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与央视共同关注这两件大事!

2019-09-23   发展北京

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

巨笔宏图构建出的北京新的两翼。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两翼”雏形初显。


9月21日,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专题新闻,聚焦北京新的“两翼”最新进展。赶快来关注

雄安新区

“三校一院”项目开工


近日,雄安新区首批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项目——由北京市支持建设的“三校一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三校一院”项目,是指由北京市全额投资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和综合医院各一所,建成后移交雄安新区;并分别由北京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




根据初步计划,由北京市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建设的“三校一院”项目中,幼儿园项目将于2020年下半年竣工,小学和中学项目2021年下半年竣工,医院项目2022年底竣工。




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雄安新区作为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要做好(功能)承接,先要有公共服务的功能作为支撑,要解决看病、就医、孩子就学、入园这些民生问题,因此选择这些项目作为先行启动的项目。

目前,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在交通、政策、产业等领域,也与雄安新区全面展开项目对接。

教育方面,中关村三小雄安校区、朝阳实验小学雄安校区等4所对口帮扶学校已深入开展课程建设、跟岗研修等工作。京雄两地教师教研、学生互访活动超过1500人次。

医疗方面,北京妇产医院等5所市属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派驻专家、业务培训等方式,帮助提升雄安新区对口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交通和产业协作方面,京雄城际铁路北京段开始试运行;京雄高速公路力争今年底开工建设;京港台高铁京雄段项目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产业规划加快编制,入驻新区的12家中关村企业正在参与服务白洋淀综合治理、雄安设计中心等项目。

城市副中心

规划建设高质量推进



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的通州,自古就是京畿咽喉重镇,如今有了崭新的历史使命:作为首都北京“新两翼”的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紧锣密鼓展开。



大运河畔,已经建成的万亩森林公园,白鹭成群、鸟儿嬉戏,吸引着不少摄影爱好者。

紧临运河森林公园西侧,这个占地约11平方公里,相当于3.8个颐和园大小的城市绿心,已完成千亩示范区主体绿化建设。

水清岸绿,蓝绿交织,去年建成的华北地区最大多孔大跨度液压钢坝闸,让大运河得以保持最佳水位;3年来建设了90多座污水处理厂、站,明显改善了副中心的河流水质。

把握好“都”与“城”,协调好“舍”与“得”。

今年1月11日,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机关搬入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35个部门、1.2万多名机关干部来到这里办公,成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里程碑。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发改局局长张艳林说:“通过市级党政机关跟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搬迁,带动了中心城(区)相关功能和人口向城市副中心疏解,以及相关产业的优化布局,促进了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紧密对接,良性互动,更好地加强了对中心城区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集中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文化、医疗、教育等资源,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布局。

今年6月,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已正式开诊。北京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北京学校小学部也在今年9月开始招生。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运营1年来,已开展各类活动和演出近百场,接待观众超过36000人次。

北京西至城市副中心的市郊铁路不久前正式通车,从起始站到终点站只需半小时车程。

如今,燕潮大桥、首都环线高速等一批重点道路桥梁建成通车;广渠路东延道路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副中心的承载力和辐射力都在日益增强。

而在通州老城区,治理开墙打洞、增加便民设施、公厕改造升级等措施,使得70多条背街小巷环境得到整体提升。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通州区委书记曾赞荣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是为了再造一座新城,而是要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我们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副中心实现减量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无愧于时代的千年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