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版《误杀》与印度版《误杀》差别在哪?细思极恐,理智食用

2019-12-13   电影票友

这次陈思成很聪明,老老实实买版权,将改编的魔爪从香港伸到印度,一曲《误杀》瞒天记送给大家。



“误 杀 瞒 天 记”,这是印度版本的中文译名,从名字当中也能窥知一二。

一,杀是真,但是误杀。

二,杀是真,但瞒住了。

《误杀》瞒天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女儿被督察长的儿子威胁,反抗时失手打死了高管之子,父亲为了保护妻女设置了完美的不在场证据,扛住了督察一系列拷问。



在印度与中国两个版本里,主故事线都是一致的,但在立意上,两个版本却完全不一样。

印度版本,强调正义的纯粹性与正当性。

马雅科夫斯基说过一句话,“当残暴的统治者把你逼到走投无路时,不要忘记你身后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反抗,记住这并不可耻。”

所以当督察向人民受保护费,当督察长之子侵犯了自己的女儿时,作为父亲的维杰没有一丝犹豫的便做出了“瞒天”的选择,这对于他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正是印度版本的中心思想,正义由法律体现,但法律只是正义的载体之一。

当人民的保护者变成人民的侵略者,个体有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伸张自己的正义,在这一点上,印度版本做到了始终如一。


而中国版本,想要暗示的道理却变得复杂并且难以捉摸。

他加入了某种宗教思想,将正义与邪恶,正派与反派的边界模糊,把“罪”这件事单拎出来,强调罪恶的轮回。

在这一点上,中国版本的《误杀》便愈发细思极恐了。

首先中国版本把两组对立人物的人设极端化。



受害者:中产阶级美满家庭中版的小康家庭。

印版的父亲维杰欸,位能当众和不良警察争执,替人出头的,但到了中版,维杰变成了小心度日的维诺形象。

加害者:督察长夫妻市长竞选人夫妻。

反派身份的升级,更将这种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更明显的彰显出来,由此,后面维杰引起来的大众反抗变成了一场庶民的胜利。

加害方式:性骚扰强暴。

印版中高官子弟偷拍了维杰女儿洗澡的视频,但在中国版本中改编成了高官子弟对维杰女儿下药迷奸。这个部分没什么好说的,加害程度的加深能挑起人们对于反派的厌恶之感。


而接下来,中国版本开始放出自己的大招,将“罪恶”代言人的标准与边界模糊,使之变成一种传染式的轮回。

影片之中除了人反复出现以外,羊这只动物作为重要意象反复出现在叙事的关键环节。



1/ 维杰犯罪销赃时。

当维杰将车开入湖中等待车沉入湖底时,有位牧羊人赶着羊经过,两个版本一样的时,都有人差点看到,但中版不一样的是,人确实没看到,但给了一只羊面部特写的主观镜头。

2/替维杰中枪的羊。

为何维杰这位受害者也有了“替罪羊”?


3/维杰第三次去寺庙时出现。

影片中,维杰去了寺庙3次,第一次是犯罪前,维杰去寺庙布施收到了僧人的祝福;第二次去,僧人拒绝了维杰的布施,暗示了维杰的罪;第三次,维杰在寺庙忏悔时,一只虚化的羊出现。



明面上,各方人类做的事代表了俗世中人的选择,维杰代表的“正义方”,督察代表的“非正义方”,但站在替罪“羊”的角度来看,他们却都是加害方。

督察们来到维杰家开棺验尸时,在人们都注意挖出来的尸体是什么时,镜头突兀的给了棺材板背面的特写,上面有着很明显的人为刮痕。


督察之子被放进棺材时,还没死,所以才有棺材板上的刮痕,若“误杀”算是一种正当防卫不可预测的悲惨结果,那这一细节直接推翻了维杰行为的立意。

是“误杀”,还是“杀”。


身怀利器,杀心自启。

在影片开头,维杰答应小女儿好好学习就给她买口琴,而在影片结尾,妻子递上了小女儿100分的试卷,维杰笑了笑,说去买口琴,可随后下一段落就转到了去寺庙忏悔是为何?

因为试卷上的100分时装饰后的,擦掉一,加上0,当70变成100被拿去邀赏时,维杰一家的“瞒天记”在小女儿这里得到了“传承”,是否任何事都可瞒天过海?



ps.

最后说说我不喜欢的地方吧。

首先是影片开头20分钟左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分镜头跳轴错误,坏警察和魏杰第一次在饭馆里的眼神对峙,视线都是同一方向,看的我一脸懵逼还以为俩人都在看谁。

其次,结尾我非常不喜欢(个人偏见)。

印版讨论何为正义。执法者腐败,求助无门,你欺负了我,我靠自己还击回去并保护了家人,我是正义的,我仍活在光明之下。

我还是那个我,我没有变。



中版讨论何为救赎。你欺负了我,执法者腐败,求助无门,我还击了回去就变成了跟你一样的人,我陷入黑暗中并永劫不复,只因我已被玷污。

我要时常忏悔,才能变成原来的我。



好嘛,绕了一大圈他告诉你是他庸人自扰,自以为保护了家人,然后把一家子都送进了监狱......


结尾一张沉默又直视镜头的大特写,隔着屏幕问观众:你觉得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