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一所由社会民间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盈利性质的新型高等学校的成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借鉴了斯坦福大学的办学宗旨,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吸纳各科学领域一流人才前来任教,以培养领域精英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民办性质的研究型大学,它就是西湖大学。而它的筹建者及第一任校长正是施一公。
一颗赤子心一世中国人,放弃海外一切只为回到祖国身边。
施一公一身空空只带着自己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或许你会说每个人都会思念自己的祖国,回国发展照样能奔个好前程,有什么值得称道?相信你在看到施一公为了回国舍弃了多少你便明白了。
2007年,施一公放弃了在美国数千万美金的科研经费,放弃了美国山清水秀、600多平方米的豪华别墅,放弃了世界上最全面的生物实验室,放弃了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上又一次蝉联榜首的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和终身讲席教授的身份举家回到祖国。
在美国的那些年,施一公见到了无数抹黑中国的报道,见到了无数中国同胞出国后“不以中国为荣,反以中国为耻”的丑陋面容,见到了无数中国有志青年寄人篱下,虽有万般委屈却敢言不敢怒的情景。那一幕幕镜头在施一公的脑海中牢牢地记着、挥之不去。
正如父亲为他起名“一公”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心为公、一心为国。施一公用实际证明自己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曾经,他曾说过学不成名誓不还;如今,他功成名就毅然还乡。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祖国的发展是靠着千千万万有志青年的不懈奋斗努力出来的。少年强则中国强,于是回国的施一公回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能当一名老师。他要用自己一生所学为中国莘莘学子开道!
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了一个西湖大学,它是施一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施一公年轻的时候就有了想要创建西湖大学的想法。回首百年时光,中国对世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贡献太小,中国也少有专攻科学领域的科研性大学。
而现如今随着中国人才的不断涌出,是时候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创办这样一所能够站在科学顶端的顶尖大学。但这一理想的实现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需要万千高科技人才的投入和共同努力,于是多年以后西湖大学应运而生。
显然,西湖大学是施一公一生当中最看重的事情。
在2015年当时已经是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开始参与创办西湖大学这一事务,直到2018年西湖大学被批准成立,这三年里施一公可以说是跑“断”了腿,累弯了腰。
作为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的非盈利性质的新型高等学校,资金上的供应是施一公的重中之重。作为西湖大学的发起人之一,施一公为钱四处奔波。在后来的采访当中,施一公回想到当时筹集资金的情况时说道:“看到网红拍个照片放在网上,一下载就可以挣钱,我在想什么时候我有这个能耐就好了!”
海内外同胞同心共力拧成一股绳,西湖大学吃“百家饭”应运而生。
从西湖大学开始筹建到如今顺利建成,西湖大学收到了近万人的捐款,南美洲法属圭亚那温州华侨周先生带着当地33位华侨华人的捐款漂洋归海来到西湖大学,他们知道,西湖大学不仅仅是一座大学更是未来中国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们义无反顾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先生他们是众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一分子,还有更多的海外华侨参与到这场“万人接力”的活动当中。施一公看到汇聚了国人心血的西湖大学逐渐成型,他感叹而坚定地说道:“十个诺贝尔奖也换不来一个西湖大学。”
他常说西湖大学是为梦想而生,是为自己的梦想,是为科研事业的梦想,是为祖国的梦想,是为全国人民的梦想而生。披荆斩棘的人,默默耕耘却声名显赫的人,在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力量让每一位爱国人士热泪盈眶,让中国一代又一代热血少年即使身处喧嚣之中仍心有净土弦歌不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YI1QHEBrZ4kL1ViGf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