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霸凌有多严重?连地震灾区的孩子都不放过

2019-11-14   读懂本星球

前些天,电影《少年的你》据说又火爆了一把,电影引爆了舆论对校园霸凌的关注。

不过八卦的媒体同时爆料说该电影剧情有抄袭日本某知名作家的小说情节。有评论说,《少年的你》怎么看怎么像“日本少年的你”。

本星君对电影是否抄袭没有深入调查,但是对日本的校园霸凌却有一点点了解。如果说《少年的你》内中情节发生在日本,这一点都不稀罕,而且,日本的校园霸凌,可能远比电影上的严重。


(一)逃离9级大地震却逃脱不了校园霸凌的男孩

欧洲的媒体曾报道了一个日本校园霸凌的案例。受害者是日本311九级大地震灾区来的男孩。

311大地震时候他才9岁,幸运的是,地震虽然毁坏了他的家园,但是一家人生命尚且安好。

地震后,他随父母从福岛县到横滨。在新学校里面,他非但没有受到咱们这里受灾儿童享有的格外关怀和照料,反而遭遇了长达数年的校园霸凌。

他在横滨就读学校的同学,嘲讽他来自福岛地震灾区,身上有核辐射变异的细菌。他们对他常常拳打脚踢,将他推下楼梯。

不仅如此,横滨的学生还对这个福岛来的男生勒索钱财。小男孩在恐吓威胁下,从家里盗取了不少现金交给同学当保护费,才使自己暂时不受皮肉之苦。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个受害的男孩心理上不那么脆弱。他在接受西方媒体深入采访时候说,自己虽然很痛苦,但是绝不选择自伤自杀等方式。

男孩提到的是日本校园霸凌现象引发的更大悲剧:有的受害者因为不堪受辱选择自杀。在日本,自杀是10至19岁日本人的最大死因。更恐怖的是,每年开学的第一天自杀的青少年人数远远多于其他日期,表明校园是这些自杀青少年的噩梦所在地。

日本媒体注意到,开学的日子成日本少年自杀高峰日期


(二)日本校园霸凌的疯狂令人窒息

校园霸凌在日本不是个别现象。日本中小学生很多面临校园霸凌的威胁,也参与到其中。2013年,东京一个研究机构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9000多名儿童中,66.2%的儿童受到过校园霸凌。

近几年,日本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日本一年校园霸凌事件约有40余万起。据统计2018年有54万余件霸凌事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由于许多孩子不敢站出来指认霸凌他们的人,所以实际数字可能会更高。

日本校园霸凌受害者家属向媒体诉说自己孩子的惨痛遭遇

在日本,校园霸凌并非全部涉及肢体暴力。日本校园霸凌之严重,也不见得是件件都要流血,其严重程度主要体现在渗透之广、难以根除等方面。

日本教育机构调查表明,就普遍性来说,排名第一的是戏弄、侮辱、威胁和恶意的评论。这些行为常常反复出现,对受害青少年造成心理负担。这类霸凌行为占全部霸凌行为的64.5%。

其次才是拳打脚踢。不过这种霸凌方式往往以似乎在开玩笑或者同学之间玩耍的面目出现。看似打闹嬉戏,如果包含着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制、欺辱的话,则是典型的校园霸凌。

看似嬉戏打闹,实则拳打脚踢的校园霸凌

第三常见的霸凌方式,就是将受害者孤立起来,排除在集体以外,或者嚼舌根、说三道四,让受害者感到孤苦伶仃,难以融入集体。这种霸凌方式中,施暴者往往不具有体力上的优势,但是他(她)们通过社交关系欺负别人。

所以,校园霸凌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校园霸凌其实并不见得像电影上展示的那样激烈,甚至到治安违法、暴力犯罪的程度,多数情况下看起来只是一种捣乱胡闹的样子,但是由于频频伤及受害者,加之中小学生尚处稚嫩的心智状况,因而对受害者产生成人难以理解的痛苦。


(三)校园霸凌的原因何在?

十九世纪以来,日本就以重视教育著称,为何这样的国家会成为校园霸凌的重灾区?

