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一带新发现大型锂矿产地,资源量超200万吨

原标题:新疆和田县大红柳滩一带新发现大型锂矿产地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摘要:通过在大红柳滩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总结了伟晶岩型锂矿成矿要素,运用地质+遥感等勘查技术方法,圈定了找矿靶区,通过大比例尺填图、槽探、钻探等手段,新提交4处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矿产地,其中大型3处、中型1处,初步估算氧化锂(334)资源量116.7万t,引领锂矿找矿重大突破,矿带累计探获氧化锂资源量达200万t以上,促进形成大红柳滩百万吨级大型锂矿资

源基地。

1.项目概况

“新疆黄草沟一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子项目,归属于“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与长安大学参与。项目周期为2017—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是以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开展大红柳滩南、苦水湖图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利用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和少量槽探、钻探等工作手段,调查区内花岗伟晶岩脉空间分布特征,对其稀有金属含矿性进行查证,圈定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总结调查区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对区域稀有金属资源潜力作出总体评价。通过两年的工作,项目基本查明了工作区内花岗伟晶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花岗伟晶岩脉的规模及含矿性作出了评价,新提交4处锂矿矿产地。

2.成果简介

(1)505工区共发现伟晶岩脉20条,圈定11条锂矿体(图1)。伟晶岩呈脉状、不规则脉状、似层状产于岩体边部及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之中,基本沿地层层理产出,呈蠕虫状或条带状北西—南东向延伸,产状5°~55°∠39°~75°,矿体厚度1.5~4m不等,整体上脉体延伸厚度较为稳定,但个别岩脉露头断续出露,延伸在50~260m不等,Li2O平均品位1.1%~3.3%,初步估算Li2O资源量1.06万t,达中型矿床规模。

(2)507工区地表共发现伟晶岩脉28条,圈定13条锂矿体(图1)。矿体整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地表倾向可分为北东与南西2组,产状分别为7°~25°∠43°~65°与198°~240°∠38°~62°,延伸300~1200m不等, 脉宽1.8~9m ,Li2O 平均品位1.2%~2.5%。于该区施工1个钻孔进行深部验证,共见到9条伟晶岩脉,累计视厚度72.4m,经化学分析共圈定6条锂矿体,厚1~7m,累计厚度17.45m,平均Li2O品位0.9%~1.8%。初步估算Li2O资源量43.69万t,达大型规模。

图1 区域地质矿产简图

1—雪被区;2—第四系洪冲积物;3—巴颜喀拉山群上组;4—巴颜喀拉山群中组;5—巴颜喀拉山群下组;6—中细粒石英闪长岩;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矿体及编号;9—未矿化伟晶岩脉;10—石英脉;11—矿区范围

(3)俘虏沟南1号工区共发现21条伟晶岩,赋存于巴颜喀拉山群中组地层,南侧岩体边部也有少量发育(图2)。共圈定10条锂矿体,矿体呈脉状、板状、透镜状,整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与地层层理产状基本一致。单矿体地表出露厚度0.8~17.8m,长度260~2400m,Li2O平均品位1.19%~3.87%,初步估算Li2O资源量58.24万t,达大型规模。

图2 俘虏沟南1号锂矿地质矿产简图

1—雪被区;2—第四系洪冲积物;3—巴颜喀拉山群中组;4—巴颜喀拉山群下组;5—中细粒石英闪长岩;6—矿体及编号;7—未矿化伟晶岩脉;8—石英脉

(4)俘虏沟南2号工区共发现锂辉石伟晶岩7条,大部分呈北西—南东走向,产状40°~85°∠35°~51°,个别脉体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长120~1100m不等,脉宽2.2~12m不等。矿体Li2O平均品位0.9%~2.6%,初步估算Li2O资源量13.73万t,达大型规模。

伟晶岩结构构造特征:伟晶岩的主要结构有伟晶结构、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主要构造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杂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矿石中稀有金属以Li为主,普遍赋存Be、Rb、Nb、Ta等稀有元素。Be、Rb、Nb、Ta等含量不均匀,一般在伴生边界品位上下浮动,少量可超过最低工业品位,与Li2O品位无正相关关系。矿体主要矿石矿物为锂辉石(图3),此外还含有少量磷锂铝石、锂电气石、绿柱石、铌钽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叶钠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石英等。伟晶岩脉的矿物组合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总体上随着远离岩体方向,伟晶岩中的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逐渐含量增多,微斜长石、电气石含量逐渐减少。

图3 大红柳滩一带锂矿石野外及镜下照片

a—矿体野外露头特征;b—锂辉石两组解理近于垂直;c—锂辉石与石英交代形成交代蠕虫结构;d—柱状锂辉石边部发育毛发状锂辉石;Spd—锂辉石;Qtz—石英

伟晶岩脉分布特征:区内伟晶岩脉主要围绕晚三叠世中酸性岩体产出,以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成矿最为有利。伟晶岩脉在时间、空间上均与岩体高度耦合,总体上表现出近岩体处脉体密集,远离岩体处则稀疏的特征。北西向的区域性大断裂康西瓦断裂和大红柳滩—郭扎错断裂控制花岗岩的分布,伟晶岩脉产出受地层节理控制。伟晶岩型锂铍矿主要赋存于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二叠系黄羊岭群及古元古界康西瓦岩群中,其中又以巴颜喀拉山群为主,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及片岩,伟晶岩中锂辉石矿物垂直节理裂隙,说明围岩的张性裂隙对成矿有利,为伟晶岩脉提供了就位空间。

(5)创新“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识别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ZL2018 1 0049397.1);创建高寒深切割地区快速勘查技术方法体系。针对西昆仑地区高海拔、深切割的自然条件,运用地质+遥感+化探等方法,通过对高分遥感影像进行伟晶岩脉解译,提取与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成矿有关的遥感异常并进行组合处理,确定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的位置信息,结合地质规律与区域化探异常快速进行有利靶区圈定,在异常查证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实该方法快速、经济、高效。

3.成果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总结了大红柳滩一带伟晶岩型锂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西昆仑高海拔、深切割地区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引领取得锂矿重大找矿突破,对于保障我国锂等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区找矿新发现有效引领和拉动了地方财政及商业投入,为大型资源基地建设及和田地区深度贫困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李侃 高永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