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一堆戳”就能防疫?安全复工别被形式主义拖坏

2020-02-25   长安观察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不少媒体都收到了来自群众的“吐槽”——办理相关证明过程中频频遭遇形式主义的困扰。


有人被要求到物业开具“未离开城市证明”,结果物业表示无法出具,一来二去陷入“死循环”;有人想开张出行证,结果跑了6趟村镇多个部门,打了30多个电话,要么找不到人,要么一问三不知;还有的务工人员来回奔波60公里终于办好了证明,结果一路上压根儿没人查看……如是种种,把人折腾够呛不说,也极大拖慢了复工复产的进度。


平心而论,复工复产后人员流动加快,加大信息监测力度以便疫情防控,本是必要之举。但问题是,机械僵化地写张纸、盖堆戳,真能降低疫情输入、扩散风险吗?从现实来看,反倒是在扎堆开证明中增加了感染风险。至于有了证明也没人看的尴尬,则更说明在一些地方、单位、部门看来,证明的内容无关紧要,关键是走个程序,自己就履了职、尽了责。这一方面反映出作风之弊,一方面暴露出治理能力不足。一些人似乎离开“表格”“证明”这一套,就不知道如何推进工作,故把形式主义当成了防疫工作本身。


复工复产,安全第一。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复工防疫两不误?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根本就在一个“实”字。比如,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加大信息共享力度。目前,三大运营商已经为全国手机用户免费提供本人到访地短信查询服务。依托此技术,戳戳手指便可将返程人员动态信息“一网打尽”。比如,与其手握一沓证明,不如下沉到工厂、写字楼、园区等基层一线,把信息摸排、防护物资保障等工作落实落细,口罩比口号实在得多。总之,多从实处着眼,多从实事入手,多凭实绩说话,遇到任何问题都秉着务实原则,我们才能提升工作效率,让防控真防,让复工能复。


“防疫证明”不是金钟罩,安全复工还得靠真抓。为复工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主义牵绊,让他们把精力用到生产经营上,这样才能夺回失去的时间。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