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和静视界】
和静草原上有一种萌萌的动物——旱獭,旱獭为穴居、群居动物,洞巢成家族型,旱獭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是草原区域鼠疫预防的重点监控对象。
旱獭喜欢白昼活动。四月初的时候结束冬眠,待日出,地面气温较高后,出洞先取暖,后寻食;午间也在洞外趴伏,日落前,即入洞。夏季天暖后,则晨曦和黄昏时期出洞较多。冬季入洞冬眠,冬眠时洞口堵塞。活动范围常以巢域为中心,活动半径一般不超过500米,有较固定的路线。能直坐,如树桩,远眺瞭望,听觉发达,较难接近,发现异物时,作“咕比咕比”叫声,呼叫不已;当接近时,即钻入洞里。
旱獭主要以采食草本植物来维持基本的生存,对洞口附近的草较少取食。在自然界中,对于放到洞口的多类食品(包括青草)均不取食。喜食带有露珠的嫩草茎叶、嫩枝。偶尔也会捕捉一些昆虫与小型啮齿动物作为食物,初春时候,青草尚未发芽,旱獭也会挖食草根。
旱獭为群居动物,洞巢为家族型。每一个家族都是由一对异性亲獭与一二龄仔兽组成。有时数个家族聚居,曾在一洞中发现冬眠旱獭24只。在夏季也有一洞一兽情况。它们共同居住于一个洞系之中,幼崽性成熟后离开。
旱獭最大的危害是传染疫病,它们是鼠疫等病原体的自然宿主,其体外寄生虫是鼠疫的传播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旱獭在密度不高时,对草场危害并不大,只有数量较多时才能造成危害,与牲畜争草,每只旱獭活动期(即非冬眠期)总共可食牧草25kg;它们挖掘破坏草场,洞口附近挖出的土,形成较大的土丘,由于挖洞较深,常把碎沙石块翻出地表覆盖草场。
在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景区九曲十八弯,大批野生灰鹤在草原觅食飞舞,游客随便就可以观察拍摄到灰鹤。灰鹤是鹤类中数量较多,较为常见的一种,全世界约有10000只以上,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机警胆小怕人,在活动和觅食时常有一只鹤担任警戒,不时地伸颈注视周围动静,发现危险立刻长鸣报警,并振翅高翔,其它鹤就会随即起身长鸣飞向一边继续觅食,飞行时姿态优美多样,大颈向前伸直,脚向后直伸。据和静视界近年来连续观察拍摄,发现今年的巴音布鲁克灰鹤种群越来越大,说明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灰鹤繁衍生息。
在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大家都知道是天鹅的故乡,看到天鹅一般游客都认识,其实草原湿地还有各种各样成群的水鸟聚集在水面及浅滩上时,它们或钻水觅食、或嬉戏打闹、或埋头大睡,再加上天气、光线、差异等诸多因素,对于游客来说,很难分辨出来是什么鸟,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鸭科水鸟因长相独特,从来不会被认错,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斑头雁(Anser indicus),别看它个头不大,在迁徙期间它却可以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呢。
斑头雁体长为62 ~ 85厘米。通体大都是灰褐色,后颈暗褐色,显著特征是头顶白色而头后有两道黑色带斑,喉部白色延伸至颈侧。嘴、脚橙黄色,嘴尖黑色,虹膜为暗棕色。雄鸟和雌鸟无法单纯地从体表特征分辨出来,雌性体型会比雄性稍小一点。斑头雁喜欢集群活动,经常会看到成群斑头雁集体出动。
在我国,斑头雁在海拔4000 ~ 5000米的高原湿地繁殖,主要为青海、西藏、新疆的高山湖泊地区和东北呼伦池和克鲁伦河一带,特别偏好地表裸岩。冬季在南方海拔较低的沼泽、湖泊和河流越冬。
和静视界跟踪拍摄巴音布鲁克斑头雁三年多,发现斑头雁通常在3月末4月初进人巴音布鲁克草原,繁殖期营巢以雌鸟为主,雄鸟起协助和保护作用。营巢时雌雄鸟共同将营巢材料运至巢地,然后雌鸟卧伏在地上,以身体为中心,两脚不断地向后挖掘,使地面形成一个小圆坑,再铺以枯草茎和草叶即成。每窝产卵2-10枚,每隔1天产1枚卵,产卵时间多在清晨2时左右。如巢被干扰和破坏,雌雁则立刻弃巢并用枯草和泥土将卵掩埋。雌鸟单独承担孵化,雄鸟通常在巢附近守卫警戒,有时将头插入翅下,单腿站立休息,孵化期28-30天。雏鸟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
班头雁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生中只结一次婚,对家庭忠贞不愈,并且总是形影而行,堪称“模范家庭”。斑头雁交配前要进行复杂的仪式,交配之后。可以看到“夫妇”双双游荡于水中,而日后对雏鸟的养育工作,也是由这个家庭和整个雁群来共同完成。一旦失去自己的伴侣,就会变成一只孤雁,终身不再建立新的家庭。班头雁过的是群体生活,这些孤雁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在大家庭并不孤独,他们常常跟着另外一对斑头雁“夫妇”一起生活,充当这个家庭的“保姆”、“仆人”、“保镖”的角色,孤雁和斑头雁家庭同吃同住同行,不过必须要保持一定距离,一旦有天敌侵犯,孤雁就要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无私地保护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这就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精灵——斑头雁。
摄影:肖永浩
时间:2020年6月
拍摄地:和静县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