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不是什么凶杀未遂的故事,而是一例疾病患者的曲折诊治历程,与微博有关,与微信有关,走错片场的朋友们可以离开了,但是,口腔科大夫们,你们一定要
留
下
来
!
全部看完以后,你们会有收获,相信我。
现在正式开始回放---
大约10个月以前,我在快下班的时候,接诊了这样一位女性患者
据她自诉,她长的这个包已有两年多,看了多家医院,每次都是看外科,外科医生每次只给她开消炎药,吃药,观察,有时消退一点点,然后又长包,经常流脓水,曾先后两次在社区诊所作手术(一次切脓,一次切包),术后又发,间断流脓经久不愈。于是,来我们医院,同样挂了外科号,外科医生看了以后,直接指到口腔科。
对口腔科医生来说,首先拍个片确诊是必须的,果然……
结合X线诊断就十分清楚了,牙源性皮瘘(皮窦),源于牙根的慢性炎症,不断破坏根尖骨质,炎性渗出物突破骨皮质,粘膜,从皮肤最薄弱处穿透向皮肤外引流,病理过程很简单,那么病源牙这个病根不除,当然瘘口不愈。
涉及到治疗方案选择,我当时就在犹豫,她没有明确的牙龋坏和牙外伤史,而病变造成的骨破坏范围已达3颗牙(32,33,34)的根尖,是做3颗牙的根管治疗还是做根尖颌骨病变刮治术呢,毕竟骨破坏范围这么大的根尖周病变,根管治疗能搞定吗?暂时我也处于纠结之中,并不是纠结治不治得好,而是哪种方法更合理,我告诉患者治疗上可以保守,也可以手术,具体方案我们先研究一下,并让她留下了电话。
于是,下班以后我就把她的病例资料发到了一些口腔医生微信群里,都是在各个医院口腔科工作多年的朋友,有牙体牙髓科的,有口腔颌面外科的,而在病例治疗方案的回馈上,占绝对优势的答案是主张行“颌骨病损刮治术+根管治疗+皮瘘切除术”,而且他们都有这样的类似病例,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极少数的医生也说可以考虑先做3颗牙根管治疗,长期观察随访,实在不行再手术。
的确,理论上是支持的,可临床上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因为没有人耐心长期随访?还是做了又失访,或是因为大刀阔斧不留隐患的手术方式更见成效,亦或是此种手术治疗已成为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默认方案?总感觉与理论有悖,却没有病例支持,或许是因为圈子太小吧,那一瞬间突然想起了微博,一个开放的平台,很多牙医大伽的交流平台,抱一线希望,就把这个病例资料发到了微博上,同时发了一通牢骚诸如“看错科室误病情”之类的云云,艾特了一些牙医,希望引起关注,果然,很快,连锁反应般地传开了,也得到了很多牙医们的回复,多半是谴责那些非口腔专业医生的误诊误治行为,有几位提出了保守治疗的建议,而其中,有一个人的治疗建议一下子打动了我,他说“现在只需要做根管治疗即可,而且只做一颗牙就可以”。
对于牙医而言,这话一看基本上就属于接地气了,当时我极其钦佩的,不仅是这个建议,更多的是他的话里面没有“可能,可以考虑,或许可以”等等这类尝试性的建议,非常有气度,只有在丰富的病例治疗经验基础上才可以有这样的底气。当时查看了他微博ID是“@显微牙医”,打听了下,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博导,侯本祥教授(现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可以说是国内牙体牙髓病学顶尖级专家。
好的,有了定心丸,我随即预约了患者,她因为又去过其他医院口腔科咨询同样建议手术,正陷入深深的手术忧虑中,听到我的建议还将信将疑,最后告诉她万一根管治疗失败再手术也不迟,对病情无任何影响,毕竟多一次机会,于是就接受了治疗。首先,治疗第一步,当然是牙髓电活力测试,测试病灶区域的32,33,34,测试时,让患者有酸麻感觉即举手示意,牙面吹干后开始电测,没有想到的是,三颗牙都有感觉,都同样举手了,当时我第一感觉是出了差错,一定是有什么偏差,想了下,难道没有隔湿?有影响?于是再次吹干牙面,吹得非常非常干,然后前庭沟隔一棉球,再次电测,结果33无感觉,好了,结果出来应该舒了一口气,本来想想,严格隔湿吹干是常规要求,注意这个细节就OK了。
但我就是纳闷了,我注意到,这次测试与前次的唯一区别,就是前庭沟隔一棉球,另外吹得贼干贼干,这棉球怎么能起多大作用呢,原理是什么,为何需要吹如此干才有效果?心生疑虑,便仔细问患者整个过程,她的回答让我知道了真实原因,第一次测第一颗牙时候其实不是酸麻的感觉,但她还是举手了,因为她很紧张,不知道那种所谓的酸麻感觉是什么,只感觉牙面上有一个东西触动,就以为是的,所以举手了,而测试第一颗牙就是33。
终于明白了,这是典型的电测假阳性,牙髓电测时候一定要先测活髓对照牙,让患者建立一个对酸麻感觉的具体印象,避免紧张造成死髓也当活髓了。好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33常规根管治疗了,严格,规范,彻底地进行,事实证明真的只用做这一颗牙就可以了,效果极其明显,图片直接反映。
半个月后瘘口开始收缩,再也没有出现过流脓渗出现象,于是信心大增,患者异常高兴,继续随访。
病人治好了,她的感激之情无法言表,我却受之有愧,因为那是微博的功劳,是“@显微牙医”的功劳。自那以后,我就关注了微博,时间久了,知道了“@显微牙医”和“@武大口腔彭彬”教授原来早已是微博上牙体牙髓界的网红双搭,会科普,会调侃,一唱一和,谈笑间引人入胜,他们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微博上向全国的牙医们不断更新现代根管治疗的新理念,新技术,也在全国开办了多个培训班讲座,诲人不倦。
因为根管治疗的操作费时费力费颈椎,收费却无法体现牙医价值(三千元的算高规格),低端的几百元的收费让牙医们主要靠情怀在支撑。在这个动辄拔牙种植的年代,复杂牙(尤其是根尖破坏区超大)的根管治疗已渐渐被边缘化乃至淡化,有技术因素,也有理念因素,更有态度因素。
作为一名有专业素养的牙医,在任何时候,任何执业环境下,一定不要忘记了,根管治疗,是牙医立业之本,地位不可替代。在本文的最后,我以微博上一个国外的下颌牙髓源性病变的全下颌牙根管治疗病例来进一步诠释,并与同行们共勉。
也许,这个病例的成功不可复制(诊断是关键),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理念,还有信心!
作者:徐勇刚
来源:魔术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