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八. 岑参 刘方平 裴迪第 元结 张继

2020-03-28   颜渊山庄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目录:

第50章 岑参(1)

第51章 岑参(2)

第52章 刘方平

第53章 裴迪

第54章 元结

第55章 张继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八. 岑参 刘方平 裴迪第 元结 张继

第50章 岑参(1)

诗人名片

岑参(715—770)

籍贯: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作品风格:雄奇瑰丽,热情奔放

个人简介: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自幼遍读经史。二十岁到长安,献书求仕。不成,漫游长安、洛阳等黄河以北地区。天宝三年(744)进士及第,任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书记,天宝十年(751)岑参返回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又作安西北庭(今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奇台县北附近)节度使封常清任判官。至德二年(757)才回朝。在这期间,诗人写下了大量著名的边塞诗。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世称岑嘉州。任满罢官,卒于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11,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12,风掣红旗冻不翻13。

轮台东门送君去14,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

歌:诗体名,《文体明辨》:“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武判官:其人不详,判官,官职名,唐时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招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

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秋季干枯后变白。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

梨花:这里比喻树枝上的雪花。

珠帘:用珠子串成的挂帘。罗幕:用丝绸做的幕帏。

狐裘(qiú):狐皮做的大衣。锦衾(qīn):丝绸做的被子。

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箭。控:拉开。

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

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百尺。

惨淡:昏暗无光的样子。

11中军:古时分兵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亲自率领。这里指主帅的营帐。归客:武判官。

12辕门:军营的大门,古时行军扎营,以车周围作屏障,在出口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作为营门,故称辕门。

13掣(chè):拉,牵。冻不翻:冻住不飘动。

14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在开头先声夺人,先写了凶猛的风势,狂风使“白草折”,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猛烈的西北风刮得断草乱飞的景象。这也暗示了读者雪势也很大。“胡天八月即飞雪”中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了从南方来的人的惊奇心理。

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后。诗人惊奇地看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景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树枝上都缀满了晶莹的雪花,这好像是一夜春风使梨花开放了。诗人把白雪比作了梨花,非常贴切生动,雪花显得更加洁白美丽了,这也流露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忽如”二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边塞天气变化之快,大雪来得迅速,也再次流露出来诗人惊喜和好奇的心情。“千树万树”,渲染了雪景的壮美。诗人将边塞寒冷的冬景写成了温暖的春景意境,让人内心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可谓神妙。

诗人写完帐外的雪景后,接着掉转笔头,开始写帐内。“散入珠帘湿罗幕”,雪花穿过“珠帘”,沾湿了幕帏。这一句承上启下,自然转入了接下来雪带给人们的影响。人们穿“狐裘”也不暖和,柔软的“锦衾”也显得薄了。“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互文,写有勇力的将军竟然连角弓都拉不开了,铠甲冰冷难穿。这些在南方人看来反常的现象,诗人写得细致入微,津津有味。这种冷反倒充满了情趣。

接着诗人将视角重新转移到帐外,“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广袤的沙海上遍布冰雪,辽阔的天空中乌云密布。“百丈”、“万里”这些都是虚数,诗人用夸张的写法描绘了一幅瑰丽雄伟、苍凉浩瀚的大漠雪景,气势豪迈。“愁”字也暗示了诗人对朋友在这样恶劣环境下离别的担心。

接着诗人由写景转写人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写饯别的情景。在这严寒的天气了把酒纵饮,送别友人,“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的罗列,表明了声乐的热闹。诗人渲染了一个热闹的送别场景,但是在热闹背后是诗人的离别愁绪。

客人走时已经是黄昏了。这是又下起了大雪,狂风又刮起来了,但是诗人看到,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可能是被冰雪冻住了。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却生动地表现出来天气的寒冷。这个细节写得非常精彩。

在轮台东门,诗人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分别了。这时大雪充塞了“天山路”,渐渐地客人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大雪中。诗人久久立在风雪中,目送着武判官的形象凸显了出来,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流露了诗人对武判官的担忧和不舍的绵绵深情。

