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们对这句话还半信半疑。等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吃亏受挫后,突然发现自己醒悟出来的道理和老祖宗的话相差无几,这个时候我们才后悔当初没有听身边人的劝。
听人劝,吃饱饭。老祖宗的2句告诫,教我们做个“积福之人”,句句受用。明代处世奇书《菜根谭》中用这两句话告诫我们:改掉身上的这两个习惯,才是人生“福报多”的征兆。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1、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菜根谭》
释义:用人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那么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离去。
人们往往为自己考虑得多,而为他人考虑得少,所以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喜欢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或价值观去衡量他人。殊不知,厚自己而薄他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容易伤害他人,还折损了自己的福气。
正如古人所说“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即尖酸刻薄的人,福气也浅薄;宽厚仁慈的人,福气也浓厚。待人刻薄,说话喜欢抬杠和挑刺,只图自己一时口舌之快,却没考虑对方的感受,就容易与人结仇,埋下许多隐患。做事刻薄的人,对别人过于苛刻,会让别人望而生畏,继而慢慢失去了人心。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为人处世的最基本法则,即:你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样做既是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正所谓是“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你做人做事太过苛刻,就没有人陪你玩了。更何况,君子责己,小人责人;道德礼义主要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苛求他人,正如《省心录》中所说:“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
刘邦和项羽在为人处事上面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刘邦待人仁爱宽厚,有功必赏,毫不吝惜,用人才也是经常不拘小节,比如他提拔重用韩信、陈平等人。而项羽为人吝啬,舍不得奖赏有功的将士;用人又过于苛刻,把官印在手中玩弄很久,也迟迟不肯赏赐给他人。
最终的结果是:刘邦深得人心,帐下人才济济;项羽失去人心,帐下人才匮乏。干大事,人才是关键,因此项羽败给刘邦也是注定的事情。
古语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也可以理解为“人心”,你宽厚待人,得人心,人人都愿意帮助你;你刻薄待人,失人心,大家都不愿意帮你。所以说,改掉“刻薄待人”的这个坏习惯,才是人生福报多的征兆!
2、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菜根谭》
释义:交友不可太泛滥,如果太泛滥,那么善于阿谀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
有个成语叫“滥竽充数”,即: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交朋友也是如此,不要在乎朋友的数量有多少,而要在乎朋友的质量是如何,正所谓“朋友在精不在多”。
为什么朋友的质量更重要呢?老祖宗告诫我们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身边好朋友多,你则会越来越好;你身边坏朋友多,你则会越来越坏。所以说,把握好“交友”这一关,则是把握住了人生,更会关乎到人生福祉的多与少。
曾国藩说:“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因此,越是你混得好的时候,越要提防那些阿谀奉承之人,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居心叵测、不怀好意的小人。成朋友,败也朋友,这是被无数过往历史所证明的事实,我们不得不引以为戒。所以说,改掉身上的这个坏习惯——交友泛滥,才是人生福报多的征兆!
《贞观政要》中有句话叫:“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即:一个人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他平日里养成的习惯和爱好。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说,熟记老祖宗的以上2句告诫,改掉身上的这两种坏习惯,做个“积福之人”,好福气才会不请自来。朋友们,您觉得呢?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评论您的观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