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探讨并厘清两个基础概念。
一提到论坛、学术研讨,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很高大上的感觉,正因为如此,大家的议题往往也多是偏向于高精尖的,且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其实在一个行业里呆久了,你会发现,有许多灯下黑现象,越是熟悉简单的问题,越容易被忽略,也越容易出错,我今天的发言就是围绕赏石界、尤其是有关灵璧石的几个历史错谬,从最基本的开始,补补课。基础不牢,高楼难高。
观象博物馆会展精选
一、灵璧石与灵璧磬石
这个问题恐怕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熟悉得也不能再熟悉,但又非常容易被人忽略、混淆,尽管我们天天在说,但叫法、概念含义却非常混乱,似是而非,很少有人细致探究二者的区别并加以规范使用。不管是灵璧石还是灵璧磬石,作为民间或者一般商务往来,意思只要能表达清楚,对方能领会就行,似乎不必咬文嚼字过于较真。但既然是学术研讨,就不能文过饰非了,必须要有个清晰的界定。其实这两个名词概念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先谈谈灵璧磬石。灵璧磬石准确的概念是特指磬石山上面可供开采、用于制作乐器以及工艺品的沉积石灰岩片状石料,而非独立成块的观赏石。灵璧石则是指那些从土中挖出、独立成块、可供观赏的奇石,它是成品,不是前述需要二次加工的石材原料。灵璧石的概念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概念的灵璧石特指灵璧石的核心产区磬石石质的灵璧石。而广义灵璧石则包括灵璧石矿带所出产的所有灵璧石石种。这个论题,孙淮滨老先生十几年前就专题论述过,今天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孙老的相关论著去看。我赞同这样的概念分类及表述,并遵守沿用至今。目前业界叫法非常混乱,包括一些名人专家在书面著述中也是概念混乱,经常让人感觉茫然无措,今天之所以在这里重提这个问题,是借本次论坛的机会,再厘清一下,饮流怀源,正本清源。至于还有少数朋友,到现在仍然把灵璧石的沉积石灰岩说成是变质岩,是玉石,这个问题只能自行补课了。
观象博物馆会展精选
二、磬石山与磬云山
目前许多人把渔沟郑巷子南面宋代老坑所在、最早出产灵璧石的那座山称作磬云山,不光口头,在正式著述里也是这么写(目前互联网搜出来也是磬云山)。这又是一个口口相传、以讹传讹的错谬案例,而且目前基本上以假乱真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磬云山这三个字前几年竟然被赫然立在了山顶上: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对这样的现象,我想那些灵璧早期研究灵璧石的严谨的文化学者们是不是感到痛心,有种吃苍蝇的感觉?
那么到底是该叫磬云山呢还是磬石山,磬云山的称谓又从何而来?
查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资料,你找不到磬云山这个地名的。所有文献资料里不是磬石山就是石磬山,或简称磬山,当地百姓也叫磬石山,因其自古产磬石而得名,旧地图上标注的都是石磬山,山上的摩崖石刻,就有石磬山这三个字,而磬石山这个地名载入古籍从历史上延续下来也是受《地名法》保护的。
那么业内磬云山的叫法是从何而来的呢?本人曾收集了一些民间说法加以归纳梳理,认为磬云山的叫法可能是来源于一块名叫“庆云峰”的巨型灵璧石。“庆云万态奇峰”曾是当年花石纲的一块巨型灵璧石,名字为宋徽宗亲自题写,后毁于战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苏州某富商从磬石山下买走了一块据说是当年花石纲遗石的巨型灵璧石,立于其苏州园中,一时间文人名士趋之若鹜,纷纷前往观赏、称赞,并取名“庆云峰”,也称庆云石,有纪念被毁掉的宋代名石“庆云万态奇峰”之意。庆云石来自安徽灵璧,许多外地人只闻庆云石,不知磬石山,又因庆云石轰动一时,名气很大,于是庆云石来自磬云山可能就是从那时在民间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叫开来了,这体现了资本的力量以及人们的盲目随意。为了尊重祖宗的遗产,我看还是严肃点,回归正统标准的称谓叫磬石山吧。
观象博物馆会展精选
其次探讨:瘦皱漏透是欣赏石头的审美标准吗?
