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大兵压境,大臣建议加固长城,李世民:若修长城,唐朝必败

2020-05-12     博史通今

原标题:突厥大兵压境,大臣建议加固长城,李世民:若修长城,唐朝必败

读通鉴,知历史,笔者今天和大家分享《资治通鉴》中 李世民不修长城的故事。以下史料,除特殊备注外,皆出自《资治通鉴》。

《史记·楚世家》记载: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这是中国史书上第一次出现 “长城”的名字。齐宣王是战国著名的君主,也就是“滥竽充数”成语中那个喜欢一群人一起吹竽的国君,当时齐国最大的敌人是楚国,齐宣王修筑的长城,从济州到东海,长达千余里,用来防御楚国的。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战争中,城墙攻防是重头戏。 而长城,则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墙”。长城的起源,发生在西周时期,而真正让长城扬名万世的人,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在七国原有的长城基础上进行修复、改造和连接,形成了 “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多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秦始皇虎视眈眈,秦朝的骑兵并不输于匈奴,又有蒙恬等虎将,匈奴被秦朝大军打得一退再退。

虽然秦朝大军所向披靡,但北方草原并不适合长期驻军,因此秦始皇修筑长城以守为攻。《过秦论》云:

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长城在汉朝防御匈奴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长城遭到了大规模破坏。唐朝初年,突厥屡次犯边,李世民却并不指望长城来防御突厥。贞观二年,突厥大军压境,有大臣建议加固长城,却被李世民拒绝。李世民甚至认为: 不修长城,唐朝才会打败突厥!为什么呢?

先从突厥说起,突厥是北方著名的游牧民族,公元6世纪的时候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境内的阿尔泰山附近游牧,公元552年,突厥各部被统一,形成“突厥汗国”。30年后,由于隋朝的分化,形成东突厥和西突厥,最后唐朝的攻打下先后灭亡。纵观突厥的发展史,它对中国的南北朝和隋唐都有较大的威胁。

公元615年,突厥始毕可汗曾率10万骑兵将隋炀帝杨广围困于雁门关,让隋炀帝十分狼狈。 甚至有人将这场战争和西汉初年刘邦所经历的“白登之围”相提并论。可见,突厥实力之强大。

唐朝和突厥的渊源较深,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因为李渊的老巢位于太原,大后方就是东突厥。倘若突厥和刘武周联合攻打李渊,李渊的大军将无路可退。因此,在起兵之前,李渊派遣刘文静处死突厥,和突厥约定结盟。最终,始毕可汗和李渊约定:

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资治通鉴》

需要说明的是,李渊当时并不是依附突厥,双方仅仅是结盟,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两年后,始毕可汗去世后,李渊十分悲痛地哀悼自己的盟友, “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

始毕可汗的去世,导致突厥和唐朝的盟约失效,此后,突厥两代可汗分别发兵攻打唐朝,特别是 颉利可汗登基后,此人生性残暴,杀人如麻,喜欢以战争的力量来征服敌人。当时正值隋朝末年,唐朝根基未稳,李渊为暂避突厥之祸,甚至提出迁都。好在李世民用反间计将突厥打败,迁都才作罢。

若论和突厥作战,李世民素有心得,但李世民也有低头的时候。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唐朝宗室喋血,李世民成为赢家,登基成为唐太宗。颉利可汗趁着唐朝内乱,一方面派兵佯攻乌城,徐世绩、程咬金、柴绍等人率领的唐军主力部队慌忙迎敌,结果被对方拴住。 另一方面,颉利可汗亲率20万大军直逼长安,此时长安城空虚,李世民慌忙派尉迟恭组织兵力抵挡,虽然取得小胜,但无法阻挡突厥的大军。

颉利可汗到达渭水河畔,胜利的旗帜不停地挥舞,李世民自知长安空虚,于是只能设置疑兵,唱一出空城计。唐朝在长安城内的守军倾巢出动,列队严整,盔甲光亮,在渭水河畔,李世民亲率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隔着河水指责颉利可汗背弃约定:

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遂请和,诏许焉。

颉利可汗被唐朝的疑兵所惧,最终选择签订和平条约,双方杀白马为誓,突厥退兵,史称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看似和平解决了突厥之围,但在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心中,被别人打到家门口,无疑是一种耻辱。李世民每天带人都在显德殿练习弓马骑射,立志要铲除突厥。

两年后,也就是贞观二年,突厥大军有异动,纷纷向长城集结。有大臣急忙向李世民献策:自古以来,长城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坚强屏障,如今突厥大兵临境, 请陛下速速加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看似非常合理建议,参考汉朝防御匈奴的策略,假如唐朝能以长城为屏障,对突厥形成防御之势,固然不错。虽然长城并非牢固不破,但至少唐军以逸待劳,能够延缓突厥的攻势。

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没有同意加固长城,反而断言: 若修长城,唐朝必败。

李世民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在李世民看来,若想建立强大的大唐王朝,需要强大的民众支持。李世民登基后,重视农桑,减免税赋,趁着“渭水之盟”的契机,百姓们好不容易休养生息。 若想修复和加固长城,必然要征调几十万的民夫,此举轻则会让百姓的赋役大幅度增加,重则会造成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如果这样,到时候唐朝自顾不暇,必然会被突厥打败。再说, 李世民要的是征服突厥,而不是防御。

《孟子》曰: 固国不以山河之险。李世民所畅想的大唐帝国,应该是以百姓支持为基础的,而非靠万里长城。李世民说:

“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

即:突厥的颉利可汗天生残暴,骨肉相残,不及善行,突厥内部天灾人祸不断,其灭亡已经不远了。 朕正要上战场消灭他们,何必辛苦百姓们去修长城呢?

所以说,修长城除了劳民伤财,对李世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有唐一朝,也没有大规模修复长城。

一年后,李靖率10万铁骑攻打东突厥,在定襄出奇制胜, 次年,夜袭阴山,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接下来,李世民对西突厥几次用兵,在唐军的攻打下,西突厥每况愈下 ,唐高宗时期,苏定方率军征讨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万里长城犹在,而唐朝对突厥,却从没有依仗长城。

当然,不能因此来否定长城,在五千年中华史上,长城对中华文明有着不可抹灭的历史贡献。只是,并非历朝历代都依仗长城。

读史可以明智,读历史,让人更加了解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以上内容参考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们对纷杂古代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纵向了解,因此,我们若想按时间轴来了解历史,应该精读、细读、多读《资治通鉴》,因为在所有的史书中,《资治通鉴》是一本能让人多方面素质全面提升的书,它记载的更是 政治、是权谋、是人性、是兴衰和沧桑。看完等于多活1300年。

曾国藩曾说:“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资治通鉴》。”

梁启超曾说:“司马光之《资治通鉴》,乃天地一大文也。”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27位国学教授,历时3年,合译而成。

因为编纂者都是国学大家,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做为历史爱好者,珍藏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之前的1.4万套已经被哄抢一空,现在又新进一批,数量不多,就快没库存了,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z3NC3IBiuFnsJQV5i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