这首七古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苍凉的边塞雪景写得奇妙和富有情趣,充满了浪漫色彩。诗人雪中送人的描写,真挚感人,结尾让人回味不已。描写场景的频繁转换,也使诗文更加灵动。整首诗格调明快,诗情丰富,语言简洁优美。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颠倒传情,神爽自一,不容元白问花源津渡。“胡琴琵琶与羌笛”,但用《柏梁》一句,神采惊飞。(《唐诗评选》卷一)

春梦

岑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注】

洞房:深邃的内室。

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指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后人点评

《载酒园诗话》:“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昱《寄湖南张郎中》曰:‘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顾况‘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同意,而戎语之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

入京:返回京都。

故园:指长安和他在长安的家园。

龙钟:流泪的样子,这里指泪水沾湿的意思。

第51章 岑参(2)

逢入京使

天宝八年(749),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岑参为节度使府掌书记。岑参第一次踏上恶劣西域的征途。此诗就是诗人在去西域的路上遇到老乡的情景。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诗人离开长安已经有好多天了,回头望长安的家园,只觉得长路漫漫,无边无际。“东望”点明了诗人所在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话勾勒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情态。诗人思忆家乡的亲人不禁泪流满面,沾湿了襟袖。这里“泪不干”,是一种夸张手法,自己突然在外地遇到了家乡人,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以至于泪流不止。这句话也为下文诗人捎家书做了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和老乡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也来不及写信,诗人就请老乡给家里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吧。“无纸笔”表明两人都是行色匆匆。偶然在路上相遇。如果此时诗人有纸和笔该有多好,这样诗人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在一抒自己的思乡心情,但是,诗人却没有,那就捎个口信吧,此时,诗人心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和眷恋,也有对未来前途的期盼,心中百感交集。但最后这一句简洁有力的话也表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这首七言绝句,不饰雕琢,语言简洁自然,感情真挚,深入人心。将深沉的情感凝练在泪沾衣襟和托乡人捎口信这两个动作中,语约而义丰,让人回味无穷。

后人点评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登高:人们在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来驱避灾祸的习俗。

傍:接近。

战场开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陷落。至德二年(757)二月,岑参随肃宗从彭原转移到凤翔。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该诗大概就是这年重阳节时,诗人在凤翔写作的。诗中寄托了诗人对长安家园的思念。

“强欲登高去”,诗人在第一句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重阳节里人们都喜欢登高,但是诗人却写“强欲登高”,有勉强之意,透着些凄凉。这是为什么呢?

“无人送酒来”,原来是诗人想到在佳节之际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在这里诗人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南史·隐逸传》中载:一次,陶渊明过重阳节,没有酒喝,所以,愁闷地坐在宅院旁的菊花丛中很久。后来恰好王弘送来了酒,才使陶渊明得意在佳节畅饮。这里诗人反用其意,写虽然自己勉强按照习俗登高饮酒,但是在战乱时期,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共度佳节。这一句紧承第一句,承接自然,语言朴实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诗人写“无人送酒”,回扣了题目中的“行军”二字。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字,表明了诗人和长安的家园相距遥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使这种繁杂的思念变得具体可感,同时,重阳佳节本就有赏菊的习俗,所以,诗人在这里精选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人怀念的菊,此时什么样呢?

“应傍战场开”,最后诗人想到它应该开放在战火之中啊。这又回扣了题目的“行军”二字。“战争”二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句话写得形象自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的战乱中的长安图,在到处都是战火纷飞、断壁残垣的长安城中,朵朵菊花依旧在角落里孤寂地开放着。此时,诗人不仅仅牵挂家乡的亲人,还传达出了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乱之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这看似简洁朴素的结尾,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余味无穷,耐人咀嚼,使整首诗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后人点评

徐献忠论曰:“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唐诗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

走马川:地名,在北庭川,即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宝年间任北庭都护、瀚海军使、伊西节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这里称他为大夫。西征:即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率军镇压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叛军残余。

