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非美国不可,“经济适用性”留学选择

2020-09-08   坚果教室

原标题:不是非美国不可,“经济适用性”留学选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2019 年共有 92.8 万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是主要目的地。然而,在近期中国与这些国家双边关系变化和今年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下,学生留学意向在第一梯队主流留学国家内变换。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近年在美中国留学生增速不断下降,从 2010 年巅峰时期的 29.2% 一路下降到 2019 年的 1.7%。相比之下,脱欧进程开始后的英国申请热度却不断攀升。

一家专注北美留学的留学服务机构透露,今年机构里想去美国的学生相比去年减少了近 20%,其中不少学生转而申请英国。

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 7 月发布的 2020 英国大学本科申请数据显示,截止 6 月 30 日,通过 UCAS 申请今年英国本科的人数达到 65.2 万。其中中国大陆学生已经超过英国本土北爱尔兰和威尔士申请人数达到 24430 人,同比增加 23.6%,是 2016 年的两倍。

8 月初,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学人员审核部(APS)正式发布“高考程序”,去年 9 月就传出的 “从 2019 年起中国高中毕业生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德国大学本科” 的消息终于被证实。

还有留学中介老师表示,暑假期间询问德国留学事宜的学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受中美、中澳等关系影响,另一方面在于德国优势学科的吸引力。

对于过去二十年来的民间留学潮来说,德国并不算是主流选择。

除了第一梯队(英美加澳)的内部转化,有些原本想去英语国家留学的学生也把注意力转向以往较少关注的国家和地区。

但这个趋势并不是今年疫情才开始的。

2016 年新东方前途出国发布的留学白皮书就有这个苗头。

调查显示,虽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仍是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地前四名,但受欢迎程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美国,从 52% 下降到了 46%,降幅较大。

而新加坡和日本的留学意向则有较为明显的上升,分别从 5% 和 6% 上升到 9%,周边亚洲国家热度在增加。用新东方的话说,“中国学生对海外留学的选择将继续多样化。新加坡和日本的崛起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种崛起首先与留学成本脱不开关系。

虽然脱欧之后英国不断推出利好留学生和引进人才的政策,但一年约 30 万的费用毕竟不是多数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尤其是在近年来留学门槛不断下探的情况下。既要保持成本又想要寻求优质教育资源,欧洲大陆和东亚发达国家的留学市场必然就会受到欢迎。

2017 年 TIMES (泰晤士高等教育)和旅行货币兑换公司 FAIRFX 联合统计的留学费用榜显示,最“便宜”的十个国家/地区中,除了南非和台湾,其余全都是欧洲国家,德国更以 332 英镑 学费和 6374 英镑生活费位居最“便宜”榜单第一名。

从数字看,其实这些欧洲国家生活费并不低,但学费的低廉让总成本降低了,所以就成了备受留学生特别是工薪家庭青睐的经济适用型选项。

这样的性价比显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以德国为例。赴德国留学的国际学生人数在过去八年以每年约 7-8% 的速度增长,在 2016 年就提前实现了德国政府到 2020 年至少吸引 35 万留学生的目标。在 2017/18 学年冬季学期,德国大学共有 374951 名外国学生在读,而在 2010 年,这个数字仅有 35427 人。

中国学生是在德国际学生中数量最多的群体。2018 年,中国学生占德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的 13%,约有 3.7 万人,多数攻读工程、计算机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在德国,除了巴登符腾堡州每学期会对非欧盟学生收取 1500 欧元的学费外,其他州的公立大学都不收学费,学生只需缴纳少量的管理费和杂费,这和英美大学 20 万的学费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德国读大学,最大的开支是生活费。根据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联合会的社会调查,包括房租水电、交通费、服装、食品等费用在内,大学生平均每月支出在 794 欧元,相当于人民币 6500 元左右。预算宽裕一点,每年也就是 10 万人民币,只需英美一年的 1/3 甚至 1/4。

除了学费低廉的欧洲国家,日本、新加坡等有类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也受学生青睐。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5 月,日本留学生人数(包括大学院、学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准备教育课程、语言学校)已连续 7 年保持增长,达 312214 人,同比增长 4.43%。

日本国际学生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留学生以 124,436 的人数位居榜首,占比 39.86%。

区别于英美大学就读的留学生要付出几倍于本地学生的学费,日本留学生可以享受和本国学生同样的学费。日本高等教育阶段以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为主,国公立大学学费每年 约 57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3.5 万),私立大学的学费文科约 70 万- 9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4.5 万- 5.8 万),理工科艺术类为 90 万 - 15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5.8 万- 9.6 万),并不算十分昂贵。

更吸引人的是,日本留学生可以申请针对留学生的学费减免和奖学金,国公立大学甚至可以申请到最高 100% 的学费减免。虽然日本留学费用比德国高,但优点在于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在融入和日常生活上更便利。

同样是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新加坡,目前大约有超过 6 万留学生,2002 年仅有近 4 万,中国学生约占 1/3。而近年新加坡作为英美大学申请的 “黄金跳板”,低龄留学的热度也居高不下。

虽然新加坡和日本名列上述榜单的最“昂贵”前十,但比起英美,每年 30 万不到的留学费也算相对实惠,受留学生喜欢也是有原因的。

让留学生开始考虑性价比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海归经历的缩水。虽然残酷,但海归越来越不值钱是个事实,顶尖名校的经历仍然吃香,但是与大多数人是无关的。

疫情更是让留学生痛苦不堪,交了几十万学费却要上网课、云留学的抱怨一直没停过。如果是在美国,还需要再加上频繁变动的移民政策和就业环境,他们想留在当地找工作愈发困难,留学美国的价值一降再降,留学体验不断恶化。

相反,随着疫情受控,那些往年相对冷门的留学国家却在释放更有吸引力的政策,试图吸引被驱赶的亚洲留学生,以一种高性价比的姿态欢迎他们。

比如德国除了可以用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大学,此前已经放宽人才引进门槛,降低了技术人才本科门槛限制,还取消了德国或欧盟申请人优先审核制度;日本外务省日前也已发布通知,因疫情无法入境的国费留学生从 8 月下旬开始可陆续入境日本。国费学生入境有望, 自费留学生也不远了。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作为投资就应该看重投入产出比。不管是高考还是留学,公立还是私立,教育本身的成果 - 文凭正在不断缩水,成本却在一直增加。而留学作为一种高价、 非必须的教育品,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经济付出,投入产出的比例一旦失调就会形成特别强烈的对比。所以,一个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少上新闻,一个留学生找不到工作就经常上热搜。

而留学生被物价追着跑也不是什么新闻,上世纪 30 年代的报刊《国闻周报》曾经报道过一战之后德国马克大跌导致邻国留学生涌入的现象,记者描述说,“当德国生活经济变动最烈之际,使用外币之外国人,在德国生活,占尽便宜,所费无几,而得与留学他国学生同受优良之教育”。

报刊文章《留德学界之新气象》又有一段专讲中国留学生前往德国的事情,里面提到 “...更有一部分欧美留学之官费生及纨绔子弟式之自费生闻德国马克下落,生活便宜,每人每月腰挟二三十英镑或百数十元美金,多来德国享受贵族式之生活...”

英美一年本科的费用可以在德国上四年学,可以抵日本新加坡约两年费用,加之复杂的国际形势,那么留学生越来越讲究经济适用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