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力之人不可交,这或许是许多人的一种共识。在很多人眼里,人际交往,贵在情感沟通,谁要是在交往中过分看重对方的利用价值,带着功利性目的去结交,就会被认为“太势利”。
然而,厚黑学对此并不认可,甚至是刚好相反,认为人际交往,真正厉害的人,反而善于结交势利之人!这看上去很奇怪,与我们正常的认知相违背,其实却是大有道理。原因在于,人际交往有四个基本目标:情感沟通,信息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利用。这里不妨假设一下,假如一个人,虽然与你没有太多的情感沟通,也共享不了多少信息,但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你,或者利用他,你能做成很多事,那么,你会主动与他交往吗?恐怕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会,而这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势利,既然如此,换位思考,我们就没有必要拒绝与势力之人结交。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中,真正厉害的人都善于与势力之人结交,他们会先认清目标,找到能互相帮助或者说利用的人,然后与其建立关系,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非常的小心谨慎,以免被对方所利用,自己却一无所得。
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西汉时,朝廷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叫萧望之,因为受到奸臣石显的排挤,一时心中积愤,选择了自杀。萧望之的死,引起朝野轰动,大家都说是石显陷害致死。
当时,石显已任中书令的要职。在听到这种议论后,他胆战心惊,担忧被天下儒生群起而攻,于是就想出一个计策,他主动结交了一位经学名家。此人名叫贡禹,以博通经义、品行高洁而闻名当世,当时担任谏大夫之职,连皇帝也多次向他询问政事,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朝廷大臣也多仰慕贡禹,乐于同他交往。
石显要结交贡禹,并不是因为贡禹的学问,或者他提出的建议利国利民,而是要借助贡禹的盛名,来掩盖自己的罪责。石显登门拜访,贡禹不便直接拒绝,只好虚与周旋。为了讨好贡禹,并表明自己为国荐贤,石显多次在元帝面前称赞贡禹的美德,又荐举贡禹为光禄大夫,后又荐举贡禹继任御史大夫。
这时,许多人都认为石显能如此荐贤举能,怎么会嫉妒、谗毁、排挤萧望之呢?至于贡禹本人,虽多次上书元帝建议诛除奸邪,但却无一次涉及宦官、外戚。这分明是贡禹以此隐晦地表示对石显荐举自己位列三公的感激之情。石显借荐举贡禹的美名给自己涂上一层脂粉,隐藏起凶相,装饰成善良的表象,蒙蔽那些不知者或糊涂者的眼睛,以解脱自己害人的罪责。然后,等风头一过,石显仍专权横行,凶相毕露。事后看来,石显结交贡禹,就是典型的“势利”行为。
这里当然不是要洗白石显,而是想说,单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讲,真正厉害的厚黑高手,往往都善于结交“势利”之人,因为“势利”之人往往尤其利用价值,而且很好利用起来,虽然这其中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和利益交换,但只要把握底线和原则,还是值得主动结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