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春节已经到了,一年忙到头,总得跟家人吃顿好的。虽然今年因为武汉的原因,导致大家都不怎么出来逛街了,也失去了往年过年的热闹了,但是甭管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吃饭、尤其是过年期间,大年三十的这顿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伙聊一聊咱中国人的老传统——“年夜饭”。因为中国太大,所以每个地方的年夜饭习俗也不太一样。过去有句老话叫“隔河不下雨、十里不通风”,意思就是这个村跟那个村都不一样,以“吃饺子”来举例,有的地方就觉得必须要吃“肉饺子”,代表这一年富富裕裕;有的地方就觉得必须要吃“素饺子”,代表这一年素素静静的,没有什么烦心事!所以这个没有一定之规,大家伙觉得符合团圆的氛围就非常的好。
年夜饭的由来
中国人小时候都听过“过年”的民间传说,说是有个叫“年”的怪兽凶猛狰狞,平时住在深山老林里边,到第365天了,它出来了,到村里边吃人类。由此可见,这怪兽“年”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吃年夜饭的动物,但人肯定是不愿意让它吃,所以每到“年”出现的时候,家家户户关门闭户,这叫“过年”。这传说大概每个人都听说过吧!但是往细了说,躲避怪兽跟吃年夜饭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有关系的。老百姓虽然躲在屋子里了,但是怪兽“年”就在屋子外头徘徊,人们觉得吉凶未卜,这顿饭也背不住就是这辈子最后一顿了。所以家家户户想尽方法烹饪的格外丰盛,吃点好的。全家人躲在屋里边吃年夜饭之前,先得祭拜祖宗,求祖宗保佑这个“年”别上自己家吃人。祭拜完了之后,开始吃饭,吃完饭了,这怪兽还在外头,一家人胆战心惊,都不敢睡觉,就只能聊天壮胆,等着“年”跑了,才敢上床睡觉,这就是所谓的“过年”!
当然这都是民间故事,大家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但是,年夜饭有史料查证的由来,其实是起源于庆祝丰收。《尔雅·释天》中写道:“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这个意思就是所谓的“年”就是庄稼成熟的日子。每年庄稼成熟一次,所以人们就把“年”当作丰收的象征,有了粮食,大伙聚在一块,来点好菜,享受享受,久而久之就有了每年吃一次年夜饭的习俗。正是因为每年只有这么一次,所以年夜饭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一顿饭。
年夜饭起源于“庆祝丰收”
那么“年夜饭”具体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吃的呢?西晋有一本《风土记》,其中记载道:“除夕夜,酒食相邀呼为别岁,夜达旦不眠为守岁”,意思就是说除夕夜约着一起喝酒吃饭叫告别旧岁;半夜还不睡觉,叫守望新春!这就证明了最起码在西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传统了,而且跟现在一样也要守岁。作家梁实秋在散文里写道:他小时候最怕守岁,因为小孩子熬不了夜,晚睡很痛苦,但是长大了,慢慢体会到了过年的韵味。
年夜饭的热闹
说起年夜饭,最大的规矩就是“团圆”。古代人们认为这顿饭吃了能辟邪,所以全家老小得聚在一块吃,这样新的一年都能吉祥如意。为了吃这顿团圆饭,外地的儿女亲戚都得赶回家,要是实在有人不能回家,家人也得给他留个空座,摆好了碗筷,权当是全家团聚。除了要求合家团圆,年夜饭的每道菜也都很讲究,大江南北都不一样!就比如以“天津”来说,天津过年是个开心的事情,每逢过年,年味都很浓,从一进腊月开始,听着小孩们零零星星放炮,为什么是零零星星?像李夫子小时候买炮,都是去杂货铺门口买鞭炮,拿红纸包着一包,里面大概有100个或者200个小鞭炮,小孩也没什么钱,买这么一包把它拆散了,放在口袋里边,拿着一根蚊香或者是粗的白棉绳子给点着了,一边吹着一边走,把它灭了,掏出一小鞭炮来,蹭着火花一点一扔,所以说胡同里边零零星星都是孩子们啪啪的放炮声,很开心。
