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二次创业

2020-10-30     支点财经

原标题:稻花香:二次创业

10月13日,湖北省工商联发布“2020湖北民营企业100强”名单,稻花香集团名列第四位。这是稻花香集团连续九年蝉联湖北民企百强,连续五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领跑湖北民企制造业百强。

半个月前,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0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稻花香集团连续七年上榜,今年位列第348位。

面对亮眼排名,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开云并未喜上眉梢,而是一头扑在市场上。

对白酒行业来说,以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开始的下半年,是绝对的旺季。从8月初开始,稻花香集团打响中秋市场攻坚战,蔡开云也带头冲在一线,“疫情过后,经济才是主战场,跑赢市场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本期策划其他稿件:
《湖北白酒,与往事干杯》
《毛铺百亿梦想何时成真》
《白酒大省呼唤领军企业》

初创业踩准市场,酱油作坊蝶变大酒厂

蔡开云如此看中的“市场”,其实也是稻花香集团创立之初就自带的基因。

稻花香集团起步于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那一年,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明确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也由此不断得到深化。

那一年,稻花香创始人、时年31岁的蔡宏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家乡宜昌市夷陵区青龙大队创办了第一家酱油厂。这一年,蔡开云10岁,见证了父亲发展实业、开拓市场的艰难岁月。

历经10年的探索和发展,1992年稻花香白酒品牌创立。

这一次,稻花香又踩准了市场的“节拍”。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强调要打破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政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开一道门,老百姓就用他们的消费热情盘活了一座座的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民众对白酒的需求得以释放,白酒供不应求的矛盾被迅速放大。也就是说,民众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了,但白酒供应跟不上。

那个时期,也是中国白酒业“产能为王”的时代,在稳定品质的基础上,谁拥有更大的产能,谁就有可能拥有更大的市场。当时,一些乡镇的小酒坊也可以酿白酒,但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别说生产出高品质的白酒,就连质量安全都难以保障。

要让一个新品牌被更多人接受,好的品质是基础。

稻花香提出“两找一创三高”(找名人、找名厂,创名牌,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策略,五进四川取经,高薪聘请知名酒企工程师做顾问,经过千百次试验,最终酿造出优质白酒。

借助宜昌一年一度的柑橘节,稻花香通过赞助柑橘节专供酒,由此打响了品牌知名度,市场销路越来越旺,而这也成为稻花香营销史的传奇经典。

1996年,仅成立4年的稻花香年产值就突破了2亿元。同年,稻花香提出建设万吨白酒基地。次年,稻花香万吨基酒工程竣工投产。

至此,稻花香发展成为年产万吨白酒、销售收入3.2亿元、创利税4300万元的大酒厂,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稻花香酒业生产车间

谋发展独辟蹊径,“农村包围城市”

稻花香的快速发展之路,也可看作是中国白酒业的一个缩影。稻花香起步的前五年,即1992年到1997年,也是中国白酒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提供的数据显示,1992年,全国白酒产量为547.43万吨,到1997年时产量已达781万吨,“这一阶段,白酒行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代;除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外,豫酒、徽酒和鲁酒等地方白酒板块,也涌出一批优秀企业”。

产能的快速扩张,加之地方酒企的相继崛起,让酒企特别是地方酒企由“产能为王”开始转向“渠道为王”时代,即谁的产品能快速直接地抵达更多消费者,谁就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作为白酒业的后起之秀,稻花香意识到,已经有强势的领军者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如果在一二线城市和强势品牌正面地硬碰硬,难度太大。要想“异军突起”,不如从强势品牌的薄弱环节进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稻花香发起“蝗虫行动”:100个人、100辆车、100个司机,一次铺货一个乡镇,寸店必争,寸土必争,每一个地方只要有稻花香车队经过的地方,哪怕是不卖酒的夫妻店,也要放一箱酒。

就这样,先乡村后城镇,先中小城市后大城市,先区域占领后整体覆盖,先稳取易成后集中攻坚,稻花香逐步夺取整体上的优势和主动权,从而实现从弱到强、由小到大。1999年,稻花香销售收入高达8亿元,位列全国白酒行业综合实力第十强。

不过,受多重因素影响,也就是从那时起,全国白酒业陷入低谷。

2003年,稻花香启动“新一轮大发展”,提出“金网工程”渠道策略,将营销重心向终端下沉,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厂家——代理商——批发商——终端商”复杂的、多层级的市场网络模式,实行厂家分别与代理商、批发商、终端商构建三线直达关系,使市场网络由单线转向平面,由平面转向立体,进而形成以厂家为塔尖、以终端为塔基、以中间商为塔身的立体的金字塔式的市场网络。

“金网工程”实施当年,稻花香销售收入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增长40%,走出了持续两年多的低谷期。巧合的是,也是从2003年开始,中国白酒业再次步入快车道,开启了“黄金十年”繁荣期。

2006年,稻花香集团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也是在这一年,蔡开云进入稻花香集团工作,担任集团董事长助理。他工作的第一站是到安徽开拓市场,推进“金网工程”。

蔡开云表示,“金网工程”有力推动稻花香在全国建立了稳固的市场营销网点,实现了“1+3”的全国市场拓展战略的突破,即:以宜昌、武汉为中心的湖北本土市场为根据地,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个广大市场为主战场,形成内、外线互为依托、分进合击的市场发展态势,为稻花香全国化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稻花香酒入选“中国新八大名酒”,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湖北农产品加工业中首家过百亿的企业。

