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金刚”意志,全在这座“永远炸不断的桥”上

2020-10-25     娱乐胡扒医

原标题:中国人民的“金刚”意志,全在这座“永远炸不断的桥”上

乐胡扒医原创

作者|苹果

编辑| 自然卷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8分钟

“为什么这座桥就是炸不断呢?”

如果没有电影《金刚川》,或许这座令美国飞行员匪夷所思的木桥不会如此深刻地镌刻在所有人的脑海中——简陋粗糙,却在密集炮火的围攻中一次次奇迹般地“生还”。

这个凝结着血与火的谜底,在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携手拍摄的电影中被一点点揭开,过程充满震撼,结尾透着悲壮。

七十年过去了,金刚川的河水奔流不止,“最可爱的人”的赞歌万古长存。

空间性多视角,展现血肉之躯铸造的“神迹”

“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是你们完成了神迹,那不是人类能完成的事。”

对英雄而言,从来都不缺少溢美之词,但难得的是,这句评价来自于敌方飞行员之口,所以更显得真实,也更能彰显出双方激战时的惨烈。

电影的时间设定为抗美援朝之战的最终对决阶段,不过选取的切入点则是步兵、敌军和炮兵的三个视角来进行战争还原。截取宏大时代背景下普通士兵作战横截面的拍摄手法,虽然是战争片的常规操作,但是《金刚川》无疑拍出了新意和诚意——三线合一架构出“空间感”,多视角的反复渲染加深印象,烘托出战争的冷酷无情,以及带给人类的苦难与伤痛。

“桥”是电影中敌对双方集中兵力的中心,也是电影展开叙述时紧扣的主题,以“桥”为焦点延伸出的战场被划分为多个独立但互相关联的区域,通过不同角色的多个“第一人称”诠释,使战争从观众们熟悉的“线性”转换为立体呈现,也让习惯跟随主角视角的我们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战争扑面而来的巨大痛楚。

当第一次出现志愿军战士们被榴弹炮击中的场景时,我们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所震惊,可是跟随第二个人物视角再次目睹这场战斗时,除了骇然,大概还会从内心深处涌起无力感,知晓牺牲却无法阻止,鲜活生命被战争碾作齑粉的悲剧感太过沉重。

单一视角无法完成的细节在多次重现中被填充,被完成,这场伟大的守桥之战最终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这些在史书中不过寥寥数语的战斗经历,化作直白到近乎残忍的生动场景时,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感叹战争的残酷,同时被志愿军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深深折服。

这座由血肉之躯铸造出的桥,承载了太多奉献与牺牲,也承载了太多无私与壮丽。汹涌湍急的水流,摇摇欲坠的桥身,呼啸而来的轰炸机,以及顶着密集炮火飞速修桥的志愿军战士,战争场景让人揪心,而难以预料的突袭和不计生死的抵抗将发生在这座“生死桥”的战斗故事升华成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而在“守桥”这一主要内容上,电影选取了敌我双方两个立场进行展开,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展现。

虽然占据了电影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可是内容上却截取了短短数小时的战斗过程,在做“减法”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电影的内涵。

大到以关磊(吴京饰)和张飞(张译饰)为代表的炮兵和美国飞行员之间粗暴血腥的激战,小到玉米地里一只蜻蜓的特写,砍去无关内容聚焦“守桥”本身,突出影片重心并且不遗余力地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进行深度刻画。

尽管内容热血,但基调又是冷峻的。在关磊牺牲后,魏晨扮演的闫瑞与张飞之间的简短对话,克制平淡,没有过多煽情的情感外露却感人至深,这一巧妙处理不仅契合当时战争的惨痛氛围,还将“为了胜利”而不得不拼命压抑私人感情的痛苦与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关张”异国抗敌,书写战场催泪兄弟情