不绕圈子,本人先明确表态,给出答案:不是。进一步再说清楚一些:第一,它可能是民间曾经流行的画石技法,而不是赏石家的审美。第二是被错误夸大宣传并套用,进而以偏概全。
颠覆了?逆天了?可能有人悄悄在说。几十年来,自当代赏石发轫,不论民间还是业内,几乎谈到石头张口闭口就是瘦皱漏透,把特例当成通用准则,而且存在不管什么石头都生搬硬套的现象,甚至削足去适履。
追本溯源、细细梳理传统赏石的历史,与瘦皱漏透有关的几位人物,无论是元代孔(克)齐、陶宗仪还是明代陈继儒、袁宏道、林有麟、毛晋以及清代李渔、郑板桥,他们中画家居多。也就是说,绘画是他们的主业,石头是与主业有关联的爱好。他们不是单纯的赏石家。
历史上最早提到瘦皱漏透的是元代孔齐,孔子的五十五世孙。他在撰写的元代重要笔记《至正直记》中记载了米芾的事迹,但没有米芾相石四法。在谈到灵璧石时,明确记载:“谚云看灵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皱,曰透。”看到没有,是谚云,民间传说而已。
观象博物馆会展精选
第二个人物是元末陶宗仪,其所编《说郛》(意思就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一书收录《渔阳公石谱》,在这本所谓谱中首次提到所谓“元章相石四法,曰秀,曰酸(读音suan),曰绉,曰透。” 《渔阳公石谱》又称《渔阳石谱》,其实不能称谱,总共不过千把字,而且还有两个版本,另一个版本中提到的是曰秀,曰瘦,曰雅,曰透。这个渔阳公模糊难考,何方人士、生卒年皆不详。米芾何时说的,在什么地方说的,没有出处论据,伪托的可能性很大,古代人喜欢假托名人。《说郛》是民间辑录,与《至正直记》这种官方认可的严肃著作,无法相提并论。
陶宗仪,他本人是位画家,瘦皱漏透作为画石的视点,以平面的绘画表达立体的石头的绘画技法,是容易被接受的。
第三位有关的人物是明代的陈继儒,比林有麟略早,也是位画家。米芾的后人米万钟曾请人画了一幅灵璧石的画,陈继儒题款:“米相石四法,曰秀,曰绉,曰瘦,曰透。”这里非常讽刺的是,米万钟作为明代著名的绘画、书法及赏石名家、米芾的直系后人,他本人著述、题跋无一处提到祖上的相石之法,显然他并不知道这档子事,或者有所耳闻但并不当一回事。倒是无关的人仅凭道听途说反而起劲得很。
观象博物馆会展精选
第四位有关的人物是袁宏道。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信奉佛学,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合称“公安三袁”。其在游记《天目》中提到:“米南宫所谓秀瘦皱透,大约其体石之变幻奇诡者也。”天目山林景致与瘦皱漏透风格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作者此处不过是即兴想起随口发了句感叹。
不过以上三位的秀、瘦、绉、透表述口径倒是一致的。
第五位有关的人物是明代的林有麟。林有麟是明代画家,善山水,喜弹琴。其所编凑的《素园石谱》也基本是一本画石石谱,虽然其中介绍了不少石种,也有作者对赏石的些许理解,但要把它做为赏石专著,还是很牵强,也难以得到严谨的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其中介绍锦纹石的时候是这样写的:“两峰角立,一窍中通,锦纹粲然,且瘦且漏,诚石中佳品……锦纹皱……”。这里作者分几句话提出了“通、瘦、漏、皱”,没有提到米芾相石法,从行文语气看,林有麟似乎也不知道有米芾的相石法,否则怎么也要提一下。而且他的通、瘦、漏、皱的提法非常独特,此前没有,此后也不再见,他第一个提到漏。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的是,据考证,林有麟其人用今天话说是位文艺青年,《素园石谱》内容抄袭很多,错谬频出,粗制滥造,甚至驴唇拼马嘴也不在少数,参考价值很低。用严谨的学者的话说,这本所谓石谱唯一有些价值的地方是其展示的一些石头的底座式样。(详情推荐阅读吴雨洁女士的“科学分析一下明代《素园石谱》的‘抄袭’问题”一文)
第六位有关的人物是明末的毛晋。毛晋作为藏书家也是米芾的粉丝,其在《海岳志林》中摘录了《渔阳石谱》的米芾相石法,仅仅只录了十四个字,而且毛晋很诚实地承认是道听途说得来的。
第七位与瘦皱漏透有关的著名人物是跨明清两代的李渔。李渔是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其在《闲情偶记》中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这里又去掉了“皱”和“秀”,改成了一个“漏”字。
收藏:观象博物馆
第八位与瘦皱漏透有关的著名人物是清代的郑板桥。郑板桥是著名画家,善画竹,其次是兰与石。而其画石是借用石,以石达情、言志,虚构之态多,而非写实。其在画作《柱石图》上题诗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表达的纯粹是一种文人气节风骨,与现实的赏石可以说是两码事。他在《板桥画石》题字时,所谓米元章论石瘦皱漏透不过是以讹传讹、不以为然地那么一写,又被不求甚解的后来人当成了依据。其实瘦皱漏透与郑板桥本人画石的风格特点以及立意完全是不沾边的,板桥画石用其自己的话说,追求的是“丑而雄,丑而秀”。但就是在郑板桥这里,千古讹传、变来变去的所谓米芾相石四法定型了,直到今天,虽然还在传讹,但最起码内容不变了,否则人们又在争论吵架了(详见宦振宏先生《“瘦皱漏透”不是米芾提出的》一文)。
