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官方文件惊现世间 透露宋代官员如何书写公文

2020-06-02   名家书画鉴赏

原标题:八百年前官方文件惊现世间 透露宋代官员如何书写公文

2005年,浙江省武义县一座宋代古墓被盗掘,直到2012年公安机关将此案破获,被盗的文物悉数追回。近日,武义县博物馆将其中最为珍贵的纸本文物对外公开展出。这些在地下埋藏了近八百年的官方文书重现在世人面前,它们是绝无仅有的国家级文物,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为现代人揭示宋代不为人知的历史迷雾。

这座宋代古墓的主人是徐谓礼,他是南宋权臣徐邦宪之子,奸臣贾似道的姻亲。徐谓礼墓中出土的宋代公文被称作“徐谓礼文书”,是官员的“告身”也就是徐谓礼的官方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徐谓礼从地方到中央,宦海沉浮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为史学界提供了最为真实、宝贵的文献材料。

为何这些文书如此珍贵呢?我们知道二十世纪初是西域考古大发现的时代,那时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为学术界所重视,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敦煌遗书大多为手写的文书,为研究从南北朝到宋代初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一手资料。尤其在书法方面,它就是一部书法断代史,让我们了解到书法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

徐谓礼文书

宋代书法流传到现在的为数不少,但是那些基本都是私人文书,记录的都是私人之间的交往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且也都是信手写来,显得随意和潇洒。徐谓礼文书在地下埋藏了近八百年,经历了地震、洪水,但却神奇的躲过了重重劫难没有受到侵害,完整、清晰的保留了宋代官方文件的原貌,这可以说是轰动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徐谓礼文书

徐谓礼文书全部为手写,而且一笔一划都工工整整,体现了官方文书的典雅和稳重,这就显得更为珍贵,让我们看到宋代官员是如何书写公文的。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中国古代的官方文书在唐代逐渐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它们的书写内容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乱写。官方组织、培训书法人员,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书写,这样就能够保证公文的严肃性。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正是有了统一、严格的要求,才会让楷书在唐朝逐步完善,成为官方统一的书写字体。唐朝的公文总体是颜体、柳体和欧体的风格,甚或兼而有之。唐代流传下来的手写公文典范当属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这是由颜真卿亲笔书写的公文,它具有颜体特有雄浑、刚强的风格。唐代楷书的特点在于转折的处理,有明显的提按、使传的痕迹。这种处理手法让汉字更有修饰性,也更耐人寻味。

徐谓礼文书

在徐谓礼文书我们也能看到唐楷的这一特点,但是提按的力度已经明显弱化,笔画的“关节”并不像唐朝那样棱角分明。这种变化说明宋人一改唐人的外露,转向内敛和含蓄,整个字感觉写的有些“气弱”。

姜夔《跋王大令保姆帖》局部

宋代其他名家书法也能看出这个“气弱”的特点。姜夔是南宋文人,书法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在他的《跋王大令保母帖》中,转折处的变化已经微乎其微,行笔的路线也变得简单。颜真卿的折笔,史称“折钗股”写的强而有力。姜夔在《续书谱》中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显然他的理解是要处理得圆润。

沈度小楷《敬斋箴册》

明代以后,官方书法被称作“馆阁体”,风格端正且拘谨,力求横平竖直,唐楷中转折的变化和粗细的变化都已经荡然无存。从唐代到明清,书法的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徐谓礼文书为我们提供了缺失的中间环节,更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变化的脉络。在学习书法中,从历代作品中看出演变的过程,就能够理解书法的本身逻辑,进而提高创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