优秀的战争片在刻画人物方面从来都不是以脸谱化取胜的,《金刚川》也不例外。电影展示的内容是气势磅礴的家国大义,但在对人物塑造方面却倾注了真实可亲的“江湖豪气”,让这群来自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家庭“没有一个怕死”的年轻人群像形象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在人物设定方面,电影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姓氏,来为联手抗敌的三位主角命名。这种对“刘关张”兄弟义气的新型解读,既贴合观众的认知增加了亲切感,也将普通兄弟情义上升为保家卫国的战友情,显得更加崇高与伟大,为影片主题的升华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

与传统文化中深入人心但稍显刻板的“刘关张”不同,战争背景赋予了人物们新的内涵意义,这群不过十七八岁的战士们并非从一开始就是高高在上的“英雄”,他们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莽撞,会笑会闹:关磊和张飞师徒互相开玩笑,关磊和闫瑞都喜欢烟叶子的味道,高连长(邓超饰)一言不合就飙方言,刘浩(李九霄饰)在战斗之余还会“吐槽”心仪的姑娘。

他们是战场上无畏的战士,也是平凡的中国青年,离开家乡远赴异国作战经历让他们从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迅速长成顽强的钢铁战士。

他们在炮火的洗礼中不断蜕变:被关磊“嘲笑”的张飞从隐忍到爆发,拖着残躯操作平日里需要多人配合的炮台,一边瞄准敌人一边慷慨悲歌,击中敌人后张飞用尽最后力气吹响“老关,我们打中了”的军哨,成为整部电影中催泪的经典场景。

他们在战争的残酷中寻找大爱:看似是“兵油子”的关磊在张飞面前一开始透着几分傲慢,言谈之中也流露出对这个徒弟的“轻视”,可是当危险的任务来临时,双方都想方设法地保全对方,让对方去相对安全的隐蔽炮位自己去做吸引敌军视线的“炮灰”,不幸被击中的关磊在弥留之际拼尽全力向张飞发信号,用生命完成了对徒弟最后的爱护。

《金刚川》在拍摄宏大场景上所运用的镜头语言直抒胸臆,不加回避的血腥画面触目惊心,除了再现毁灭性的战场,还能激起人们内心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

而在关注人物内心时的镜头就含蓄了许多,无论是高连长留下催人泪下的“别管我,快修桥”后壮烈牺牲,还是转移悲伤投入战斗的张飞的满眼泪花,这些捕捉人物微表情的镜头都无比精准地抓住了角色此情此景的真实感受,将非常时期的人性闪光点通过大荧幕直观地传递到观众的心灵深处。

正是有了战士们“那一年,俺们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就是通过那座桥,没有一个怕死的”的豪情壮志,才有了“护桥—修桥—过桥”的最终成功。

浩浩荡荡的志愿军部队冒着经久不散的滚滚硝烟,通过由战友们肩挑手抗所顶起的“人桥”奔赴前方的战场,配合这悲情动人的一幕响起了《我的祖国》的音乐,抗美援朝经典作品《上甘岭》中未散的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和《金刚川》的“融世代血肉金刚,换当下风平浪静”主题融为一体,让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风雨历史越发变得厚重深远。

在电影末尾出现了一组饶有意味的镜头,肌肉虬结的人物群雕将木板高高举起,搭建出让战友们前行的“生”的希望,无数支移动着的队伍沿着用生命打通的道路朝着目标继续前进。

这组诗意化的石雕凝固了时光,也将志愿军战士们无畏的英雄壮举永久铭刻,它重申了一个简单但是隽永的真理:身躯会消亡,但是战士们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正如《金刚川》的英文译名“The Sacrifice”所体现出的悲壮美,浸泡在血色之中的“牺牲”贯穿了整部电影,也凸显了和平的来之不易,而当胜利的曙光照耀在金刚河上,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之时,民族自豪感势必会盈满内心,让我们为七十年前那场战争史上的奇迹,以及缔造它的英雄儿女们,再次致以由衷的敬意。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娱乐胡扒医】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娱乐胡扒医】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果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fUBYnUBURTf-Dn5gJ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