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鱼爸
1
小小鱼有一件事,说起来就很自豪。
一见到长辈问起或者伙伴问起,马上就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讲的。
就是他自己骑着不带辅助轮的自行车,跟着我骑行了10公里。
我们家就在河道附近,一条小河在这里注入大河。
河堤上有骑行道,所以小小的骑手也能骑。
但是大河有桥,又得绕过主干道。
所以10公里我们用了1个小时。
对我来说,轻轻松松。
但是对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里程碑。
所以他很兴奋,也很骄傲。
我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因为就在两年前,记得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课上,他还不敢过独木桥。
后来上去了也颤颤巍巍,感觉很害怕的样子。
我跟他妈妈看了视频,她还说男孩子怎么这么胆小,那些女孩倒是勇敢一些。
都说爸爸带的孩子,都会更加勇敢一些。
所以当时被老婆这样一说,我倒是有点不好意思了。
但是我一点也没有着急,因为我知道,他需要训练,需要时间。
2
在带小小鱼的这几年,发现男孩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勇敢。
还有很多地方是被误解的。
比如4岁时,他过独木桥,妈妈觉得不敢过是不勇敢。
其实是误解。
这是他还没准备好,而且缺乏这类锻炼,加上谨慎的性格缘故。
因为他从小就特别谨慎,所以摔的跤就比较少。
而他那时候有一个同伴,就比较大大咧咧,总是把自己搞伤。
那个男孩的奶奶说,男孩子就要勇敢,不要怕摔。
不怕摔,敢冒险就是勇敢?
小心翼翼,保守就不勇敢?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做计划,不计结果,冒冒失失地什么都去做。
而应该是知道什么不要做。
记得那时候跟小小鱼看《借东西的小人》,主人公阿莉埃蒂充满冒险精神,能像一个男生一样攀爬跳跃,去完成从人类那里“借东西”的任务。
有一次她跟爸爸去借东西,爸爸提醒艾莉缇留心老鼠,因为这对小人一族来说很危险的。
她拔出自己的武器说:我才不怕它们呢。
跃跃欲试地想跟老鼠打一场。
很多时候,父母见到孩子这样,都会夸孩子:你真是勇敢的孩子啊!
可是她爸爸却回过头,严肃地跟女儿说:不要去刻意去挑战危险的东西!
因为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相反对于危险只有小心谨慎、懂得应对之法才是生存之道。
所以,我们教男孩们勇敢时,也要记得教会他敬畏之心。
比如对生命的敬畏,不要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因为你的行为而出现危险。
别急着把孩子推出去,也别急着表扬他们的勇敢。
在真正勇敢之前,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啊。
所以我接纳孩子在挑战过程中出现的畏难情绪,而不会去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
父母应该做那个会鼓励孩子的人。
特别是孩子孩子失败的时候,你的态度更重要。
有段时间,我经常在楼下遇到一个妈妈带着儿子练习轮滑。
孩子每次摔倒了,妈妈就很着急。
有一次跑过去把孩子拽了起来,然后在屁股上打了几下。
气呼呼地说,“怎么这么怕摔,为什么不勇敢点!你这样学一年也不会!”
这样的打击,其实没什么作用。
比如仔细看孩子的动作,到底哪些动作还不规范,也要肯定他一些好的动作。
不管是陪小小鱼做运动练习还是学习。
我都会习惯性地告诉他,“相信你自己,你已经做好了75%,还来一遍”或者说,“已经达到了95%,只差一点点了,加油!”
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怎么做,远比打击有效。
3
另外对男孩们最大的误解是“男孩不能哭”。
你哭就是不勇敢,你不哭才勇敢哦。
当一个小男孩在哭,这是我们听到最多的安慰话了。
特别是孩子打针,在针头凑过来的瞬间,很多孩子就吓得哇哇大哭。
“不要哭,男子汉,不怕打针。”很多大人会这样鼓励男孩们。
结果呢,越哭越大声。
记得小小鱼刚上幼儿园去打针,我会告诉他很疼,但是不会持续很久,而且这是让你更健康的针,你可以哭,但是不能不打。
他会哇哇大哭,也会抗拒,但是不会逃跑。
这就是勇敢了。
上小学前去打针,有一次左右手各一针,我们什么话都没说。
他也像没事儿一样,就变了一下脸色,说没事。
这时的他已经克服了这个障碍,这点痛不怕了。
其实男孩们哭,我们要允许他们哭。
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父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害怕、抗拒、不满,就是尊重孩子。
当孩子处于这些情绪之中时,父母应该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哭哭笑笑。
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这样才能真正地给到孩子引导和应对的方法。
所以,当小小鱼哭的时候,妈妈偶尔会抱怨说怎么这么爱哭,不像一个男孩样子。
我会说,你应该也看到过他勇敢的样子。
而哭的样子,我们也要接受。
小男孩的勇敢,不是打针不哭,也不是摔跤碰疼了硬忍着。
更不是在一群孩子里面当“大王”,或者舞枪弄棍地摆酷。
真正的勇敢是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态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担当!
4
要培养孩子的勇气,父母自己也要磨炼自己,拥有一颗勇敢的心。
只有这样才敢放手。
还记得小小鱼半岁左右,我会轻轻地拉着他的手,然后让他的脚离地。
这样能锻炼一下他的手部肌肉。
但是老人看到了,说我会把孩子的手弄断的。
怎么会弄断呢?难道我们的手还不能拉住自己身体的重量?
只要不用猛力,不扭不拽,恰当的运动是完全可以的。
所以,你会看到他常常在广场上奔跑,在那些台阶上蹦蹦跳跳。
只要我确定没有危险的事,都放手让他去做。
反而让他成长地更好。
记得陪他练习自行车的时候,这种感受最深。
因为他骑行过很长时间的平衡车,但是带辅助轮的自行车骑得反而不多。
这也许是他能更快学会的一个缘故,因为对辅助轮没有依赖,而平衡车让他掌握了一定的平衡技巧。
所以第三次练习,我看不到他差不多能独立上路的时候。
想着要不要放手看一下。
最后我用力推出去的那一瞬间,是又怕又期待的。
我怕孩子摔倒摔伤。
但是我又期待他的进步。
如果总是牢牢地抓住不放,那他很难学会。
如果摔倒了就心疼地要命,想着放弃,等今后学。
那孩子今后遇到困难,也会想着放弃,下次再做。
就在那一次,他拐了几下,就能自己骑了。
不是说爸爸带的孩子就一定勇敢。
我觉得拥有一颗勇敢之心,懂孩子,舍得花时间在孩子身上的父母,都能养出勇敢的孩子。
在他们真正勇敢之前,我们需要陪伴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而父母给予的爱、鼓励、陪伴,是安全感的核心,是勇气的基石。
那么,育儿路上,勇敢的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