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年轻时候的蒋碧微
说起蒋碧微,大家对她的定义是“徐悲鸿的前妻”。其实,每个人首先是自己,不该依附别人而存在。蒋碧微是民国时期一个有故事的女人,琼瑶用八个字评价她:敢爱敢恨,特立独行。
蒋碧微的一生,就像一本内容丰富、情节跌宕的小说。花甲之年,她将经历过的红尘爱憎、悲欢离合撰写成书,分为上下两册。
上册就是《我与徐悲鸿》。
故事开端,蒋碧微是江苏宜兴大户人家的女儿,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曾祖父的光荣事迹在《宜兴县志》上都有记载。她的父亲蒋梅笙,在家乡创办小学、师范,徐悲鸿恰巧在那所师范学校教授绘画。
那个时候,徐悲鸿还是籍籍无名的贫寒子弟,又因为行事作风独立特行,成人众人眼里的特殊人物。
两人就这样相遇。
徐悲鸿自力更生的故事打动了蒋碧微,从而对他产生一种“钦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复杂感情。”
年轻时候的徐悲鸿
情窦初开的少女,其实并不明白什么叫作爱,只是一心想爱,又渴望外面的世界。在徐悲鸿的邀请下,19岁、已经与他人订婚的蒋碧微,瞒着父母,不告而别,与徐悲鸿私奔去往日本。
其实,私奔之前,她与徐悲鸿没有单独相处过,了解也无从谈起。那时候,她以为自己不顾一切的冲动,就是爱情。
几十年过往,蒋碧微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从前对于悲鸿,实在不能说爱,完全是年轻人的一种冲动罢了。”
不管怎样,冲动之下,蒋碧微与徐悲鸿走到了一起。
1919年,也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两人一起赴法留学。
徐悲鸿把艺术理想放在第一位,根本不管家务,日常琐事全都落到蒋碧微肩上。在巴黎,他们租住在六楼,又没有电梯,有时候,蒋碧微为了一个小小的火柴,要来回爬一百多个台阶。
因为留学费用不继,生活捉襟见肘,他俩时因此常处于饥饿状态。这个时候,总是蒋碧微去向别人开口借钱。有一次,她又去向一位湖北老乡家借钱,坐了半天,最终没好意思开口。
回到家,徐悲鸿倒已经上床睡觉,听妻子说没借到钱,他一言未发,转个身继续睡觉。想必那一刻,蒋碧微比忍饥挨饿还要难受吧?
徐悲鸿与蒋碧微在法国期间的照片
她在书里写道:“提起那些苦头,常使我有愤懑不平的感觉。”
如果夫妻相互扶持、彼此关爱,物质上的艰难苦楚不会成为最折磨人的事。可惜,徐悲鸿算不上一个懂得体贴的丈夫。书上写了这样一件小事:徐悲鸿平日走路很快,常常把蒋碧微抛在身后,朋友看在眼里,觉得这样不妥,劝勉他以后改正。但他始终没有改过来。
很多事情,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区别。如果足够在乎,自然用心去做。
年轻时候的徐悲鸿与蒋碧微
也有过甜美时光。因为蒋碧微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音乐,她后来在柏林买了小提琴,从一位德国老师,认真学习过的短时间。
那时候,她凝神奏琴,他专注绘画,于是有了《琴课》。虽然两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是蒋碧微一直将此画作挂在客厅。
《琴课》
国外十年,蒋碧微觉得自己吃尽苦头,她将那段岁月比作“一场惊骇恐怖的恶梦”,更让她失落的是,丈夫“从来不会在感情上对我有所了解和关爱”。
不知那个阶段,蒋碧微是否后悔当初的一时的冲动呢?
回国之后,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在同仁与亲友协助下,他们在南京建盖了房子。新屋宽敞,庭园美丽,他俩已经有了一对儿女承欢膝下,那个时候,徐悲鸿在艺术界已经获得很高声誉,前程似锦。
蒋碧微以为,生活会随之越来越好,夫妻共同经营,婚姻也会幸福美满。为此,她一直在尽自己所能地付出。
生活往往事违人愿。在婚姻的第十三个年头,危机出现——徐悲鸿喜欢上自己的学生——一个叫孙韵君的女孩。
孙韵君画像
起初,徐悲鸿告诉蒋碧微,他只是爱重孙韵君的绘画才华,想栽培她。感情的发展,又怎会受理智控制?
两人本来就很少交流,从那之后,徐悲鸿更是早出晚归,整天不着家。他与孙韵君出游,为她画像。发展到后来,他竟不告而别,任性地离家出走。到了上海之后,他写信给妻子:“吾人之结合,全凭于爱,今爱已无存,相处亦不可能……”
在亲友调解下,徐悲鸿最终回家。可是,他对孙韵君的关照越来越出格 。酒席上,趁人不备,他会抓取糖果藏口袋里,带给孙韵君。他逢人就夸她的才能。他还枉顾学校宿舍规章制度,常常到女生宿舍找孙韵君。即便与蒋碧微出国筹办画展,他依然偷偷保持与孙韵君的书信往来。
蒋碧微与徐悲鸿成为一对假面夫妻,貌合神离。
1936年,徐悲鸿为了自己的前途,决定只身去广西。
出发前,蒋碧微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你知道我的性格,在一起的时候,我对你的作为实在不能忍受;分开了,我可以眼不见为净。我有两个孩子,我绝不放弃家庭,同时我也不会改嫁。假如有一天你跟别人断绝了,不论你什么时候回来,我随时都欢迎你。”
事已至此,她仍然愿意给他留一条后路,也是给彼此一个机会。
徐悲鸿没有珍惜这个机会。为了与孙韵君结合,他刊登启事,单方面解除与蒋碧微的“同居关系”。
她对他,仁至义尽。
他对她,做绝做尽。
晚年的蒋碧微
蒋碧微写这本回忆录时,徐悲鸿已经去世,但她似乎仍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回想二十年前,以一个不出闺门的十八岁少女,跟他跑出去到处流浪,共患难,挨贫穷,生儿育女,谁要是不承认我是他的太太,他能不感到侮辱?”
徐悲鸿如果觉得这是侮辱,当初也不会给她带来这种伤害吧?
可笑的是,徐悲鸿在孙家拒绝他的求婚后,转而向蒋碧微求和。
他不明白,跟自己漂洋过海海、吃苦受累的女人,在一次次伤害与失望后,那颗炙热而勇敢的心,冷了。
关于婚姻,蒋碧微向徐悲鸿打了一个比方:
“我们两个人的事,仿佛一件精美的瓷器,不幸被你打破了。尽管你找到最高明的工匠把它修补好,但是,这条裂痕永远是除不掉的,我宁可将它打碎,也不愿有假的完整。”
之后种种,不可理喻的笑话也好,令人费解的事件也罢,都不过促使他俩越走越远。
徐悲鸿画作《蜜月》
1945年12月31日,蒋碧微与徐悲鸿正式离婚。
作为赔偿,徐悲鸿支付蒋碧微一百万元赡养费(相当于当时普通公务员一年的工资)、一百幅画作。
结缡近三十年、僵闹十多年的婚姻,终于画上句号。
人到中年,回顾自己与徐悲鸿的爱恨情怨,她蒋碧微想起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句话:男女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
如果说,爱情不是一时的冲动,错在蒋碧微当初的决定。
如果说,婚姻需要两人的经营,错在徐悲鸿的有恃无恐。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