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了解这些,有利于你淡定的看待它!
都说一个人抑郁了,本质上是缺爱的表现?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我看未必。
缺爱而抑郁的人,这只是一部分人罢了,而且也只是导致抑郁症爆发的其中一个原因。
就目前来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还没完全搞明白,我们能找到的一些证据是一个人抑郁了跟以下这些因素有关联。
如:“性格、环境、原生家庭、生物学(认知缺陷、基因、身体综合素质,如抵抗力、免疫力等等)、以及爱与关怀度有关系”。
在以上这些因素不能很好的协调平衡的时候,人的情绪、思维、认知就发生了倾斜,进而造成了过度思虑、紧张、压抑、内心冲突等等现象,出现一些列的心理问题。
久而久之心理上的问题,就会升级成精神上出现异常,而精神上一旦出现异常,又会牵动身体上的躯体症状。
因为精神实际上就是掌控人的言行举止的指挥系统,也是一个人呈现给外界的一种状态。
所以,单方面说一个人缺爱、缺钱或者其它因素,来概括一个患上抑郁症都是太绝对了。
还有许许多多关联原因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因素,毕竟脑科学是复杂的,我们还未能真正全面地探索到,这个只能期待科学不断的进步,从而有更多证据来揭露抑郁症的真相。
不过以上这些因素,也足以令我们去认真学习和消化的了。并且它已然具备了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的证据了,我们能想到或者说剖析到抑郁症发病的机制,无一不跟以上提到的有密切关系,就论性格吧!
表面上看,一个人患上抑郁症,多半是性格的原因,这话是没毛病的,性格决定命运,把抑郁症归结为一个人性格的因素,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却始终欠缺说服力,因为乐观的人,也会得抑郁症啊!这个又说明什么呢?
所以,为了更为客观的去概括它,就是:每个患上抑郁症的人,都是复杂的,若认真去分析,在于其与“性格、环境、原生家庭、生物学(认知缺陷、基因、身体综合素质,如抵抗力、免疫力等等)、以及爱与关怀度”有关,而在这些原因之内,其占据的比列又会有侧重点,打个比方:原生家庭动荡不安的,可能这个人患上抑郁症多半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或者说一个人性格本身就是忧郁气质的人,那么这个人患上抑郁症是与其先天性格有重大关系。
在这些因素中,每个人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本人患者去分析,找到原因,从而去突破战胜它或者忽略它,以便更好、更轻松地战胜抑郁症。
而说到生物学为什么会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来举一个例子:
比如,一个人在面对很大的压力时,大脑皮质就会对该压力作出自我的判断,那么这时就会改变我们的呼吸频率和循环次数,同时也让我们的感官变得更加敏锐。而感官敏锐指的是:你的表情会有些紧张或者难受、不悦等等。
因为你面对的是压力,而不是一件喜出望外的事情,你的大脑认知系统、思维、潜意识都在影响着你对该压力事件的心境变化。
当你整个大脑系统不能协调、很好去看待这个压力时,就会出现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以至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再比如,一个正常人在参加跑步比赛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有一定的心理作用,当耳朵听到枪声指令响起时,身体就会变得更加敏感起来,因为这时要蓄势待发,一切都准备就绪,那么自身的肌肉协调性会调到最好的一个状态,以此为了应对这场比赛,那么就可以很好的去完成这场比赛。
当然,如果一个人是不在状态下去参加比赛,那么很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插曲,比如:中途放弃、或者产生一些不可控的意外,如摔跤等等。
所以一件事情,也取决于一个人的状态、认知、身体素质,这就是所谓生物学的一部分。就好比你饿了,大脑会发出信号,促使你去找吃的一样,同样,你遇到痛苦了,会难受是一样的原理。
而基于人类求生的本能,吃是最低层的需求,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机械化反应,故绝大多数人饿了,都知道要去找吃的。
但是,在面对压力或者刺激时,这时往往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天壤之别了,进而又有不同的结果,是积极还是乐观?我们又可以绕回去,即:一个人的生物学反应在影响着他或者她的心态,而这又只是一面的原因。
所以,当你对以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那么你也将进一步揭开了抑郁症的真相,在不断学习地过程中,为什么我们仍旧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心境?为什么改变自己就那么难?
一句话送给你:融入环境、适应环境、对待万事万物不要用激进的眼光去看待,平衡好自己的内心不使它冲突,不断去接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是平衡内心的手段。
你一直没有改善,关键因素在于你没有去付出实际改变的行动!
最后再说说若一个人抑郁了,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需要这三样东西,而这样三样东西并非他病前所欠缺的,而是抑郁了,一个人的心态处于一种弱势,需要更多柔和的方式去呵护、关心他们,比如:
1、 懂他们的爱与关心,懂就是理解和尊重、适度、灵魂运用或者他需要的爱。
而需要的爱,可能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爱,并非亲情,但是作为患者的家属明白就好。或许患者谈一场恋爱就好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2、 理解和尊重,就是给予空间和良好的气氛。
3、 化作行动去感动他们,做些超出他们预期或者感动他们的事情。
总之,用爱去唤醒他们
感动他们
触及他们
而耐心、磨嘴皮、哄是最好的技巧。
以上,则是家属或者陪伴者需要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去持之以恒的一种态度和陪伴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患者走出疾患,踏上正常人的生活。
-END-
作者:阿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重度抑郁症康复者、情感心理作家、著有书籍《抑郁症康复治愈100问与答》,一本辅助疗愈抑郁症的心灵床头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