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三朝老臣,一人之力劝退秦、晋两军,却一生养马不受重视

2019-10-06     关河南望

作者:汉宣团队(守月)无授权禁止转载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式微,天下诸侯不奉诏令,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国为了争霸天下,不断征讨,合并小的诸侯国,一时间纷争不断。彼时,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想成为天下霸主,他们两个为了扩大疆土多次合作,说起来他们还有一段渊源。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但他并不是太子,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于是设计杀害了太子申生,重耳和他的兄弟夷吾因为骊姬的构陷一直都在逃亡,巧合的是两人先后都得到了秦穆公的帮助,才得以回到晋国。当初秦穆公就看好重耳,但是秦国的大臣告诉他,重耳声名远播,且又有五个能干的朋友,如果重耳当了国军,势必使晋国强盛,这样的局面对秦国不利,于是秦国放弃了支持重耳的想法,改拥立夷吾,夷吾于是当上了晋惠公。晋惠公病死之后,重耳才又回到晋国,是为晋文公。

秦穆公和晋文公相约伐郑,师出必有名,联合出军更要名正言顺,晋文公翻了一下旧账。一是重耳在逃亡时期路过郑国,但是郑国国君郑文公认为他只是个落魄公子,不值得礼遇,对重耳无礼。二是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怂恿楚成王,并且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结果楚君战败,郑国又赶紧派使者到晋国,这等见风使舵的小人行径让晋文公非常不齿。

秦晋两军驻扎在郑国都城附近,大军压境,这下让郑文公慌了神。大殿上,郑王和大臣们都神思慌乱,愁眉苦脸,这时候大夫佚狐从容不迫地站出来:“大王,臣下有一个人选,不可可否?”郑王说:“快讲,快讲。”佚狐说:“派烛武去说服秦君,让他们退兵。”“烛武?”一时间,大殿上像炸开的油锅,议论纷纷,“烛武已经七十多岁了,养了一辈子马,他能行吗?”郑王沉思了片刻,“佚狐,你可认真?此等大事容不得差错。”“臣绝无戏言,此事非他不可,烛武去,秦师必退。”“好。”于是派人去请烛武,烛武在郑王的请求下答应了。

这一日,繁星闪耀,月光皎洁,年迈的烛武坐在筐里,被送出城,烛武心中清楚,晋文公为何来攻打郑国,可是晋文公真的是因为记恨郑文公对自己无礼,郑国贰附于楚晋,维护周礼,才来伐楚的吗?当然不是,天下熙来攘往皆为利益,这件事情跟秦国没有任何关系,秦军来凑热闹不过也只是为了分一杯羹。心中有了盘算,烛武镇静下来。

秦军一见从城墙上下来一个老头,说是郑国的使者,心中嗤笑,没有半分威胁的老头,拿什么来谈判?秦穆公亲自接见了烛武,礼遇有加,烛武凭着自己对各国形势的把握,和恳切的言词,句句话都从秦国的利益考虑,让秦穆公听从了他的意见。

首先,他一个老年人,垂垂老矣,外形上很具有迷惑性,秦王一见他就放松了警惕性,他又表明了自己的来意,自己作为了一个从未被重用过的喂马官,并不是为了郑国而来;其次,他分析各国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让秦王对这个老人刮目相看,他告诉秦王,在秦晋大军的围攻下,打下郑国是很容易的,但是秦国距离郑国那么远,管理起来并不容易。这就白白地把郑国这么大的土地送给了晋国,晋国的强盛势必对秦国,秦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已经开始有些动摇;烛武又诱之以利,如果秦国放弃攻打郑国,郑国上下必定会感念秦国的恩德,以后秦国往来郑国必定以礼相待,供给物资,提供驿站,给予秦人方便,郑国的灭亡与秦国无利,郑国存在却能为秦国带来好处,秦穆公陷入了沉思.

最后,烛武使出了杀手锏,讲出了晋国与秦国的旧事,秦穆公当年帮助夷吾回国,夷吾曾经许下承诺,若能当上国君要把土地割给秦国,可是晋惠公一回去就反悔了,再看看他的儿子,您把女儿都许配给他了,他照旧忘恩负义,有了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如今晋国许诺给您的,当真会实现吗?晋国一直都很贪婪,真要是把郑国打下来了,晋国再想扩张,就只有去夺取秦国的边境了。秦穆公听到这里,又恐又怒,“先生,你可有何良策?”

烛武眼见时机成熟,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来意,与郑国结盟,退兵就可免除日后的后患。秦王很高兴,不仅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之后退兵郑国,还派自己的臣子留守郑国,以抵抗晋国大军的攻击。晋文公见秦军退兵,于是也离去,郑国免于战乱。

烛武,一个年迈老人,一生未被郑文公重用,但他深明大义,舍生救国,终以一人之力,阻挡百万大军,只身入敌营,不卑不亢,巧言善辩,劝退秦军,自此留名清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EITo20BMH2_cNUg_q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