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城山是唐山先民最早聚集的生产生活区域之一,最早的宗教活动在这里发生,最重要的寺观也在这里建造,其中就有雹神庙。雹神庙因何而建?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
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带领部落族群来到大城山东麓一带定居,后人为不忘祖先,在大城山上建立了神庆庙,后又称姜将军庙。
有关姜将军的传说,在《永平府志》《滦州志》中均引用了元人张勋的《后唐姜将军墓志》。据碑文记载,姜将军于公元934年至936年期间受命镇守今唐山至山海关一带。这里地属石城县,境内有唐山(大城山),山麓有河,称作唐溪(今陡河)。附近形势险阻,丛深林密,沟壑曲折连绵,北接浭阳(今丰润),南邻沧海,东西蔓延百里,姜将军在此建城而居。当时,唐溪水中有蛟龙为害,不时碰撞山崖,涌起凶涛,带来洪水之灾。姜将军得知此事,发誓为民除害。他来到溪边,看到蛟龙浮出水面,便抽出青龙宝剑与之搏斗,一举斩杀了蛟龙。人们见此,大为惊叹,认为姜将军为天神降世。将军死后,葬于山岭。其后,人们感其功绩和恩德,便在唐溪之侧建立神庙,不时前往焚香祝祷。后来,这座庙被称为神庆庙。
相传神庆庙位于城子庄西,大城山的山腰上,古称土台(古聚落地)。这是姜姓后代供奉祖先的家庙,每年上巳(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住在各地的子孙后代都会回到古聚落地来祭拜自己的祖先。据说远近人马往来不下千人,附近居民也都争相祭拜。后有位号称祥云道人的道长,召集乐善好施的施主捐献钱财,在庙东又建起了一个神殿,厨室、官堂越发完备。神殿竣工前,邀请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号长春贞人的丘处机,为道观题名并书写洞贞观匾额,此后洞贞观内香火不断。洞贞观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只知至元四年(1267年)庙宇突然起火烧毁。其后又有一号称拟真散人的道士加以重修,历时五载,于至元九年(1272年)竣工。可以说,金元时期道教在大城山达到鼎盛时期,享誉燕京大地。在这段时期曾经来过两位著名的人物,分别是丘处机和张勋。
他们的到来丰富了大城山文化,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大城山是当时唐山地区最大的道教圣地。到明朝初年,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来洞贞观内朝拜的人越来越多,洞贞观难以容纳,决定迁址。经风水先生选址,决定建在城子庄北二城三城北面的山腰。
这幅摄于19世纪80年代的照片,左边山顶是大城,右边山顶是二城,二城下边山腰上是三城,三城北面就是后来的雹神庙。照片上的房屋、院子是城子老庄小北街的东北角。
相传新建的雹神庙为城子庄王氏一族提供的山地,又由大城山周边迁移来的村庄捐资兴建而成。庙宇依山坡坐西朝东而建,与大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体现天人合一。
这两张庙前照片分别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雹神庙主体建筑位于三层神台之上,首层神台没有任何参照物,二层神台南北两侧各有一株槐树,登山台阶中间偏上位置南侧有四角凉亭一座,庙门朝东开。
继洞贞观后的雹神庙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道教,还做到了一庙多神,为上香祈祷的人们提供各种神坛。据说建庙之初对主殿供奉哪位神像,城子王氏家族还与周边的村庄起了争议。在一番商榷讨论过后,他们认为华夏民族是以农耕为生,冰雹等自然灾害会对乡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为乞风调雨顺,少些天灾,便将此庙起名为雹神庙。庙内的主殿为雷神殿,供奉着神话传说中的五雷神:即风、雨、雷、电、雹神和雷部诸仙,彩色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两个配殿,一个供奉着丘处机,神像在中间,左右两旁是他的弟子十八宗师的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众仙为西王母拜寿的彩色壁画。另一个配殿供奉的是相传曾有恩于王氏一族的黄三太爷(黄鼠狼仙)。
唐山雹神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历史记载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两次重修。端阳节为庙会,会期三天。山腰上的大庙为朝拜之地,庙会、集市设在陡河东岸,沿陡河由北向南绵延约三里多地,是当时唐山地区第一大庙会。
1949年3月18日,雹神庙前大殿失火,1950年,雹神庙举办最后一次庙会,后被取消。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山取石,庙宇被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