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索河,我为你骄傲

2019-09-23   蔡甸在线网

索河,以水为根,得水而美。古老的长河像一条玉带环山而过,河水清澈,倒映季节和村庄的气息。经历了岁月的风尘,镇子老成了山边的石头、山上的松柏。

有人说,美是一种诱惑,有时候只需一眼便彻底沉沦。靠近你,走近你,我的眼跨过岁月的长河抚摸你,我惊叹你的秀美,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弥漫在心间。

千年的芬芳,厚重的历史,构筑了索河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涵。这里,每一座山、每一片水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穿过历史的尘烟,沾染人间的烟火,历史的人便不再遥远,缥缈的神仙也不再虚无。

索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内涵,除夕守岁、春日踏青、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望月……

饮食文化具有时令性和地域特色,春节荷月、汤圆,春分豆腐,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端午粽、绿豆糕,中秋月饼,各种小吃亲民而有特色,勾起时光深处的记忆。糯米熬鸡汤汁浓香糯爽口,泥鳅烧莴苣美味,排骨藕汤寓意日子甜美和顺;野菜、野禽、鱼虾,野味河鲜更是名不虚传。

如果你想吃地道的农家菜,来龚家渡土菜一条街吧,这里是索河最负盛名的美食街。街内美食店非常多,从街头到街尾,十步一小吃店,百步一酒楼。菜品既有传统特点,又融入了时代元素,深得游客青睐。

索河人拒绝精神的荒芜,即使是物质匮乏的年代,群众文化活动亦是丰富多彩。闹年、闹元宵是过年的重头戏,戏剧、善书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舞龙灯、划采莲船,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年就在喜庆吉祥里了。那时候,村村都有戏班子,唱楚剧、汉剧,也唱样板戏和现代戏。锣鼓开场,台下是乌泱泱的人群,很热闹。

与看戏相比,人们更热衷于听善书。善书是说唱艺术,没有乐器伴奏,其内容体现了一个“善”字,其作用在于教化人民弃恶扬善。

有人说,袁大昌的善书是索河一绝。他在川汉沔一带很有名望,一块醒木、一把纸扇就是他全部道具。他的拖腔最有特色,把人物悲愤的心理演绎得活灵活现,深深打动听众。他讲得最多的是《窦娥冤》《四下河南》《一江血》。我清楚记得他讲善书时的情景,他穿一件灰布长衫,台上一站,纸折扇一甩就开讲,干瘦的脸上便神采飞扬了。

村里还有说评书的,基本是听了广播后的现学现卖,不挑场地,不要行头、道具。夏日的黄昏,大人小孩围坐在大树底下,一番闲话后才进入正题,说《三国》,说《隋唐》,说《杨家将》,说者唾沫横飞,听者如痴如醉,就连最闹腾的孩子此刻也安安静静地立在一旁。母亲会讲故事,我们一般不凑这个热闹,偶尔有小朋友叫了,也跟过去拣耳朵。

镇上有一家电影院,规模不大,村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机会不多,放映队就送电影下乡。露天电影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哪个村要放电影了,就跟放倒了消息树一样,一传十、十传百,不一会就老少皆知了。晚饭后,孩子们便如乳燕出巢,一路叽叽喳喳的。露天电影一般都在打谷场上,人头攒动。电影结束后,调皮的孩子一路上各种疯闹,甚至搞点恶作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索河的文化活动愈加丰富。索河善书于2011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焕发出新的光彩;村里还组建了业余楚剧团、腰鼓队、军乐队等,不但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多次代表街里参加比赛,成绩不俗。

近年来,索河以生态环保为理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打造武汉城郊旅游品牌,开发了金龙水寨、十里荷花长廊、香草花田等一系列精品景点。在乡村旅游热继续发烧的今天,索河已成为周末踏青的好去处。放下矜持,回归田园;排遣杂念,欣赏美景。或卧或坐,或跑或跳,畅游花海,畅享美食,寻回昔日的童趣、野趣,收获一天的好心情。

三山六水一分田。索河山多水多,人多田少。索河人把日子过得精细,过得风生水起。因为土地有限,村民积极发展副业,编织芦席、做服装、缝手套……三个片区各有特色,石山的劳保、索河的棉纺、官桥的小五金,索河也因此获得“全国劳保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索河是蔡甸区最先富起来的乡镇。纺纱、织布、劳保手套及服装各类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也兴起了勤工俭学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索河经济发展很快,多种经营产业化。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镇子的变化,镇子上的土坯房看不到了,拔地而起的是一幢幢装修漂亮的小楼。暑假时,很多学生也加入到劳动大军中去。

河水静默,村庄无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在土地上刨生活了,他们去城里奔日子,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平日里,小楼闲置着,过年过节才回来住上几天。镇子里的热闹如潮水般悄然退去。

不过,最近几年,索河政府全力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了一大批能人回乡创业、支援索河发展,曾经渐显荒芜的小镇又逐渐热闹起来了。

索河,我为你骄傲。你不只是一个地域的标签,你不只是活在我梦里。即使将来有一天,我远涉千山万水离开了你,我想我依旧会时时想着你、念着你。因为你早已植根在我的心田,融入我的血液,和着我的脉搏一起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