雪海:今准葛尔雪原。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东。封常清在此驻军。

金山:指今阿尔泰山,在今内蒙新疆交界处。匈奴常从此侵汉。

戈相拨:兵器之间偶尔互相碰撞。

五花:指五花马。连钱:马身上斑驳如钱的毛色。旋:随即。

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书。

短兵:指刀剑之类的短兵器。

车师: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地,是汉时车师国旧地。

出师西征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出兵征播仙(唐代古地名)时,任按西节度使判官的杜甫写下这首诗为他们壮行。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从第一句到“随风满地石乱走”),主要写了边塞戈壁的恶劣气候。这次出征军队将要经过“走马川”、“雪海边”,还要穿越荒无人烟的莽莽黄沙大漠,黄沙漫天,天地间一片昏黄混沌,这暗示了沙漠中狂风之大。这些都是戈壁典型环境,白天的环境是这样恶劣了,那么晚上戈壁又是什么样的呢?接着诗人写到夜晚的环境,夜里的狂风怒吼,“吼”体现了风声之大。“大如斗”的碎石,竟然被风吹得到处滚,这个实例,形象地把风大的程度表现了出来。“乱”字也形象地描绘了狂风肆虐形态。而乱石翻滚很可能会伤及到人,所以,环境不仅恶劣,也存在着危险。诗人在这部分分别从风色、风声、风力来着重描写了边塞狂风之大。

接下来第二部分(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匈奴趁着草肥马壮的时机,入侵唐朝边境,唐军严阵以待。“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的“烟”是唐朝报警点起的狼烟,“尘”是匈奴铁骑奔腾而来卷起的尘土,“烟”和“尘”同时飞扬,这表明匈奴来势汹汹,唐军早有防备。这一句为战争拉开了序幕,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接着诗人写到了唐朝大将,“汉家大将”大将出现了,他夜里不脱“金甲”,可见将军心怀战争,身负重任,时刻准备战斗。“半夜军行戈相拨”写了半夜里行军,诗人抓住了“戈相拨”这个细节,让我们联想到大军在漆黑的夜里秩序井然地急速前进,这轻轻的兵器的撞击声,衬托了整个军队的严整和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风如刀,刀刀割在战士们的脸上,这是大漠行军中真实的感受,写得非常贴切生动。这句也呼应了前面描写风的部分。

接着诗人从第三部分(“马毛带雪汗气蒸”到“幕中草檄砚水凝”)转笔又写到了景,这三句着重描写了边塞天气的寒冷,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马身上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成了冰。军幕中起草檄文用的砚水也都冻上了。“旋”突出了冰冻之快,突出了天气之寒冷程度。诗人善于对局部细节的刻画,来渲染整个大环境,从诗人形象生动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严酷的寒冷。写到这里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风雪勇敢前进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支顽强的的军队又有谁打败它呢?

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后三句,诗人预想敌军看到这样强大的唐军定然会闻风丧胆,而唐军凯旋而归的。正是因为有个前三部分的描写、蓄势,所以才有了第四部分的预想,各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承接自然。

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没有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精神,而是精选了几处典型意象,将唐军的威势化于无形中,成功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完美地表现了出来。气势雄浑豪壮。

后人点评

清人方东树: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昭昧詹言》卷十二)

第52章 刘方平

诗人名片

刘方平

籍贯:唐朝河南洛阳人。

作品风格:清新自然

个人简介:天宝年间考进士不第,后入军幕,不顺,便退隐颖水、汝水一带。有《刘方平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南斗:星宿名,在北斗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刚刚。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前两句描写深夜之景,夜已深,清朦的月光半照着千家万户的庭院,庭院一半浸在月光中,另一半笼罩在夜色中;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在天空。“半”字用得很妙,月光朗照就显得过于明亮,而半照中,一明一暗衬托了夜的宁静。“斜”字暗示了它随着时间在不断推移。大地一片沉寂,只有天空中的星月默默地随着时间流转,整个夜空一片幽静深邃。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两句写了夜中透出的春意。夜更深,温度也降了很低,就在寒冷寂静的深夜里,偏偏虫儿预先知道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即将到来,突然发出了清亮、欢快鸣叫。这偶尔微弱的虫鸣声让诗人敏感地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这是万物复苏的先兆,这让诗人不禁产生了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绿”前一句的“春”照应,烘托了春的气氛。诗人构思非常新颖独特,同样是夜景,却反映了不一样的情调,虫鸣代表着春天,春天总能让我们联想到姹紫嫣红、热闹非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诗人独辟蹊径,写出了独特的春意,写得细腻而充满情趣。

苏轼有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体验和刘方平这首诗中的春意体验是一样的。读者可以参读品味。这首七绝诗写得清新灵动,细腻生动,非常优美。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写意深微,味之觉含毫邈然。(《唐诗笺注》卷九)

第53章 裴迪

诗人名片

裴迪(716-?)

