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特约通讯员前方报道,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8月22日,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来自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谢黎炜研究员以“肥胖治疗新思路——肠道菌群,个性化医疗的窗口”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报告,以全新的视角阐述肠道微生物在肥胖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辅助性治疗肥胖的新思路。
谢黎炜研究员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流行病
近年来,肥胖症的发病率近指数倍增长,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在我国同样不容忽视。诱导肥胖发生的原因众多,包括饮食过度、环境因素、情绪、疾病、睡眠缺乏、遗传因素、动物因素、缺乏运动等。其中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重要因素。对于肥胖的控制,强调传统的“管住嘴和迈开腿”的健康生活方式对肥胖症患者可能无法行之有效的落实,因此,应当采取多种不同方式的治疗和干预措施。
药物、手术以外的新思路?
肠道微生物可能影响着肥胖的发生和发展。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的一项实验:将一对胖瘦体型差异较大双胞胎的粪便,分别转移到两组无菌小鼠体内,发现在喂养正常饲料的前提下,小鼠分别出现与粪便来源相似胖或瘦的体型,这似乎说明肠道菌群携带了肥胖宿主的某些特性,导致小鼠出现了相应的体型。提示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作为肥胖的传递者,为肥胖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启发。
肠道菌群作用有哪些?
肠道以及肠道黏膜上皮的菌群作为宿主的第一道屏障,能够参与机体的免疫应激、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和信号传递。肠道细菌(益生菌和致病菌)能够感应宿主系统的代谢稳态、调控器官营养代谢的稳态平衡。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等)能够参与机体生理代谢的调控。
肠道菌群紊乱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
菌群及其代谢的紊乱诱导内分泌代谢器官的糖脂、能量代谢的紊乱,而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会诱发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肥胖和糖尿病),此外,还有可能诱导个体发育迟缓、器官发育障碍。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
谢黎炜研究员指出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与肥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可能的原因包括:肠道微生物增加宿主短链脂肪酸吸收和能量的储存;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贡献的额外能量被储存在脂肪组织诱导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肠道菌群紊乱诱导肠道粘膜通透性增大以及轻度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肝脏能量代谢,诱导炎症、肝纤维化以及肝损伤。
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肠道屏障: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通透性,有研究显示,INFγ和TNFα诱导的肠道炎症和增大的肠道通透性,能够被双歧杆菌分泌的活化因子有效的抑制并促进肠道通透性恢复正常。罗伊氏乳杆菌的分泌产物能够抑制组胺诱导的肠道炎症。
肠道菌群与肥胖:赵立平教授提出的“大树细菌”概念,认为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选择性的增加特定的短链脂肪酸生成菌的生长,从而进一步降低血脂、血糖和体重。
肠道菌群影响药物吸收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药物有些病人吃了有效,而某些病人吃了无效?”,谢黎炜研究员认为这可能和肠道菌群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因此从肠道微生物出发,精准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提高药物功效至关重要。
小结
最后,谢黎炜研究员总结到,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可能会成为精准个体化医疗的靶点和窗口。精准分析肠道菌群组成,靶向指导临床用药能够有效的提高药物的功效。益生菌代谢产物(后生元)有望成为替代益生菌的更加安全的营养补充品。未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会进一步的深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研究结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