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误读了!
当李香凝看到《若水》排在前面的短评,都在说 “拍得像流水账”、“没挖出什么李小龙的新料”时。(假设李香凝会用豆瓣的话)
不知道她还能否记起,去年夏天看《好莱坞往事》时的愤怒。
你没猜错,这部叫《若水》的纪录片,可以算作是对“昆汀涉嫌侮辱李小龙事件”的一个回应。
导演包阮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明确说过:
昆汀的本心不坏,但他虚构的内容确实有可能误导大众。
当然了,想要切合舆论且真实地纪录一位巨星,和确实把成片剪到“火候”,完全是两码事。
那么,《若水》到底着重呈现了什么?
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本片今年 1月底就已经在圣丹斯电影节亮相, ESPN(美国娱乐体育电视网,大概可以类比成美帝的央 5)首播却放在了 6月初 。
从时间节点上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5月 25日曝出的“弗洛伊德案”。 (即美国明尼苏达州暴乱导火索)
所以《若水》素材的整理,是有关反歧视的?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根据片中的呈现,李小龙出生于旧金山的唐人街,拥有美国公民的身份。
3个月大时,举家返回香港。
18岁时,因为总爱惹事,又被家人送回美国。
但即使李小龙已经在车库教起了中国功夫,他也还是改不好自己的口音。
用当时美国朋友的话说:
李小龙对外界的直觉,是属于香港街头的。
两年后,童星出身的李小龙报了戏剧专业,辅修哲学和心理学,在华盛顿大学求学时,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琳达·埃莫瑞。
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许多州仍然禁止跨种族婚姻。
琳达和李小龙的婚姻,也差点没迈过丈母娘这道坎。
不久后,以马丁·路德金和 Malcolm X(黑豹党领袖)为首,美国掀起了巨大的黑人平权运动。
当美国白人,带着种族主义的口吻,夸奖“默默无闻、温良恭让的亚裔,才更可能成功”时——
李小龙很清醒。
因为他太知道,白人眼里的亚裔,到底是啥样子。
《蒂凡尼的早餐》
紧接着,李小龙成功被华纳选中,饰演了青蜂侠的助手。
从此开始,美国荧屏上的亚裔男星,才终于不再是龅牙、眯眼、木讷的刻板形象。
为了塑造好这个华人角色,李小龙加急训练,还主动向制片人争取台词。
要知道,作为男二号,他当时的薪资只比其他白人主演的零头多一点。
但可惜,这部剧在当时的热度并不高。
在华纳决意砍掉《青蜂侠》之后,李小龙无奈退居幕后做武术指导。
其实,这期间他并不是无戏可接,李小龙只有一条原则——
但凡是有辱亚裔的角色,一概不演。
《好莱坞往事》讲的就是这个时期
我不知道,昆汀在《好莱坞往事》里的编排,到底有多少创作成分。
但结合前面的这些不平等遭遇,换成我高低也得拍一拍在一旁偷笑的红脖子老弟。
身为白人的昆汀,没有注意到李小龙作为亚裔的努力,甚至以此为乐
为了改变亚裔的尴尬处境,李小龙甚至亲自构思了一个有关中国功夫的剧本。
然而华纳觉得美国的市场,还不能接受亚裔男主的出现。
最后他的这个创意还是成功影视化了——
主角,是白人。
后来的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李小龙离开好莱坞,回到香港与嘉禾签约。
一部《唐山大兄》,一部《精武门》,在反英运动愈演愈烈的香港,成为了国人们的精神《战狼》。
一部片几十倍的回报率,连英国小朋友都被迷得团团转。
不仅如此,李小龙的创作理念还很高级。
在正式介入导演、编剧的工作后,他作品里被打得满地找牙的白人老哥,一改蠢憨憨的咆哮猛男,变身丰满立体的正直武者。
《龙争虎斗》的编导均有李小龙
几年后,华纳兄弟终于发现了李小龙的商业价值,但嘉禾的邹文怀可舍不得放下这块香饽饽。
经过漫长的谈判,李小龙同意返回好莱坞,但新片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拍。
李小龙耍大牌、脾气暴躁的黑料,也是从这时开始被争相报道的。
我从未查证过这些“黑料”,不是不关心,而是假如在片场不是暴君,李小龙也拍不出《龙争虎斗》和《死亡游戏》里,这些被致敬过无数次的名场面。
2004年《龙争虎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为“文化、历史或美学意义展品”
在妻子琳达和工作伙伴的口述里,那段时间的李小龙忙得像陀螺。
去片场的路上在训练,拍戏的时候不停NG重来(因为他觉得还不完美),拍完戏反复改剧本,回到家还要跟剧组沟通各种事宜,每通电话以小时计算。
大家觉得他很享受操纵一切的巨星生活?
“成为明星后,我感觉就像蹲监狱。”
这是李小龙的原话。
1973年 7月 20日,他突然被曝身亡。
官方给出的解释是 服用止痛药引发的脑水肿。
但坊间流言不断:
有人说他过量服用类固醇,
有人猜测是黑社会暗算,
甚至有人说李小龙走路后脚跟不着地,天生的短命相。
可似乎从没有人分析过,32岁的李小龙还没有专业的保健团队,没有专业的公关助手,没有专业人士疏导精神压力。
美国人一开始瞧不上他,香港人又碍于他“中不中,美不美”的出身排挤他 ......
他应该很孤独,但却能面对身份的问题作出 “大家在同一片天空下,本应天下一家”的回答。
影迷们都把他捧成神,撸铁的钻研他的训练技巧,走偏门的不是写他打碟,就是扒扒他买过多少豪车......
但有关他 生平的遭遇和为亚裔争取地位的分析,实在凤毛麟角。
我不敢否认,《若水》从这样的侧面切开来,又选在明尼苏达州暴乱的时间节点,是想引发舆论平息暴动,是让暴徒们见识一下东方人的高端操作,是有意而为之。
但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李小龙用文化入侵俘获美帝子民。
无论是广场雕塑,街头巷尾的涂鸦,还是路上行人身上的T恤衫,我们都能看出,自由女神像下的暴躁老哥们,对于东方神秘力量的锐思拜。
马丁·路德金从 1955年开始参与社会活动,越战期间被刺身亡。
为争取黑人权益,他总共奋战了13年。
李小龙从《青蜂侠》开始,在好莱坞起起落落,1973年去世。
为了改变老美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他满打满算也才奋斗了6年。(当然了,传授中国功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再次因为黑人发生暴动。
不过暴力行为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马丁·路德金式的温和改革的游行示威,不烧不抢,场面却让人震撼。
咱不说别的,老马思想的那颗火种,已经算是传下来了。
也有四十多年了,我们的确见识了不少在北美叱诧风云的国际巨星。
可听来听去,诸位念得都像是生意经。
着眼现在,有些人又跟当年老美口中那些 “默默无闻、温良恭让的亚裔”——
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