,东蕉园西、苏村前、后沥黄村等地考察、拍摄。现将古河道相关现状呈图给大家,一齐穿越回羚山北峡(现旱峡)有水的年代……
截断古河道的堤基
基东古河道变成下湾水库
古河道南堤
古河道现成了鱼塘
北峡古河道的苏村古桥
苏村古桥位于羚山北峡古河道中段,建于清代,1957年维修。南北走向。为两孔大理石梁平桥,桥全长50.9米,宽1.3~3.3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两端引桥为石头砌筑,中间桥礅呈棱形,由花岗岩石条砌筑,桥面由三条长花岗岩石铺成。
南岸堤旧石级
肇庆旧貌与现在完全不同,但有些地名还是保留原始味的。请问大家:金渡为何又叫沙头?黄岗原名叫什么呢?两江夹洲的洲指哪里呢?
因此猜测古时金渡与黄岗连在一起,金渡在沙洲之头故名沙头。
现黄岗原名叫黄江,古时其叫黄江沙,因沙洲的沙为黄色故名黄江。
清.康熙《高要县志》是这样描述的:黄江沙,在县东二十里,在黄江都江中,明朝万历十五年,知府郑一麟建龙母庙其上,后潦涨,沙洲半没于江,庙龟顶山原名为白沙冈,其东及偏北为沙洲,且一直延伸至现二塔渡头村,两边皆为水,故名两水夹洲。
古桥面
古桥一礅二孔,桥面为三条50厘米/条宽的厚(30厘米)花岗岩石,两边引桥由普通石头砌筑。
协助拍摄撑船的梁生
第三条截断古河道的路(下有窦)
路下游河叉,东北接北岭山水,向南经文乐桥流向后沥
时代发展,山川变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羚山北峡,从古河道变基堤围筑的水道并设窦,到后来完全截断,变旱峡,变近代的公路,变今天的交通线聚集地(S8高速端州出入口立交、城轨端州端、G321、G324国道及众多乡道),水基湿地公园,肇庆市儿童公园。
不管山川如何变迁,但其曾经的历史依然记载在志书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中资料参阅:1.清.康熙《高要县志》;2.明.万历《肇庆府志》;3.《广东省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
注:图片2018-12-19和2020-2-27拍于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