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是被传染了!整个晚上觉都睡不着,感觉没力气,喉咙痛,我要做检测,你快带我去检测。”疫情期间,曾有一位年轻女士晚上七点多来我院就诊。
在医务人员询问的过程中,这位女士一直处于惊恐状态。但实际是,她没有相关疫区人员接触史,体温最高37度,也没有咳嗽等症状,认为自己感染的唯一理由是,她不能确定接触过的人里有没有相关地区接触史。
2020年开年这个特殊的假期,让很多人感到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慌。据我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苏衡介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精神卫生科每天接诊人数在50人左右。近期企业逐步复工,精神卫生科每天的门诊量已经突破100人。在此期间,还有很多病人通过网络、电话等平台来询问,更是远远多于门诊直接就诊的数量。
苏衡主任(中)在门诊(资料图)
困在外地,急性焦虑复发
精神卫生科廖峥娈医生曾在网上接到患者向先生的求助。他是廖医生的老病人了,2年前因心慌胸闷、喘不上气入院,从急诊转心内科,从心内科转呼吸科,从呼吸科转内分泌科,最终在精神卫生科诊断为急性焦虑发作,也叫惊恐发作。
廖峥娈医生(右二)在门诊(资料图)
向先生年前到宜昌的丈母娘家过年,怎料遇到因疫情封城。身处疫情中心,每天被各种新闻、谣言、辟谣轰炸,向先生渐渐发现,晚上想睡的时候睡不着了,早上想起的时候起不来,头昏脑胀,疲乏无力。眼看回杭的日子遥遥无期,又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越想越担心,越担心越紧张,心慌胸闷,严重时还喘不上气好像要憋死一样的恐惧感再次出现。更要命的是,原本预备的药物不够,只有通过减药来维持。最后,只剩下2天药量,成了他再次惊恐发作的重要诱因。
在这节骨眼上复发,原本医生说再过半年,可以停药了!向先生立刻电话联系了廖峥娈医生,在她的紧急远程心理干预下,逐渐恢复了平静。而最为关键的药品也通过朋友在武汉当地买到了。
心慌、紧张、胸闷,别不当回事
心慌、紧张、胸闷甚至呼吸困难……原来是急性焦虑障碍发作,可别把这些症状不当回事。
急性焦虑障碍又称惊恐发作,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突然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区压榨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似乎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常伴有出汗、胃不适、颤抖、手足发麻、濒死感、失去控制感,每次发作约15-30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该症状常反复发作,因和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很多患者常常先到急诊等科室就诊,也可能被当作疑难杂症处理。
患者常具有特征性的外貌,如愁眉苦脸、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并且坐立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脾气、急躁,一点小事就感到非常担心、失眠等。急性焦虑在慢性焦虑的基础上更容易发作。
紧张和不安,专家教你自我调节
苏衡主任提醒: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有些病人发生了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有些原本就患病的人病情加重了,有些已经康复的复发了。对于这些人群,苏主任有以下建议:
一
如果你是第一次出现向先生的这种状况,还是要选择就医,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
二
如果居家期间缺医少药,您可以通过“浙里医生”“浙江省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和医生取得联系,获得帮助。
三
如果您只是有一点紧张、担心、郁闷等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重获轻松和快乐!
以下三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推荐给你
减少对疫情的关注,学会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我只是太焦虑了,实际没我想的这么糟糕或这种状态也是人生难得的一次体验,放轻松,你一定可以克服。
积极的锻炼,你可以通过看书锻炼自己的思维,也可以通过运动锻炼自己的体力,它可以帮助你适时的转移注意力,提高专注力,增加信心和勇气!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它并奖励自己。
这些都可以帮助你克服那一点点小小的紧张和不安,只待疫情消除,展开新的生活!
这里苏主任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
腹式呼吸法
一起练起来
来源:浙江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