籍贯:关中(今属陕西)人。

作品风格:清逸自然

个人简介:他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曾任蜀州刺史、尚书省郎。晚年居住辋川、终南山。《辋川杂咏》组诗是裴迪的代表作。

华子港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

晞:干燥。

云光:落日余晖。

这首诗是裴迪和王维的唱和之作,王维隐居于蓝田(今属陕西)辋川别墅,别墅中就有华子岗、竹里馆、鹿柴等多处景色,王维和裴迪各赋五言绝句二十首,这就是其中一首,描写了华子岗上优美的秋景。

“日落松风起”,开头这一句写景,描写了落日和松风,“落”和“起”二字,生动鲜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风骤起的暮色之景。使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夕阳倚山而下的景象,亲耳听到了晚风吹拂林叶的声音,让人感到神清气爽,瑰丽优美。

“还家草露晞”,“还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应,点明了诗人是在回家的路上。这也表明诗人已经游览了很长时间。诗人此时吹拂着清风,沐浴在夕阳下,向前走着,脚下的青草因为太阳的照射,草间的露水已经蒸腾殆尽了,诗人踏在这些干松的青草上,感到特别轻细柔软,分外惬意。这句话描绘了诗人意犹未尽、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接下来诗人以“还家”的行踪为线索,进一步描写华子岗上优美的环境。

“云光侵履迹”,写余晖下诗人行走的情形。“侵”字有逐渐浸染的意思。这个字不仅把诗人在夕阳下一步步行走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也写出了太阳渐渐下落,余光逐渐消散的过程。读完这句话不禁使读者联想到余晖逐渐消散,随风摇动的松林在阳光中明暗不断变化的瑰丽景象。

“山翠拂人衣”,“山翠”本为“山翠”,但诗人强调了“翠”字,是“翠”拂动人衣服。这就将具体形象化成了无形的感受。诗人眼里满是山林的青翠色,这可爱的颜色仿佛有了生命,不断地轻拂着诗人的衣襟,也撩拨着诗人的心,使诗人感到分外的轻松自在。上句中“云光”紧随着诗人,这句“山翠”追逐着诗人,它们仿佛对诗人眷恋不舍。而这样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华子岗美丽景色的喜爱和深深留恋之情。

这首五绝,精选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这些零散的景物,并把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勾勒了一幅声色俱佳、动静的相宜风景画,语言简洁,韵味丰富,情趣盎然。

后人点评

王士禛称王维、裴迪“辋川唱和,工力悉敌”(《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凡例》)

第54章 元结

诗人名片

元结(719—772)

字号:字次山,自号漫郎、元子、聱叟等。

籍贯: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

作品风格:质朴简古、平直切正

个人简介: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安史之乱中,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讨伐史思明。唐代宗时任著作郎,后有两次出使道州刺史,有政绩。后又历任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大历七年(772)卒于旅舍。有后人辑《元次山文集》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

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

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11,归老江湖边。

【注】

癸卯岁:代宗广德元年(763)。贼:指被称为“西原蛮”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井税:指田赋。

