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紫云自治县四大寨喜档村的山坡上摆满了蜂箱,被聘用为管理员的贫困户狄海伦正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查看蜜蜂生长和结蜜的情况。同时,在村头的养牛场,另一个管理员也正在给小黄牛喂饲料。
(喜档村养牛场)
据悉,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喜档村依托县级龙头公司嘉禾香,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退耕还林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负责产销对接,村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农户结合实际申请代养或到基地务工。并把党支部建到合作社中,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蜂蜜产业,带领脱贫
按照10箱带动1贫困户的标准,目前喜档村共联结1000户贫困户,主要通过出售蜂蜜、繁蜂以及务工带动贫困户增收。每箱蜜蜂产出春蜜9斤(市场价60元/斤),冬蜜6斤(市场价80元/斤)计算,每群蜂每年实现销售毛收入1020元,除去成本200元,利润达820元,按照70%比例分红,户均年增收可达5740元。10群蜜蜂每年可繁蜂10群,每箱按800元售出,利润300元,贫困户可额外增收2100元。
“养蜂基地聘用70名培训合格的贫困户长期务工,每月实行保底工资3000元+繁出每脾蜂10元提成+蜂蜜每斤8元提成的形式,可以达到每人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驻村第一书记王朝文说到。
(驻村干部查看蜜蜂长势)
喜档村共有17个村民组,11个自然村寨,全村总人口610户2853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1524人,贫困发生率在2.56%。喜档村支书罗忠炳也介绍到:“根据喜档村蜜源丰富的条件因地制宜,所以我们选择中蜂养殖,去年九月初从遵义引进的800余箱,分别在打嘎组、喜档组、猴子山组 、田坝组 、坡利组等养殖。一个养殖点分配一个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一年采蜜两季:第一季春蜜,第二季冬蜜。品质最好的就是冬季采集的冬蜜,因为冬天蜂蜜都已经完全成熟封盖了,再来是没有新进采集的花粉,所以这个季节取出来的蜂蜜,过滤后得到的蜂蜜不会掺杂花粉、水分,才能达到最好的品质,现在冬蜜的零售价也达到了120元一斤。”
(喜档村养蜂基地)
养牛产业,带动致富
“我们在打嘎组养殖本地牛30头,带动贫困户12户,共48人;田坝组养殖50头,带动贫困户30户,共120人。贫困户在养殖场务工主要负责:饲养、割草、放牛、打扫卫生,村里还组织贫困户到安顺、紫云、镇宁等县区大型养殖场培训养殖技术。务工人员在养殖场放牛一月报酬2400元,割草一斤2.5角,一天可割40斤至50斤牛草,平均可以拿到100元至120元的劳动报酬。一头牛300斤至400斤可以出栏,按市场价一斤18元出售,平均一头5000元左右,销售渠道主要是由个体商户到养殖场收购。”驻村干部张礼荣说道。
(管理员正在喂饲料)
31岁的吴昌云是喜档村新院一组的贫困户,家里有6口人,从外省回来务工,“以前在家里卖东西都是用马驮,走山路到乡镇卖,现在家乡发展起来了,道路硬化了,交通也方便了,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吴昌云感叹道,“去年6月份到这里上班,3500一个月,负责喂牛、打扫卫生,还有时间照顾老人、小孩,我非常满足。”
截至目前,喜档村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因户施策,全面抓好工作落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5户144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20户,通过以上措施全村所有贫困户均达到住房安全保障标准。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项目17个,解决全村17个小组饮水安全问题,“饮水不愁”得到保障。还加强医疗保障,村贫困户参合率100%,就医产生的费用情况均按要求得到报销。建档立卡在校学生全部享受资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因经济困难辍学,全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力推进民政精准兜底,农村低保保障户98户274人、城市低保保障户20户60人,特困供养保障户6户6人。
(喜档村新院组)
乡村产业大力发展不仅吸引了在外务工的返乡年轻人在家发展,也助力脱贫攻坚的前进,更是为村民打下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民增产增收,不断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促使贫困户早日脱贫摘掉贫困帽,过上“甜蜜”生活,贴上“幸福”标签。
动静贵州 图/文 狄凯 于律璇、曾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