而到了年三十就开始热闹了,比如穿新衣服,之前买新衣服,买新皮鞋,买一些东西都是为了过年准备的,这衣服即便买了俩月了,买了仨月了,也不能穿,非得等年三十才穿,寓意“新年新气象”!而到了吃饭时,这就更热闹了。各种好吃的东西,提前炖的肉、蒸的面食等等,全都等到年三十开始吃。这顿饭除了各种凉菜、热菜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对天津人来说,晚饭这顿饺子,也就是年三十的饺子,要吃肉馅的。但是等到了夜里12点以后,鞭炮齐鸣,到了大年初一,这顿饺子就要吃素的,不允许有肉。有些讲究的家庭,素饺子里连葱姜蒜和韭菜都不能放。因为都属于荤的。而且有些家庭吃饺子是早晨四五点钟,有的则是夜里12点。
大江南北年夜饭
北方过年一定要吃饺子,因为饺子长得挺好看,像元宝一样,一盘一盘热气腾腾端出来。不过煮饺子也有讲究,最忌讳的就是年三十煮饺子煮破了,因为煮破了不吉利。所以说包饺子的时候谁要是手艺差一点,也不让她包。万一她包完之后漏馅,煮完之后这一锅就成菜圆子汤了,这也不好看。饺子端出来,这就代表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 李夫子是安徽人,我们这边包饺子都会包一个硬币进去,取个吉利,谁如果吃到了带硬币的饺子,就寓意着他明年要发财了。
年夜饭除了“饺子”之外,主角就是“吃肉”,年夜饭家家户户都得吃肉。李夫子觉得吃肉吃的最豪爽的是东北人,东北人要求除夕必须得有四大件儿,有鸡、鱼、排骨、肘子,这四道菜是一个不能少,其余还有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杀猪菜,家里的肉有一样是一样全都端上了年夜饭的餐桌。而南方人年夜饭吃肉也有讲究,就比如重庆地区的“土家人”,除夕年夜饭得吃“扣肉配糯米”,因为这道菜的原料五花肉跟糯米在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很难得。而且这道菜它工序复杂,能展示厨艺,做的是香软可口、鲜美多汁。所以年夜饭每家掌勺的都得大费周章做这么一道扣肉,慰劳家人。
广东过年要吃“猪蹄配发菜”,这菜名很吉祥,叫“发财就手”,因为广东人做生意的多,所以餐桌上要图个吉利。吃年夜饭,既然有爱吃肉的,自然也有爱吃素的。比如苏州一带人,据说年夜饭餐桌上要有黄豆芽,因为黄豆芽也叫“如意菜”,吃的是顺心、如意,还得有芹菜,寓意“勤勤恳恳”,表达来年越过越好。还有的地方爱吃豆制品。比如安徽的祁门,年夜饭有道菜叫“和气生财”,是由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熬出来的,鲜嫩爽口。为什么吃豆腐?因为豆腐的谐音叫“多福”,而且几位原料一起煮,有“中和”的意思,吃了来年和和睦睦,和气生财!那还有一些地方年夜饭要上两条鱼,一条是完整的大鲤鱼,这个是只能看、不能吃,主要是为了敬祖宗用的,也是为了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这条可以动筷子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
各个朝代的年夜饭
看李夫子说了这么多,各位小伙伴应该也有感觉,平日里咱们可能也吃鱼、吃肉、吃豆腐,但平平常常的食品到了春节摇身一变,各有各的做法、吃法,各有各的寓意,吃的还是这块肉,心里边就有一番不一样的滋味了,这就是“和和美美”。可见,为了年夜饭,中国人花了多少的心思,虽然咱们现在年夜饭吃的非常丰富,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古代就算你又有钱又肯花心思,你很多东西也不一定能吃得到,只能有什么吃什么!就算食材有限,讲究的古代人也能把年夜饭玩出花样来。刚才跟大伙说了,从西晋开始,除夕就有约吃饭的习俗,西晋最大的特点就是除夕的时候要酿“屠苏酒”,“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其实是房屋、茅草房的意思。屠苏酒也就是“家酿药酒”的意思。晋朝的时候大伙都喜欢美容养生,所以爱喝!年三十的晚上,晋朝人把大黄、花椒、桔梗等等药材浸泡在井水里面。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取出来泡到酒里边,小辈先喝、长辈垫后,相传喝了之后,神清气爽,身体倍儿棒。
