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扫地僧”,是“遥感泰斗”,亦是“侠客”,每天一斤二锅头

2019-09-30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提起院士,你会想到“光环”、“名誉”、“智慧”还有“高收入”等等,这众多的标签是人们对他们的褒奖。

但是,偏偏有一些院士“不入流”,他们甘愿游离在这些光环之外。扯掉这些标签后,去做一个平凡人,做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匠人”。

如,“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您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捐出毕生880万积蓄的卢永根院士;如,“外表不羁似仙风道骨,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永远脚蹬一双布鞋,酷爱喝酒”的遥感界泰斗李小文院士。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爱较劲、爱打赌、爱喝酒”的“布鞋院士”李小文教授。

他个头很矮,但形象很高;

他打扮很俗,但学问很精;

他名字很小,但贡献很大。

一张脚蹬布鞋走红的照片

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三尺讲台上,一名身材消瘦、两鬓斑白的老者在如痴如醉地给同学们讲授着知识。然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是他竟然脚蹬一双布鞋,连袜子都没穿。

可能,正是因为反差强烈的画面感,这张照片一经发布,瞬间在网上走红了。网友们议论纷纷“这老头是谁呀?”、“这可是神圣的科学殿堂中科院啊,怎么能如此不修边幅”,也有网友猜测“此人肯定是世外高人,不然怎么会如此任性”......。

带着诸多疑问,喜欢窥私猎奇的网友们为我们解开了谜团,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位老者的传奇一生。

这位“纵然外面风尚涌动,我自安然于素”的老者,就是中科院院士、地理遥感界泰斗——李小文。

李小文这个名字在我们看来再普通不过了,咋一听或许你会认为是个女的。虽然李小文这个名字很“小”,但是他这个人却很“大”。

大到什么程度呢?

大到即使是遥感科学界的顶尖专家在听到这个名字时,都会像看天上的卫星一样充满崇拜的仰视;大到让如此高傲的美国科学家都心悦诚服地坦言“李小文绝对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如雷贯耳。

谜底解开,谜面上的人物越发显得伟岸。

一个心怀赤诚底色爱打赌的教书匠

李小文教授自小就天赋过人,21岁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电信专业毕业,31岁攻读中科院的硕士,次年便被国家选拔去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攻读地理学博士,成为了最早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

初到美国时,李小文由于语言障碍,所以喜欢独来独往。俗话说:“天才往往是和疯子划等号的。”与所有的天才科学家一样,李小文也是个“疯子”。他那段时间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研究和试验是他获得快乐的最大源泉。

6年后,他不仅顺利拿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理学博士学位,还顺带攻读了该校的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都说美国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超级难拿,而李小文一拿就是两个,并且仅仅用了6年。这样的速度,令人折服。当然,成功的背后,是和他的“疯”分不开的。

美国历来喜欢用高薪酬,高福利来说服优秀的人才留下,对于像李小文这样的顶尖人才,他们更是不能放过。“房子、车子、职务、名誉......”美国通通愿意拱手奉上,但是面对他们的“糖衣炮弹”,李小文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面时刻谨记着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李小文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于是,李小文带着这份赤诚底色,带着深沉而浓厚的家国情怀,婉拒了美国的所有“好意”,毅然回国了。只因,祖国需要他。

学成回国的李小文,担任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在这里他浑汗如雨,一干就是13年。多年如一日地科学研究让他集聚了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他要把自己的毕生“武功”传授给更多的人。于是,1999年,他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遥感与GIS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凡是听过李小文讲课的人都知道,他讲课有个特点,总是喜欢拿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作比喻,也总能把深奥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们。比如,在讲到遥感学“尺度效应”时,他会解释说:“遥感观测就和欣赏美女一样,太远了,什么都看不清。太近了,每个毛孔都看得一清二楚就不美了。只有不远不近,才是最美的。”如此古板的老头,竟会做出这样“轻佻”的比喻,学生们嬉笑之余,却把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所以,学生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不仅不翘课,还经常听的如痴如醉。甚至,有很多别的专业的学生也会慕名地来听他的课,经常是教室爆满。

除此之外,李小文还特喜欢用古诗名赋来解释复杂深奥的遥感理论。讲到遥感的优势,他会引用苏东坡的《题西林壁》“遥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到遥感的大气纠正,他会引用金冬心的“夕阳方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会引用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低调地说:“远看浓郁,近看其实也就那样。”

这就是李小文,虽然早已誉满天下,却依旧十分低调。对自己的成就只言片语,对科学研究孜孜不倦,对教书育人谆谆激励。

他时常说:“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峰”,这既是李小文恪守的科研原则,也是他向学生念兹在兹的学术训戒。

据他的学生透露,李小文很喜欢和学生们打赌。他的学生们都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是想用打赌的方式去激励自己,让自己养成不困于框架,敢于怀疑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就如他在自己的微博里写的:“合格老师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

