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自我无法原谅的背叛,会带我们走向成为好人的路

2019-12-05     小智笔记

一位现居美国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鸣惊人之作。这部缠绕着背叛与赎罪的小说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剧为骨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或移民的辛酸故事,作者把这两个元素都融入到得之不易的个人救赎的宏景之中。所有的这些,加上丰富的阿富汗文化风情:魅力难挡。—《科克斯书评》

《追风筝的人》是为数不多的表现对自我进行救赎的经典之作。

作者胡塞尼生在阿富汗,长于阿富汗,祖国飘零、山河将破时与父亲移居美国。这种独特的背景经历赋予了这本小说厚重的历史感。在这种动乱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存都将是举步维艰,我们都在为活着前行着。

生活在和平年代,难以切身体会动乱年代人们心底的痛苦和无助。但我想不论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我们有一个共同不变的宗旨:为自我的生活奋斗并不断前行着。

有时夜深人静之时,放下周遭一切的嘈杂和喧嚣,体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追求自我价值目标的征途上,有没有对周围的人产生伤害。抑或是明知伤害别人,却没有勇气坦诚错误,在一条有一天能引发自我悔恨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幸运的是,《追风筝的人》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一起剖析这本经典之作,一起解读:自我无法原谅的背叛,会带我们走向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故事梗概: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在一场风筝比赛后,狠心逼走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尔多年后对当年自己对哈桑的背叛感到无比悔恨,为了赎罪,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再度前往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最终得以解救出哈桑儿子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全书的历史背景。全书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发生在阿富汗,时间跨度从阿富汗的和平时期一直到动乱不止。在阿富汗境内,阿米尔背叛了哈桑对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另一部分情节发生在美国,在这里,阿米尔远离了战争,过着和平安静的生活,一个忘年交打来的电话,使他的内心因为当然的背叛变得无比煎熬。还有一部分情节同样发生在阿富汗,但这是一段令人心惊胆战的救赎旅程。

初读《追风筝的人》,大多人会讨厌阿米尔这个看起来无情无义之人,对哈桑则是充满着同情和怜悯。

当我们再次深入读起时,会发现阿米尔身上令人厌恶的特质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那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恐惧、自私和嫉妒心,这些心理特质引发了阿米尔无情的背叛。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有一段阿米尔亲眼看到哈桑受人欺负而坐视不管的描写。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他们肆无忌惮的欺负哈桑,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

我抓紧拳头,合上双眼。

我仍有最后的机会可以作决定,一个决定我将成为何等人物的最后机会。我可以冲出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就像他过去无数次为我挺身而出那样—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

结果,我跑开了。

从书中的描述,我们应该感受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懦弱和缺乏勇气。作为读者来说,我认为阿米尔本人过于软弱。也许是个人天生的性格特点,也许是刻意保护自己的铠甲。但这样的软弱让视阿米尔比本人生命还要重要的哈桑受到了不可磨灭的身心伤害。阿米尔的恐惧是自己的,但同时也间接导致了哈桑的悲剧命运。

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几乎都藏着一个恐惧的影子,我们不够勇敢时,它便占据了我们的灵魂,指使着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失去勇敢时,是否还有勇气去解救一个人于危难之中。或许我们也做不到,那一瞬间不顾自我安危的勇敢需要太多复合的情感起作用,但我们崇尚勇敢,而且应该勇敢。

和阿米尔相比,哈桑反而更具有男子气概,他有着自我非凡的胆魄,也许这胆魄来自自身,也许来自于对阿米尔誓死相护的赤诚之心。这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产生妒忌心的“罪魁祸首”,因为这种和阿米尔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分走了阿米尔爸爸部分的爱,更埋下了背叛的“火种”。


阿米尔是个喜欢读书、写字的孩子,不够勇敢,缺乏父亲身上的男子气概。哈桑则更有阿米尔父亲期望的男孩样,每每阿米尔父亲把关注点放在哈桑身上时,阿米尔的内心充满着无比的嫉妒甚至于对哈桑的怨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彻底自我的自私心。

阿米尔想霸占父亲的爱,不想任何人与之分享。他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他在这世上唯一踏实的依靠,他不允许别人带走父亲的爱,哪怕是些许的关爱。这种经历造成了他对父爱独有的自私心。

