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的区别

2020-10-27   心悦聆听

原标题: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的区别

当我们在谈论孤独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因为自己太过孤独而烦恼,而有的人却因为没有独处的时间而烦恼,孤独只是一种心理状态,并没有好坏之分,孤独在让我们与别人疏远的同时,也给了我们独立思考,审视自己的机会,你孤独的原因是因为主动选择,还是因为被动接受呢?#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的区别#是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的区别#

“孤独”这个词,在网上的定义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

因回怼“键盘侠”上热搜的诗人余秀华#在人间living#被问到最近是否在写诗,她否认道:“如果一边写诗一边骂人,是对诗歌的不尊重。”谈到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的区别,余秀华直言她是“被动的”一方。一方面孤独让她更接近自然,写出好的作品,比如“起伏的丘陵地形如微风里的浪/屋宇如鱼/匍匐在水面上吐出日子/ 吐出生老病死/和一个个连绵不绝的四季”这样纯粹的诗歌,“你看那些写的好的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也让她有时候觉得非常难受,她直言跟父亲开不了口,“他觉得我很作。”你认为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的区别是什么?

你的孤独状态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孤独,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

孤独的人会脱离身边的社会群体,而自己生活在一种被外界认为的消极状态之中。

孤独的人,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在别人看来是孤独,但是在他自己看来可能是一种享受。

如果你经常是一个人的状态,不能清楚地评估自己是否过于孤独,可以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一个人的时候,我在享受这份宁静吗?

一个人的时候,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吗?

一个人的时候,我做回了真实自我吗?

一个人的时候,我感到精力充沛了吗?

弗吉尼亚·托马斯等人开发的孤独动机量表,其实强化了这样的思考:孤独并不都是有害的,在有些时候,能给人带来好处,那些主动选择孤独的人清楚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而不同的人对孤独程度的需求是有差异的。

当一个人选择独处时,可以更自主地安排工作、学习、生活,提高有效管理时间的能力。

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的区别是什么?

主动孤独

国外有一本书名叫《瓦尔登湖》,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且愈发严重。用该书作者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为了寻求“真正的生活”,梭罗远离尘嚣,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他主动选择远离闹市,在一个宁静的湖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想来定是“门可罗雀”的了。梭罗被称为“时代的孤独者”。

有一部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叫《平凡的世界》,在谈到作品的创作历程时,作者路遥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叫《早晨从中午开始》。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亲戚都十分热心厚道,他们先陪我在周围的山上转了一圈。四野的风光十分美丽,山岩雄伟,林木茂盛,人称“旱江南”。此时正值“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时,满山红黄绿相间,一片五彩斑斓。亲戚们为了让我玩得好,气氛十分热烈,但我的心在狂跳,想急迫地投入工作,根本无心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可见,此时的热闹与他的心情是格格不入的,他更渴望独处的空间和时间。

正是这样主动的孤独,才能够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人生使命,完成了最终的大作,给世界留下丰厚的精神种子,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

显而易见,这样主动的孤独,应当成为一种追求,虽然我们平凡人等,不必像他们那样比例的孤独。

当然,也有过度的主动孤独,例如社交恐怖症患者会因为自己的心理障碍而主动减少人际交往,逃避现实中应有的正常的甚至必需的交往。

被动孤独

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不能主动融入群体的被动孤独。比如,陌生环境下的适应问题,无论是学校里的新生,还是工作群体里的新员工,或者是新婚或嫁或娶到某一家,或者是迁移到不同的文化或习俗里生活,都需要生理和心理上的调整,完成从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化。这时候的人,是很需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指点和引导的。当然,靠自己的摸索,也能达成目的,但花费时间要长得多。如果个体在旧有的生活圈子里只是被动地等待和观望,缺少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那么,显而易见地,其融入新生活的过程将是艰难的。

其二,因为人格缺陷而导致的不合群。如某生,脾气暴躁,个性鲜明,同学相处时,稍微语言不和,或态度不佳,动辄出手,拳打脚踢,又是抓脸皮,又是扯衣服的,嘴里还不干不净地骂骂咧咧。同学们都心存不满,却怒不敢怒,言不敢言,只能“惹不起躲得起”,对她不加理睬。甚至她有时故意挑衅,大家也“君子不记小人过”,自我安慰说“被狗咬了,难道我去咬狗?”。这时候的她,完全地被孤立,整个班级找不到愿意和她说话的,她的孤独也就加倍地以惹是生非的方式表达痛苦。同学们越发地远离她,她的孤独处境也就越发地显著。

很显然,从以上的叙述来看,这样被动的孤独,是一种病态或称缺陷、障碍,按照社会适应的观点,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完善。

若一个人人格没有缺陷的情况下,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迫从原先热闹的社会交往中退出,不得不处于被动的孤独状态,从个体存在的意义来讲,也可能不失为一种机会,让他接触到自己本真的生命底色,甚至有可能在深思熟虑之后,开始享受这种孤独,把被动的孤独转化为了主动的孤独,乐在其中,修身养性、激发潜能,达到原本不敢想的高度。作家史铁生在身体残疾之后,反而写出了越来越来深刻的文字,这在他的《我与地坛》里有明白的自我剖析的心路历程。

主动孤独与被动孤独的区别是什么?

主动孤独是内心的一种宁静,宠辱不惊的状态;而被动孤独,更多的是一种无耐,与人世间格格不入的状态。

有人是这么说孤独的:触不到的朋友、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时间、定不了的未来,都让我们孤独。

其实,成年人的孤独,不是可耻的。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恰恰可能是一个丰富有趣的人。

主动的孤独者,是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独处。所以,适度远离群体,实现独处并享受其中,在自由中实现自律,最终将变得更加出众。

而被动孤独者,也应当直面孤独、不回避,因为孤独是出众的必经之路,只有孤独能让一个人摒弃喧嚣、静心思考和领悟,最终才能抵达心中向往的地方。

与其参加一些无效社交,甚至于垃圾社交,孤独更能享受清欢,其中之妙,没经历者是难以理解的。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生路上,成功没有捷径,但也无需畏惧孤独。在一切如愿前,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孤独,学会独处,充实自己、磨练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走过孤独时光,活出自己,实现人生的惊艳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