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实验观测时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起初认为这有悖于常识,但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他跟这位同学打起了赌。师生两人一起查阅资料,仔细研究,科学论证,最终学生赢了老师,李小文的脸上一脸自豪。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生。

正是因为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谆谆不倦的教书育人,让他“桃李满天下”。在2015年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颁奖词上赫然写着:成就“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你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或许是对李小文院士一生最好的评价,再美的词放在他身上都会黯然失色。

一个自诩侠客酷爱喝酒的“布鞋院士”

看过《天龙八部》的都知道,那里面有个扫地僧虽然貌不惊人,却武功盖世。李小文亦是如此,他外表不羁但有着仙风道骨,自诩是侠客令狐冲。

和令狐冲一样,李小文也酷爱喝酒。他说:“我没有太多的欲望,能有二锅头相伴,就知足了。”学生们也证实,李老师有个酒壶,里面随时装满二锅头,就算看到他坐在校园里的木凳上喝酒也不足为怪。并且据说,李老师酒量惊人胜李白,一天能喝一斤二锅头。

李小文的不拘小节、洒脱随性、仙风道骨,让很多人都称赞道:“李老师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和随性”。

有媒体报道,李小文61岁时依然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把酒当粮食,后来喝酒伤了身体;他曾在开讲座休息时,一名学生代表知道老师爱喝酒,特意带了两杯二锅头与他现场对饮;他也曾在和学生讨论问题兴起时,当学生开玩笑说,要不我陪你抿两口,而摇摇头说:“不敢了,不敢了。”

从上面这些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李小文有多么爱喝酒,但是,2012年以后由于身体原因,他极少再喝酒了。更重要的是,即使酷爱喝酒,教学和科研他一样都没耽误,而且全都做到了让人高山仰止的地步。

提起李小文,北师大地理学和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回忆说:“第一次见到李教授很惊愕,看到他穿着一双布鞋,提着一个黒皮包,心想这人怎么这么土,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那时他才53岁,便早已名满天下,让我们崇拜不已。这是李小文的勤俭节约,行事低调。

李小文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期间,经常是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地遥学院规定是11点关门,而李小文通常一做研究就忘了时间,经常叫值班室帮他开门。后来,为了不打扰别人休息,他找到系主任说:“咱不是要办一流大学吗,你在美国时,看到过哪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室在11点就把门锁上了?”于是,系主任特意让值班室给他配了一把钥匙。不过,这样一来,李老师似乎有了“尚方宝剑”,走的更晚了。这是李小文的勤勉敬业,孜孜不倦。

汶川地震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在关注汶川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画不出一幅图。”看见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飞机上查看灾区的照片还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时,李小文泪湿双眼地感慨到:“我们搞遥感的,恨不得打个地洞钻进去,全当殉国算了。”这是李小文的心细苍生,勇担责任。

2010年,李小文拿出李嘉诚基金会给自己的奖金,在母校成都电子科技大成立了“李谦”助学金。李谦是他的长女,出生时家里条件差,营养不良,出麻疹并患上了肺炎,不到2岁便去了天堂。对于助学金,李小文说:“钱的本质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于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这些钱或许能让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我没什么负担,只要有口酒喝就够了,所以就捐了。”这是李小文的无欲无求,大爱无疆。

李小文堪称中国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被国际遥感界专家誉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他主持进行的研究项目有:“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项目,863计划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系统”项目,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热辐射方向性模型”项目等等。他和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为中国遥感在世界上赢得了领先地位。这是李小文的卓越成就,伟大贡献。

他的博士生学生胡荣海在谈到恩师时,几度泪崩。他说14年10月25日,李教授给我们博士生上了最后一堂课。那时的他身体已经很孱弱,面容也很憔悴,但是他硬生生地站了2个小时。因为话筒比较低,他经常要低下头去,以便学生们听得清楚。胡荣海说:“老师讲得依旧行云流水,我们听得依旧如痴如醉,不想竟是最后一堂课”这是李小文的为人师表,率马以骥。

他在自己的遗嘱中说:“别在我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等急救措施,不要浪费国家资源。我想有尊严的离开”。并且要求家人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2015年1月10日,布鞋院士李小文逝世,享年68岁。在老人的追悼会上2000多名老师和学生前来送行,老人的女儿把一双新做好的布鞋和一瓶他最爱喝的二锅头一起放进了焚烧炉。这是李小文的鞠躬尽瘁,一心为国。

有人说:“李小文这种“扫地僧”的精神和气质,是对时下知识精英界“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批判和讽刺,也是对知识阶层的期许。”

《人民日报》刊文称:“身负院士光环的李小文,身患绝技,行事低调,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他的光脚和布鞋让我们看到了纯粹的力量。

他的学生和同行们感言:“当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着您,您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

正如,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的颁奖词:

三杯两盏淡酒间与学生趣谈诗书武侠,您还是那双布鞋——一点素心,三分侠气,伴您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BiYiG0BMH2_cNUg-2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