当哈桑这个带着兔唇的男孩与他一起成长时,他赢得了阿米尔父亲的关心和爱护。这在阿米尔这个强烈渴望父爱的孩子看来是一种极大的威胁,他的自私心开始排挤哈桑,厌恶哈桑。

即使生活在父母双重关怀下的大多数人,如果遇到别人与自己分享父母的爱时,我想很多人依然会自私的选择抗拒。这是一种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私心。在这个自私问题上,每个人都逃不过,但我们要有底线,就是不要去伤害别人。

真正加快阿米尔踏上背叛路途的是自己的愧疚心。

让我难堪的是,哈桑尽一切努力,想恢复我们的关系。

“我要你别再骚扰我,我要你走开。”我不耐烦的说。我希望他会报复我,破门而入,将我臭骂一顿—这样事情会变得容易一些,变得好一些。

“我扔出一个石榴,打在了他的肩膀上,果汁染上他的脸。”“还手!”我大喊“还手,你这个该死的家伙!”我希望他满足我的愿望,好好惩罚我,这样我晚上就能睡个好觉了。但哈桑纹丝不动。

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懦弱的阿米尔对哈桑是有着沉重的羞愧心的,他感觉无颜再面对哈桑,他想要哈桑痛快的打他一顿,这样他就能得到些许的放松。但哈桑没有。

当我们对他人有愧疚之心时,希望的是对方开诚布公的说出问题甚至是毫不遮掩的辱骂自己,而不是当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心底受不了这样看似和谐的压抑氛围。

终于,阿米尔无法忍受自己心底的羞愧感,连同自私自利的心理,使得阿米尔精心制造了一个谎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眼不见为净。”阿米尔选择逼走哈桑,选择蒙蔽良心,踏上背叛的路途。


阿米尔狠心编造谎言逼走了哈桑,在那个倾盆大雨的夜晚,哈桑离开了阿米尔家。

赶走了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男孩,我想阿米尔内心当时也受着煎熬,阿米尔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他的阴谋得以得逞,但内心必定担惊受怕,害怕他的谎言被人戳穿。

我们生活中也许都有这种体会:当我们的谎言没被公开识破时,内心会有些窃喜和惊恐。但只要我们的谎言对他人造成了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愈加沉重,我们所想要的是有机会坦诚错误,从而摆脱灵魂的痛苦。

多年后,阿米尔已经身在美国多年,这时一个越洋电话给了阿米尔释怀的机会。

电话是阿米尔的忘年交拉辛汗打来的,他让阿米尔回阿富汗一趟,把哈桑的儿子解救出去。临挂电话前,拉辛汗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回忆起了哈桑,想到了阿里,思念起了家乡喀布尔。是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有时让我们承认错误需要一个“台阶”,我们总是想刻意隐瞒自己的错误,但又囿于灵魂煎熬,想坦诚错误。这时别人对自己的循循善诱的话语也许就能成为打开自己心扉的那一把钥匙,彻底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曾经的不堪。

阿米尔隐藏在内心多年的背叛,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纠缠着自己。拉辛汗的一个电话使得阿米尔幡然醒悟:是时候去偿还罪行,踏上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经过第三次阅读后,我对这本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阿米尔为何会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往当时处于战乱中的阿富汗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有勇气做这个决定?

我们大多人可能认为他当年虽然背叛了哈桑,导致自己内心一直无法原谅自己,所以才能不顾自我安危吧。我想这只是表面原因,多次看完后,我对阿米尔走上这条好人的路有了更多的理解。


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很简单,就是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之所以善恶有别,只是后天环境等影响的罢了。既然善念的良知人生下来就有,也必将伴随人的一生。

《西游记后传》中的无天是个“三界”魔头,但就是这样的恶人,人性中也存有善念。当无天恶念不足时,善的一面便出现替坏事做尽的无天行些善念。

人性具有两面性,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善恶有时就在一念之间,那一念间,善念占了上风,人就不会做出恶的事情,恶念占了上风,则可能就会危害他人。

阿米尔其实本性不坏,他当年对哈桑的背叛出于一时的自私,出于对父爱的占有欲。多年之后,他回忆往事时,人性中的良知占据他的内心。他对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懊悔。