唐朝吃年夜饭也很有意思,传说唐朝有一种名字特别吉利的果盘,专门在除夕夜吃,叫“百事吉”,它是用柿子跟橘子堆成金字塔一样的小山,再在中间插上一根柏树枝,这样“柏树”、“柿子”、“橘子”放一块儿,谐音“百事吉”,吃得就是新年的大吉大利!说起唐朝过年,里面还有个故事,话说贞观6年的腊月,唐太宗李世民轻车简从,来到了长安郊外的监狱里边,探视囚犯。据记载,这一年有将近400个死刑的囚犯,这是经过大理寺审讯入狱的,唐太宗一间牢房、一间牢房挨个探视,唐太宗问他们被关在这里的想法,死囚纷纷表示:“我犯了罪,关在这里不冤枉,伏法问斩心甘情愿。”唐太宗很感动,觉得他们认罪态度端正,于是立一个君子之约:让死囚们回家过年,跟家人团聚,吃一顿年夜饭,但明年秋天庄稼有收成时得回来服刑。囚犯们听了之后很感激,就回家了。第二年秋收,囚犯们全部遵守约定回到监狱,李世民也非常的开心,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大家想一想,古代的皇帝和囚犯的地位,那是天上地下,但是说起过年,想到的还都是回家团聚、吃年夜饭。除夕的这顿饭就像是风筝的线一样,飞得再高,还是牵挂着家,牵挂着亲情跟爱情。有没有钱不重要,过年回家吃饭的心情是一样的。
等到了南宋,年夜饭跟之前比就有点变化了,什么变化呢?在唐朝、北宋的时候,贵族们都爱吃羊肉,猪肉吃得少。《资治通鉴》里边有记载说:“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意思就是说皇上吃珍奇异兽不好,御膳房做羊肉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北方养羊的地方被金国占领了,羊就少了,该怎么办?过年期间,大家羊肉吃的就少了,猪肉就吃的多。虽说南宋不算是太平盛世,由于战乱频繁,羊肉都吃不上,但这些艰难困苦无法战胜宋朝人“食不厌精”的吃货精神。宋朝年夜饭有这么一道菜是必须要吃的,叫“春盘”或者是“五辛盘”。
用大蒜、韭菜、香菜、油菜在盘子里摆出好看的造型,配上胡椒、花椒就做好了。因为食材 全都是胡椒、花椒、大蒜、韭菜这类重口味,所以起名叫“五辛盘”。做好之后在盘子的正中央插上一炷香,香上摆一个漂漂亮亮的纸花,“春盘”就算是做好了。做好之后先要拿出来祭拜祖宗,祭拜完毕,把盘子上面的香和纸花拿掉,端上餐桌。唐朝就非常流行“五辛盘”。到了宋朝,老百姓在这里边又加上萝卜、生菜、猪肉,青白相间,色香味俱全。除夕既可以祭祖,又是年夜饭的一部分,所以被人们称作“春盘”。
所以无论是什么朝代,有什么吃的,年夜饭都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家宴。就算是萝卜青菜也得摆出架势,焚香插花,谁先吃谁后吃都有规矩。年夜饭讲究的不仅仅是佳肴的滋味,更是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祝福。你对生活有怎样的期盼?你再看看除夕夜的餐桌,也就尽在不言中。清朝皇帝们的年夜饭特别能体现这一点。你比如说努尔哈赤入关的时候,希望后辈们忆苦思甜,所以规定除夕夜要吃素饺子,但是素馅饺子吃起来规矩特别多。首先太监得用“三羊开泰”的瓷碗盛饺子,不能多,不能少,只能盛6个。盛好了,这碗也不能乱放。皇上吃饭那桌子上有字,就是“吉”,你必须得把瓷碗摆在这字上才能吃。总共6个饺子,这6个饺子只能吃5个,留下一个送到佛堂上供,吃完之后,这些碗筷、杯盘,还有吃不完的点心佳肴皇帝就赏赐给文武百官。所以这不是吃饺子,这是皇帝对勤俭治国的美好愿望。饺子是好东西,清朝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过年的时候都得吃一顿,《燕京岁时记》记载清朝的年夜饭“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其中煮饽饽就是煮饺子的意思,就是全国各地都一样,过年都吃饺子。 这跟咱们当今的年夜饭习俗已经是非常接近了。
年夜饭的意义
年夜饭它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在除夕晚上吃的饭,更是家人团聚、是辞旧迎新、是一年忙到头的自我犒劳,这么一顿难得的大餐,当然值得好好的讲究。一年那么长,盼了很久才度过长长的严冬。到了冬与春微妙的分界线,过年上桌吃年夜饭,哪怕过去的一年有什么不尽人意的地方,饭桌上欢笑一番也就忘干净了。那么各位小伙伴,今年的年夜饭大家都是怎么吃的呢?欢迎各位小伙伴拍照分享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JBi8m8B3uTiws8K5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