此外,历史上还有几本与赏石有关的论石著作,如晚于米芾约百年的范成大写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谱》、明曹昭的《新增格石要论》、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等,都没有提到或引用米芾相石法或瘦皱漏透。尤其是《园冶》和《长物志》,这是两本中国古代园林建造艺术的巨著,其叠山置景皆以太湖石为主,可见在正统的审美及艺术方面,瘦皱漏透并不被接受。
通过以上梳理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 所谓米芾相石法不过只是传言,没有可信的确切记载和论据。
二、 内容变来变去,无固定通用的说法。
三、 借助名为石谱实质是画石的画谱讹传居多,而且同为画石的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有的人接受,有的不认可。古人画石,如没有特殊说明,基本画的都是湖石,如果是正统经典标准,理应一直传承沿用。四、 以野史杂记记录为多,官方资料与正史没有载入,也不被采信。
收藏:观象博物馆
介绍完相关人物,理清周边以后,下面请出传说中的相石四法的本尊——米芾本人。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是当时享誉国内的书法四大家之一(苏、米、黄、蔡),因好石、拜石又被称为“米颠”、“米痴”,米芾的知名度非常高,影响力很大。而在米芾本人的传世诗文画作中没有提到相石法,连石头都很少提及。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没有谈到一个字,甚至没有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前面提到的其后人、喜好收藏石头的明代米万钟也不知晓。这是不是有些吊诡,非常奇怪?米芾本人及其后代皆不知所谓相石法,而那些道听途说者却津津乐道,屡屡作为经典引用,对此,我想借用电影《魔戒》开场白中的一句话:“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
收藏:观象博物馆
比米芾略晚,另一位在古代赏石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杜绾在《云林石谱》中也没有米芾相石法的记载。据科学考证,《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公元1118年—1133年之间,而米芾的生卒年月是公元1051年—1107年。如果他真的说过所谓的相石四法,我想一定会被《云林石谱》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人,可惜没有,一个字也没有。不仅正史没有,宋代当代连野史杂记都没有,只有米颠拜石之说,没有相石四法。
《云林石谱》对灵璧石是这样描述的:“巉岩透空,其状妙有宛转之势,若成云气日月佛像,或状四时之景。”“峰峦岩窦,嵌空俱美,石理嶙峋,清润而坚。”处处给人一种生动立体感,而不是画面感,这是从赏石角度来谈论石头。值得一提的是,《云林石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介绍石头的科普著作,虽有不少的赏石内容与观点,但并非赏石专著,杜绾本人是矿物岩石学家。
除此之外,笔者还查阅了从宋到民国许多涉及赏石的诗文资料,包括苏轼、陆游、赵希鹄、赵孟頫、王守谦、文震亨、蒲松龄、沈钧儒等赏石名人以及一众非名人,未见有人提及瘦皱漏透,归纳起来,他们都是从形、色、声、质、意韵等几个方面来赏石、论石。
收藏:观象博物馆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人最讲究情怀,魏晋以降,讲求得其意而忘其形。尤其是到了文化巅峰的宋代,更是到处充满的情怀。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壮阔的情怀;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有激荡的情怀;宋徽宗“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有悱恻的情怀;而写出“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与“云间皓月,拂袖雄披楚岸风。醉余清夜,羽扇纶巾人入画。”的米芾,怎么可能缺少情怀?像瘦皱漏透这种机械刻板干巴巴毫无生趣的语言怎么可能出自素有“石痴”“米颠”之称、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米芾之口?