良心是我们每人心中的岗哨,它在那里执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他是安插在自我中心堡垒的暗探。 —毛姆

无论我们最初做出何等泯灭良知的事情,良知永远都会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勇敢的承认自己的“罪行”,直到我们义无反顾的踏上那条成为好人的路。不然良知永远会折磨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活在愧疚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我想我们每个人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犯错,在错误面前只要我们不逃避、不退却,人心底闪耀的良知会引领我们走向赎罪的道路。


离开祖国阿富汗多年后,阿米尔的父亲因病去世了。阿米尔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但妻子却一直未孕。这使他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他以前的亲朋挚友都与他相隔千山万水或不在同一时空,母亲、父亲、哈桑、阿里、拉辛汗,他都倍加怀念。加上拉辛汗的一通电话,他内心孤独的情绪总是若隐若现。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年我读大学时,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爸爸妈妈,离开了熟悉的同学、老师。在学校的许多岁月里,我都会思念父母,渴望回家看看。特别是遇到挫折困难时,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那种孤独无依感愈发明显。

其实我们内心深处都怕孤独,包括我自己。所以每当学校放假时,我都会坐着长达五个多小时的火车赶回家。如果你问我为何不怕辛苦,我想那是因为孤独带给了我勇气。虽然坐车时间很长,但不觉辛苦。因为回家会给我带来更多的舒缓与惬意。

有人说:“你要有敢于孤独的勇气,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句话看似是对的,但同时又是不对的。

我们需要孤独,但我们怕孤独。我们需要孤独,但我们很难忍受长期的孤独。特别是自我恶行引发的悔恨引起的孤独感更是我们无法长期承受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孤独赋予的勇气,勇敢的消灭孤独。让自我心灵得到真实的解放和净化。

阿富汗那里有阿米尔数不清的记忆和悔恨,他一个人难以敌对内心良知的觉醒。愈清醒,他便愈加孤独。所以为了消除这份孤独感,为自己的过去赎罪,他便有了走向那条好人路的勇气和信念。


书中,阿米尔和拉辛汗通完电话后,决定直面内心的孤独与悔恨,鼓起勇气,回到那个满目疮痍但能使自己获得新生的地方。

拉辛汗打电话来那晚,我躺在黑暗中,眼望月光刺穿黑暗、在墙壁上投射出来的银光。也许快到黎明的某一刻,我昏昏睡去。

我梦见哈桑在雪地奔跑,绿色长袍的后摆拖在他身后,黑色的橡胶靴子踩得积雪吱吱响。他举臂挥舞: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内心当中一直无法摆脱当年对哈桑带去的伤害,那通电话是他勇气的“点燃剂”,使他不畏吉凶踏上好人的路,可谓是勇气带给了阿米尔行动力,成就了阿米尔的行动。

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勇气,特别是让我们万分纠结、推诿逃避的事。

我记得上高中时,有次老师卷子分数核对有错误。我的数学试卷多加了十分。当时我的良知告诉我要向老师坦诚这件事,把分数改过来。但我的自私心又告诉我,算了,这样能多加十分呢,排名更加靠前了。当我坐下学习时,这件事始终在萦绕在我脑海。最终我决定鼓起勇气,告诉老师实情。

勇气赋予我们的是一个人最强大的行动力,当我们踟蹰不前时,需要的就是勇气来消解我们内心的顾虑。没有行动力,一切的想法也终将是空中云烟,虚无缥缈。行动才会使更多的想法变得有意义,成为能够切实发生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米尔最终走出自我无法原谅的背叛,靠的就是行动的勇气。只有具备了勇气,才能重新走向良知引导的道路,走向那条我们有些胆怯但却能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踏上了故土—阿富汗,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儿子,一起带着哈桑的儿子回到了美国,过起了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我想阿米尔的内心应该真正得到解脱了,他勇敢的踏上了那条通往的路,并且成功的完成了路途的“跋涉”。

我们人性中的阴暗面—自私,妒忌,恐惧,会引发我们的孤独特质,会开启我们人性的良知“闸门”,当这些思想一旦全部涌现我们,我们内心升腾起的勇气就会带我们行动起来,走向一条“赎罪的道路”,走向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勇敢走向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全文完,谢谢阅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Wqf8m4BMH2_cNUgsAo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