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此物是外国人发明的,其实,它很可能出现于千年前的中国

2019-12-21   指点江山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弱视等。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及散光眼镜、平光眼镜、电脑护目镜、护目镜、泳镜、夜视镜、电竞游戏护目镜、太阳眼镜等15种。

那么,眼镜是何人发明?确切的说,镜片是何人发明?是中国还是西方,亦或是其它地区呢?

有人说是一位阿拉伯的学者,他在11世纪其著作《光学论》中,曾对“透镜”和“眼睛”均有论述。其实,早在公元2283年,中国的皇帝就用透镜看星星了。也就是说,最初的眼镜,来源于“放大镜”。墨子在《墨经》中的第15卷,就对光、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进行了论述。

晋朝的《博物志》有段描写:“削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说明,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人已经晓得用折光聚焦的办法:“透镜取火”。后来,东汉初年张衡发现的月盈月亏,月食、日食的成因,都是借助于透镜。

既然,古人对光学中的成像原理早有探究,那么,为何眼镜的发展看似缓慢呢?

一是、造价不菲;

二是、市场不旺盛。

以前的近视眼人少之又少,除了天生的,就算是读书人,得“此病”的概率也是极低。尤其是有科考制度之前,能走仕途之路的基本都局限于士大夫家族,读书可以说没有什么竞争压力。就算有了科考制度,能读书的,即便是家庭殷实之户,烛火的消费也是一笔不小开销。所以,相对而言,每天读书的时间远远少于现在。况且,科目单一,熟读四书五经即可。

宋代的欧阳修,据考证,就是近视眼,得靠小童读给他听。宋代已经有了单片“眼镜”,叫“叆叇”,其实,这是一种“老花镜”。《洞天清录》有段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陆续出土的文物中,都有发现一些水晶凸透镜片。如:扬州市甘泉镇汉墓中,就有一个可放大5倍的镜片,大概制作于公元67年之前。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中,也发现有制作精良的镜片,呈外凸内凹的光学曲面,剖面是月牙形,大概制作于公元345年之前。


光看这些镜片的加工技术,足以见得我们的古人对于镜片光学知识,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了。不过,这些镜片能否就等同于现在的眼镜,这个问题估计还得丢给专家们去琢磨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明代人所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其中,就有一位在闹市区看“杂耍把戏”的老者,戴着一副眼镜,有人分析,应是16世纪早期的款式。

很多人都认同,眼镜是14世纪发明于西方,15世纪流传到中国。有人还说:“叆叇”一词本就是阿拉伯语中对“眼镜”一词的译音。如果,此说成立,那么,为何还要再造一个词“眼镜”呢?

如果,细细梳理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眼镜”和西方的“眼镜”,区别只在于一处,那就是:所用的材质。都说古时眼镜贵,甚至,需要一匹马来交换,在明代,这甚至是作为御品赏给一些视力不好的老臣,因为,用的是比较稀缺的水晶或者黄玉。

反过来看西方的眼镜,同步的发明还有显微镜、望远镜、相机等等,这些都无疑用到了同一个材质,就是:玻璃。就镜片的光学理论知识而言,中国要领先很多年,不过,由于材质上的差距,顿时就让自身晚了很多年。

中国的姑苏是我国眼镜的发源地,此地对我国的眼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明代崇祯初年、苏州眼镜史上山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原籍吴江。他从小勤奋好学,当时他看到视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单照”镜之类又使用不方便。于是他就精心研制一种可常架在眼镜上的镜片。

同时,他又掌握了“对光”的技术,按照人的年龄和不同的视力研制出老花、近视、远视等品种以及各种光度的镜片,并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原始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境。这样就可以随目配镜,效果丝毫不差,戴在脸上也比较方便舒适,以适应各人视力的需要,这是我国自主验光配镜的开始。

到了清朝的乾隆时期,江浙一带出现了不少眼镜商铺,还有人以戴眼镜为时髦,看来古今之人对美的理解也没太大差异。其实,在中国旅居的马可波罗,不仅告诉了欧洲人,中国是多么美丽的地方,也记载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老年人戴眼镜看小字。

所以,欧洲人后来造出了眼镜,是不是由此得到了启发,也是很难否定的事。

从以前中国皇帝用来看星星,到现在大多用来矫正近视视力,眼镜的发展历程,是进入17世纪后开始加速。现在所戴眼镜的“始祖”,应是开始于1623年的西班牙。1825年,有了散光镜片,此后,又有了接触镜片,材质也由玻璃进化到树脂。后来,又有了人工晶体技术,可以某种程度上告别眼镜了。

随着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越加深度,则越能让技术服务于自身。以前一些“外挂”的用具,如:眼镜,某一天应会是内嵌式的终身携带。也许,某一天,再看星星时,我们只需开启身体上的某个开关了。尽管,科技让生活越发有活力,不过,更要重视眼睛的爱护,毕竟,有时科技也不是万能的。

参考资料:

【《明史》、《光学论》、《墨经》、《南都繁会景物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