晏:晚。

世变:世道变故,这里指安史之乱。

戎旃(zhān):军帐。

典:治理。郡:指道州,道州又称江华郡。

山夷:居住在山上的少数民族。这里指西原蛮。

使臣:指催征的官吏。

委符节:指弃官。符节,是古代朝廷发布命令或调派官员的凭证,派使臣出行时须持符节。委,放弃。

刺船:撑船。

11将:携带。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武装起义,曾占领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次年五月,元结奉命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陷了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西原蛮”对道州百姓的“伤怜”。而朝廷的官员不体恤百姓,残酷征敛。诗人因此而作此诗,谴责官吏残暴的行为。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六句,主要写了曾经在“太平”盛世的时候,诗人隐居山中过的轻松自在生活。“泉源”就在园中,每日都饱饮清泉水,诗人的庭院和山沟洞穴相对,可见诗人隐居环境的幽静闲逸。那时候“井税有常期”,百姓没有额外负担,大家“日晏犹得眠”,都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犹”流露了诗人对“太平”时期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这部分对往昔的追忆,为后面揭露今日统治者横征暴敛,摧残百姓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忽然遭世变”到“此州独见全”),写今世社会变乱,贼寇反叛。前四句简单叙述了诗人出山后,征伐叛军,最后来到道州任刺史的历程。诗人来到道州,正好遇到“西原蛮”叛乱。诗人接着写道州城小,百姓贫困,“贼”可怜他们,所以“此州独见全”。这里诗人对盗贼表示了肯定,写盗贼尚有怜悯之心,为下文的官吏残暴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使臣将王命”到“以作时世贤”),写今世官吏的残暴。“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诗人一开始就用了反问句,把“官”和“贼”对比,写奉诏催征赋税的官吏,难道还不如贼寇吗?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官吏,表现了诗人极度激愤的心情。接下来两句诗人摆出官吏横征暴敛的事实,“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官吏搜刮百姓,搅得城中鸡犬不宁的情景。这情景和“井税”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征敛官吏的残暴。“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意思是怎么以置百姓于绝境,来换取当朝统治者认为的贤能大臣呢?诗人用了一个反问,直接控诉了官吏们的暴虐行为,揭示了他们丑恶的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时世贤”和“贼”相照应,强烈地讽刺了征敛官吏不如贼。

第四部分(“思欲委符节”到最后),诗人在这部分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诗人身为官吏,不能违背王命也不愿做“绝人命”的事情,矛盾之余,他选择了弃官归隐。甘心“就鱼麦”和漂泊江湖,也不想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中,表达了诗人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征敛官吏的强烈不满。

这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陈时、直抒胸臆,毫不遮掩。词意深沉,感情愤激。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发自肺腑,真挚感人。

后人点评

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这样的评论是恰如其分的。

第55章 张继

诗人名片

张继

字号:字懿孙

籍贯:襄州(今湖北省襄阳)人。

作品风格: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

个人简介: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53)进士及第,大历年中张继被任为检校祠部员外郎。最后任盐铁判官,管理洪州财赋。一年后病卒任所。有《张继诗》一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因唐名僧寒山曾在此居住而得名。

诗人在一个秋夜,停泊苏州枫桥,看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幽美景色,客居他乡的诗人陶醉其中,写下了这首清丽隽永的小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沉落,天空呈现一片朦胧的暗灰色。在树上栖息的乌鸦偶尔发出几声啼鸣,衬得夜空更加沉寂。夜深月落,天气变得寒冷起来,霜气逐渐弥漫整个夜空。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个意象,勾勒出了一幅清冷幽寂夜色环境。霜是在地上而不是在天上,“霜满天”写的是诗人在寒夜里,感到切肤之寒从四周包围了自己,好像整个冰霜铺天盖地。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三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了这一夜景。而这幽寂清冷的夜景也衬托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心情。

“江枫渔火对愁眠”,在昏暗的夜色中,江边的枫树只是模糊的一片,江面上,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在昏暗朦胧的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唐代诗人常常把“江枫”和愁字联系在一起。“渔火”象征了漂泊在外的未归人。“江枫”和“渔火”,一明一暗、一个江岸一个江上,两处景物主客错落组合在一起,两者独立而又融合在一起,意境幽美。最后诗人写到“对愁眠”二字,“对”字有伴的意味,可见,诗人独自面对霜夜、江枫等江中夜景时,心中有孤单寂寞,也含有对江南夜景的欣赏陶醉之感。诗人和江景为伴,两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和谐优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接着诗人写寒山寺夜钟声。诗文前两句中描写了多处景物,渲染了宁静气氛,而最后这两句丰富了诗文的意韵,为诗文增添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而后边这两句却只描写了一处景,可见,这处景物的重要性。寒山古寺积淀着丰厚的人文气息,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和气势,在寂静的夜里,寒山寺的钟声显得格外浑厚庄严,诗人的愁思也随着这钟声延伸、扩散。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绝诗,语言简洁优美,物象动静结合,明暗相称,从视听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使风景丰满形象,意境优美。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唐诗别裁集》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