大型商超稻花香系列产品陈列

强品牌转型升级,“智造”引领未来

2012年,对白酒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塑化剂事件、“禁酒令”等政策,对白酒业造成了冲击,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白酒产量从多年的两位数增长下滑到个位数缓慢增长,到2017年出现负增长,之后连年下滑。与之对应的,自2014年起,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呈缓慢上涨之势,到2017年达到1593家的顶峰,之后逐年减少,到2019年已减到1176家。

产能下滑、酒企缩减,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让白酒业进入“品牌为王”的时代。此时,酒企比拼的不仅是品质、渠道,更要比拼品牌力。

与别的行业相比,白酒的品牌力有些特殊,比拼的是品牌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白酒是一种饮品,需要更好的口感;另一方面,白酒还具有精神文化属性,映射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人文个性与时代诉求。简单来说,那些更能引发消费者精神共鸣的高品质白酒品牌,更容易“攻城略地”,市场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全国知名品牌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和一些区域龙头品牌如洋河等,利用品牌影响力不断向全国扩展,挤压地方品牌市场空间。

稻花香也意识到这一变化。蔡开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人说白酒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我说不是,应该说白酒的野蛮生长时代结束了。”

稻花香的应对之策是,打造以白酒为主业,以物流、配套、文化旅游为辅的“一主三辅”产业集群,一体发展。2013年7月,三峡物流园开业;2015年8月,小微企业创业园破土动工;2016年5月,稻花香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试运营。2016年底,稻花香集团再迈新台阶,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2017年,稻花香出台顶层设计方案,以战略为导向,以战术为驱动,实施“燎原战略”,推进产品升级,市场转型。事实上,“燎原战略”也为稻花香“二次创业”拉开了序幕。

2018年初,当蔡开云从稻花香创始人蔡宏柱手中接过指挥棒后,就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面对新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必须企业再造,改革突破,实现转型”,其核心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消费需求的变化,白酒行业也面临新周期的挑战,行业将高度集中,品质好、美誉度高、社会贡献大的白酒企业将会胜出”。

事实的确如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及消费升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中高端白酒,这就倒逼企业必须向中高端白酒转型升级。

对白酒企业来说,该如何通过“中国智造”进行转型升级呢?蔡开云认为,未来白酒行业应该着眼绿色生态、智能酿造、智慧酿造。这就需要对酿酒装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将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等融入到传统白酒酿造中,运用科技手段来提升白酒技术水平,专注品质提升,进而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比如,我们在全国首创馫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实现了关键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全面保证了白酒酿造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蔡开云说,稻花香始终致力于白酒工艺技术的创新研究,先后对粮食粉碎、制曲、酿酒、勾调、灌装等工序进行了设备改造,成功研发了白酒生产管理自动控制系统、机械化制曲生产线、酿酒原粮粉碎集散控制系统,在设备改造、品质提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我们将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步伐,把‘清样’打造成稻花香形象产品,把‘活力型’打造成主导产品,把‘珍品一号’打造成销量产品,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发展。确保2022年稻花香酒业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蔡开云说,未来集团的目标是实现“千亿稻花香”。

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开云:

湖北白酒具有成为全国品牌的实力

稻花香集团董事长 蔡开云

Q

支点财经:请问你怎么看待当前白酒业所处的时代?

蔡开云:当前白酒市场已形成大品牌格局,资源整合集中趋势明显,品牌竞争力在消费促成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白酒品牌发展,品质是基石,文化是内核,渠道是途径,市场是检验,但关键在于消费者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忠诚度。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口碑铸品牌,把“为消费者服务”贯穿生产经营始终。

Q

支点财经:当前,包括泸州老窖、洋河在内的品牌都在抢占湖北市场。与外地知名品牌相比,你认为湖北本土白酒品牌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该怎样扬长避短稳固自己的市场?

蔡开云:打开中国地图,湖北正好位于中部,武汉号称“九省通衢”,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就是我们出去往哪个方向打都很近,劣势就是谁进攻我们也很近,有外来品牌争市场,不足为奇。但是湖北有湖北的底气,一是湖北鱼米之乡山清水秀,我们的酿造品质绝不输任何人。二是文化上,我们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湖北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更是不输任何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应对任何挑战。

Q

支点财经:这些年来,湖北酒企发展比较迅猛,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为什么还没有一个像茅五泸洋这样的全国性知名品牌?

蔡开云:全国品牌不是某一个因素促成的,需要机缘巧合、风云际会。茅台与开国元勋们的情缘,谁也羡慕不来;能在“借问酒家何处有”的诗词中千古传诵,也是不可复制的。湖北白酒肯定具有成为全国品牌的实力,我们需要的就是强化内功,静待天时。黄河尚有澄清日,鄂酒岂无得运时?

Q

支点财经:有观点认为,地方性白酒品牌不一定要做成全国品牌,成为区域龙头一样有很大的市场。未来,稻花香是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区域市场,还是放眼全国?

蔡开云:区域品牌与全国品牌本身并不矛盾,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划、品牌定位,决定了发展的方向和营销布局。

稻花香定义为全国性白酒品牌。2005年我们就确立了“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整合全国营销网络,提高市场驾驭能力,打造中国白酒航母”的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稻花香的产品已进入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做优产业、做精产品、做强品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深耕全国市场,让全国人民共享荆楚好味道。

记者丨何辉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2IweXUBLq-Ct6CZ6y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