通过细致探究,结果发现,原来浩如烟海的传统赏石历史上除了几个人物和两本画册没有详实依据地提及外,众多喜欢石头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人知道并谈及瘦皱漏透。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也能进一步的得出判断,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历代也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赏石专著,更没有系统完整的赏石理论,不过是东一点、西一点,张三一点、李四一点的碎片化的观点和认知,经后代人的串烧、拼凑,搞出一些理论来。尽管现代赏石文章如乱花缤纷迷人眼,原来很多都属于拿来主义的不求甚解,照抄传讹,或者夸大穿凿,拼凑链接。丁文父先生曾有过批评:“明清以来的中国赏石深受米芾相石四法的影响,致使赏石的欣赏越来越拘泥在形式美的范畴。对赏石形式美的过分看重,最终导致了赏石向造型上的格式化、技法上的工艺化和功能上的装饰化方向发展,已经失去了早期所注重的‘意味’和‘意境’。”
收藏:观象博物馆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瘦皱漏透极可能是民间画石的一种格式化技法,通过民谚流传,是民间画匠把现实存在的立体的石头用画纸平面表现的一种做快餐式的技法和要点,且对除太湖石、英石之外的多数石种画法不适用。虽然局部可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作为广泛意义上的赏石审美标准。目前国内石界的主流石种,无论是灵璧石,还是戈壁石、大化石、长江石、松花石等等,有几个是用瘦皱漏透来欣赏审美的呢?灵璧石内涵意蕴丰富,形态风格多变,更是难以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它、描述它。
中国传统赏石的主流应该是以文人石为核心,是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下寻求独立于世的思想和人格的精神寄托,注重通过意韵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完全不可能是只单纯体现形态、刻板枯燥的瘦皱漏透。民间的言语由于受社会阶层与思想境界的限制,是完全体会感受不到这一层的,只能用瘦皱漏透这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东西来表达了。
而单纯的瘦皱漏透即便对于绘画来说,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只有形,而没有神。绘画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有思想内涵、有情感、有神韵,而不只是干巴巴形式上的东西。这从苏轼、米芾以及郑板桥所画的怪石、柱石图中都能体现出来。所以,单纯的工具化的、机械刻板的瘦皱漏透无论是对于绘画还是赏石,都是不可取的,连形式美都谈不上。能够空间移动、变换角度地动态赏石,与绘画利用平面来表达立体物体的效果,其观察与表达的侧重点是有很大区别的。由瘦皱漏透而画出的那些病西施般的石头形态——歪头、含胸、扭腰、撅臀,机械构图,千篇一律格式化,有美感吗?
观象博物馆拍卖会拍品(已成交)
科学哲学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美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也常常是偏狭的,这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提高的过程。因此,瘦皱漏透不仅不适合一般意义上的赏石审美,且由于其简单的格式化和工法化,也使得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现代赏石不能拘困于传统赏石低水平重复、模仿,现代赏石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创新、升级,包括灵璧石的特质所应该体现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如果扩展运用西方及现代美学理论,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留白与简约等,又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发现和审美感受。在这方面的美学研究成果,我推荐《中国赏石美学》一书供大家阅读学习。
当然,对于一部分石头尤其是大型园林石,皱还是有着一定的审美意义,对于厅堂石,尤其是案头石,皱的审美功能就退化了,而石头表面的“皴”——石皴,则具有更现实、更重要的美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石皴是指石皮表面相对于皱来说比较细腻的石花节理与纹路,如同绘画所表达的“皴”,是与皱有关联而又不同的现象和概念。石皴于石头外表凹凸起伏,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浓淡相间,宽窄有序,粗细得当,玑珠琅玕,为氤为氲,极好地展示了石头的节奏美、韵律美,又体现了石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肌理美,其传递给人们的视觉美感以及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游目骋怀、由眼入心的味象美,是很高的精神享受,这是人类的绘画作品各种皴法所远远达不到的,是大自然独特专有的、无法模仿的美——自然之美。
观象博物馆拍卖会拍品(已成交)
最后,我要说的是,以观象赏石美学理论体系建设以及《中国赏石美学》标志,以往的那种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时代结束了,石界将告别无专业、无诚信、无理论的蒙昧的三无旧时代,开启公开、透明、诚信,有素质、有水准、有良知的赏石三有新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在此,我想引用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所有的开始都拥有神奇的力量,护卫和帮助我们的生活。”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高素质、懂艺术的赏石爱好者加入进来,共同建设观象这一理论高地、收藏高地、高端赏石艺术高地,同时以悦纳的姿态面向国际,以现代理念来创新发展赏石产业,再塑辉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