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门,曾经苏州最荒凉的一座城门

2019-04-23   姑苏好时光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说起相门,可以算是现在的年轻人最熟悉的一扇苏州古城门了,无论是轨交一号线停靠的相门地铁站,还是曾经苏大相门后庄的美食一条街,都是无数年轻的新苏州人眼里这座城市最初的样子,不是小桥流水,不是粉墙黛瓦,而是苏州的速度与烟火气。




而他们中,很少会有人知道,这里原来也有座古城门,不叫相门,而是叫做匠门。

对于很多苏大的学生而言,没有比学校门前这条干将路更熟悉的道路了,仅仅一河之隔,还有条莫邪路,而干将与莫邪,便是春秋时期吴国两位著名的工匠

据记载,春秋时期南面的越国派人赠送给吴国三把宝剑,吴王阖闾并不满足,堂堂吴国最好的宝剑怎么可以是其他地方产的呢,一定得是made in suzhou 才行啊。


一条东西向的干将路,一条南北向的莫邪路


于是他命人寻找最好的工匠来铸造配得上他的更好的宝剑。当时苏州城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与他的妻子莫邪承接了这个政府项目。

据说,干将和莫邪光是为了选择合适的建造铸剑炉子的地点,就费了好一番功夫,最后在现在的旅游胜地莫干山找到了理想的地方。“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只可惜,一连折腾了几个月,金铁之精始终没有融化。

一筹莫展之际,莫邪自己跳进炉子里(也有说是投入了头发、指甲),又让三百个童男童女拉风箱、添加炭火助燃,终于让金铁融化了。干将忍着失去妻子的悲痛,用这些铜铸成了雌雄二剑,雄名“干将”,雌名“莫邪”。


传说中吴王用炼制出的莫邪剑的试剑石


这个故事神话色彩太浓重了,不过这两柄宝剑的威名的确长存在苏州人的记忆里。而匠门最初的来由,据说就是春秋时期吴国大量匠人在这里聚居、炼剑。在新中国成立后相门一带的土地里还曾出土过一些青铜宝剑,显然就是当年留下的。

最初的相门,和其他城门一样,也是水陆两门并进的,外城河上架有吊桥,每到宵禁时城门关闭,吊桥升起,偌大的一座古城便成了一座孤岛,那种感受是现在身处不夜城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相门原遗址


不过大概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这座城门就已经被填塞了,一直到民国。当时有一条从苏州到嘉兴的苏嘉铁路(后来毁于抗日战争中),在苏州城东设了一个车站,于是城门在这里重新拔地而起,还建造了一座跨护城河的桥梁。

据老苏州回忆,城门虽是重开了,其实并没有专门再建城楼,相当于在城墙处开了个口子。不过让我们注意到的是,相门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历史中出现。跨护城河的桥梁叫相门桥,城东的那个车站,也叫成了相门车站。


1932年前的相门


至于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之为相门,有人说是匠门的音变,有人说是纪念苏州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宰相,但真正的原因已经很难说的清楚了。但不论从音变说还是宰相说,今天的“相门”都应该读作第四声才对,显然苏州轨交相门站报站时读错了音。不过在苏州话,这个相门,大多数人也会读错哦。




我们在介绍相门边的仓街时曾说过,解放后相门一带是苏州城边最荒凉残破的一片区域,旁边还有座让苏州人谈之色变的“模范监狱”,但当时的相门城头荒凉归荒凉,却依旧是孩子们嬉戏玩乐的一方天地。

“趴在城头上扒城泥,大概是那个年代的男孩子们都做过的事情了,据说相门城头的城泥特别粘特别韧,扒下来拌了水像面团一下用力甩打,然后搓成小泥丸子晒干,便成了用来打鸟的子弹。”


与阊门、胥门相比,相门没有那么繁华,与冷水盘门相比,相门又充满了平凡的味道。

2012年相门城墙重建,从干将路上的相门桥一直往北连接到耦园,滔滔护城河终于又迎回了自己一位千年不见的老友。如今的相门城墙内部还有苏州古城墙博物馆,展出苏州古城墙的相关史料,也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好去处。




城楼上还题写了“钩邑相徽”四个大字。钩,就是吴钩,宝剑的意思,诗鬼李贺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的诗句,在这里更让人想起干将莫邪两把宝剑。

如今的干将路与莫邪路也像是苏州城内两把宝剑,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每天都在日出日落里见证苏州永不停歇的车水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