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后世多少文人怀才不遇之后,嘴中常念叨的一句话。遥想李广有射虎之威,却一生难以封侯,不免有同病相怜之感。
卫青原是一介奴仆,最后却位及人臣,这是何等的命运弄人?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李广与卫青的一生际遇吧。
李广出生日期不详,因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世代传习射箭。这也为他后来能力下颇多战功奠定了基础。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因为汉文帝这句话,成了李广一生的执念。》
霉运的开端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七国之乱时因夺取叛军军旗,而立下大功。不过他武力虽高,情商却太低。这也是历来很多武将的通病,自负过高看不清形势。本来李广因此战扬名,封侯不在话下。
却一时得意忘形,接下梁王授予的将军印而被景帝恼怒,直接不予封赏.本来景帝与梁王就因皇位之争早已暗生嫌隙,这个没眼力见的还捧梁王的场,这不是存心打皇上的脸吗?不冷落你冷落谁,这是李广离封侯最近的一次,也是霉运的开端。
文景帝时期,因为国力衰弱,没法与强悍的匈奴对战,只能采取小规模斗争,而且都是以被动防御为主。即便如此,李广仍然不畏生死,奋勇杀敌,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不过李广治军向来宽厚,常与将士共甘共苦,每次驻队扎营时李广治军散漫,既无严格队列、也无打更自卫。同僚程不识就曾经说过:“ 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就无法阻挡了。作为臣子他或许不够合格,可作为将军,他体恤将士,善于用兵。这也是后世这么多人同情他的原因。
汉武帝即位后,国家因为文景之治有了可以与匈奴战争的资本.汉武帝元光二年,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李广当时已经是暮年,就想再参加一次对战以求立下军功封侯,不过汉武帝因他年纪太大而驳了回去,主要也因为李广一生太倒霉了,怕霉气会影响这次的战争吧.
不过李广再三请求,汉武帝也不好驳回他的面子,"不过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警告,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迷失大漠,以死赎罪
有了汉武帝的警告,再加上卫青私心也想让好友公孙敖与自己对战单于,就下令支开李广,李广一怒之下率军私自出发,没想到这个与匈奴打了半辈子仗的飞将军却在沙漠中迷了路。
回军之后回想自己半生戎马,与匈奴大大小小历经七十多次战役,最后却在最熟悉的地方上栽了,错过了最后一次立功的机会,不由悲愤自杀。一代名将,没有战死沙场,最后却落得这个地步,不由得让人叹息。或许真是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吧!
幸运的卫青
对比李广的一生,卫青算是先苦后甜了。作为私生子,身份不被人承认。因为从小受尽虐待就和姐姐卫子夫,投奔母亲共同在平阳公主府里当差。
原本只是小小的骑奴,却因姐姐貌美被武帝看重而封官,倒霉的是姐姐怀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其母馆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当差的卫青,意图杀害。汉武帝得知此事,大为愤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青因此因祸得福,反而开启了开挂般的人生。
龙城大捷
元光六年,匈奴兴兵南下,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卫青首征,就敢于深入险境,奇袭匈奴圣地,首战就取得胜利。后世有诗赞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收复河朔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奇袭高阙
元朔五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
二出定襄
元朔六年,二出定襄,斩获万余人。
漠北大战
元狩四年两路出兵,远涉漠北,和单于兵相遇,卫青以武钢车结阵,以弱胜强击败单于主力
纵观两人一生,就不难看出,李广是起于文帝,成于景帝,末于武帝。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国家经不起动荡,只能被动防御。白白错过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强兵壮,自己却已经是暮年,只能注定一生遗憾。拼命想要获得封侯,却在机会到了的时候又错失良机。一生经历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若说仅仅是简单的生不逢时,也不尽然,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性格造成。李广前半生顺风顺水,出身名门以为建功立业只需练好一身本领,对于人情事故却一点不通 。有小才却无大智。不明白皇权至上的道理,狂傲自大,看不清时势。这是一错;临阵不听指挥导致无功而返这是二错。由此可见他没有封候也实在怪不了别人。
而卫青却相反,幼年的心酸,让他过早的尝受到人情冷暖,再加上在平阳府当差时也经常需要看人脸色,所以养成沉默内敛的性子。更难得的是历经波折心不改,每一步都是按照皇上的旨意行走。《不过这也是后世轻卫的原因,媚于圣上。文人要是酸起来,喝凉水都是错的》
或许汉武帝当时也想不到,本来只是想给小舅子镀成金,没想到卫青这么优秀,直接打出了大汉的雄风。
后期即使位及人臣也不养门客,不揽大权。为人处世如此完美也怪不得最后会成为人生赢家,封长平侯,娶平阳公主。简直是走上人生巅峰呀。
世人总是会一厢情愿的相信自己以为的,而不愿相信事实。觉得李广难封,实在是怀才不遇,感其自身,有种同仇敌忾之意。
而对于卫青只会酸溜溜地觉得他有一个好姐姐,能帮他平步青云。殊不知机会是自己争取的,自己没用,别人再扶也扶不起来。
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记:李将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