首先就是教育迅猛发展、疯狂扩张的副作用。战后日本学校数量猛增,高中入学率从1950年的42.5%到1970年的82.1%,作为一个人口并不少的国家(日本人口1966年突破1亿大关),这样快速增长的入学率意味着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急剧扩张。

疯狂扩张规模,牺牲了教育应有的情感因素和精细管理。学校和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管理学生除了学业(或者说分数)以外的东西。对自己学生中是否存在较轻微的霸凌现象,很多老师一点都不关心,也不了解。

日本高等学校增长趋势图,一定程度反映日本教育扩张之迅速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就本星君了解的情况,日本校园霸凌可以归咎于教育业的疏忽,但并不意味着“学业教育”这个学校的根本任务与“反校园霸凌”这个主题相冲突。咱们汲取日本校园霸凌的教训,需要更多亲情化、精细化的教育方式,而非降低学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时的日本教育管理方式粗犷到什么地步?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中小学,学生流行带刀上学。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却忙不过来管这事儿。

当时,警察厅少年课对东京1.6万名小中高学生进行调查显示,40%左右的学生持有刀具,有的持有特殊管制刀具。即便是面对调查,也有1%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带刀就是为了打架用的。

由于刀具在校园失管失控,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犯罪案例。福岛县会清若松市一中一名14岁的学生被同学在教室里面刺死,就是其中骇人听闻的一件。

其次是过于强调集体统一的文化,对少数群体施加“多数人的暴力”。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校园的一个强烈特征就是整齐划一,学生必须适应学校统一的集体生活。学校的组织方式增加了孩子们的压力。

例如打扫卫生,吃午餐和学习都是分组进行,必须在集体中活动,学生必须遵守有关制服、发型、行为表现的明确规定,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有任何与众不同都是危险的。

强调整齐划一的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中另外一种糟粕,上级权威和铁拳制裁,也成了日本校园霸凌行为的催化剂。

即便是二战后被美国人改造的日本,在其文化观念中,等级观念的残余仍然没有消失,上级对下级的制裁和欺辱不仅在企业中存在,在学校中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制裁也转化成集体欺辱的形式。

地位高者可以因为不满地位低者的工作表现,或者在集体中的贡献程度,而对其进行带有暴力色彩的制裁,这就是日本文化中至今仍存的铁拳制裁

福冈县一所高中的棒球俱乐部里面,发生一起严重的铁拳制裁式的校园霸凌。一年级的队员由于在练习中表现不好,而被二年级的学长用球棒殴打。其中一名叫小田岛则君的一年级学生被殴打致肠破裂,险些丧命。

铁拳制裁的文化元素渗透到日本多种文化产品中

类似的校园“铁拳制裁”中,被霸凌者往往羞于揭露事实,甚至在严重案件中,警方介入调查,被殴打者也一直坚持是在比赛练习中误伤的,而绝口不提铁拳制裁的现象。

这背后,是畸形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作祟。

对了,日本中学教育和咱们这里有一个明显不同是,几乎每个中学生在学校都要加入到某一个俱乐部中,男生以体育运动俱乐部居多,上文提到的福冈那所高中的棒球俱乐部在日本高中里面,十分典型。

而这种学生俱乐部,管理不善就会成为畸形的“集体主义”观念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因为俱乐部里面往往过分强调荣誉属于集体,而个人只有责任。


(四)应对校园霸凌,日本要做的其实更多

幸亏,校园霸凌引起了日本全国上下的重视。

前面提到日本对全国校园霸凌一年发生多少起有统计数据。有读者可能惊讶,这数据怎么来的?日本人做事儿够细致啊。

其实不是日本官方做事细致,而是迫不得已为之。

21世纪初的几年,日本全国舆论的强烈呼声下才有了较为细致的校园霸凌、职场霸凌案件统计方法和系统。

2000年开始,日本警方被曝光,在霸凌导致的自杀人数统计上存在严重数据造假。全国舆论哗然,对警方糊弄人而且还这么不专业的做法口诛笔伐。日本官方不得不花大力气,会同社会工作者等非官方人员一起,建立精确的统计系统。

这也让校园霸凌致人死亡这个话题,在21世纪一开始,成为日本国民话题。也是由于这次丑闻后官方的补救措施,才有了全国霸凌事件的统计数据。

至于反校园霸凌的立法,则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2011年发生在大津市的霸凌自杀事件,成为了反校园霸凌立法的导火索。当时一名初二男生,长期受到三名同年级男生的暴力和语言霸凌,最后不堪受辱自杀而亡。这一事件中,学校不完善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隐瞒真相的体制被公众大肆批判。

2013年日本实施了《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有针对性的规定了学校的相关义务。

然而法律往往有很多死角,近年来兴起的校园网络霸凌,也就是学生通过互联网侮辱、威胁、嘲笑和造谣同学的现象,成为新的霸凌方式,然而法律却缺乏条款约束。

人们常说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校园霸凌的现象、方式、原因和对策,也可以投射到职场霸凌、社会霸凌。想想日本这些校园霸凌现象,换到职场上,多么让人熟悉。

制止校园霸凌现象,也是在防止这个社会沦为霸凌社会,回到弱肉强食的野蛮时代。

参考资料:《二战后日本校园暴力及其演变》史景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