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从四百块到十几万!这是一个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传奇...

2019-08-03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经这里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但经过30年的综合治理,库布其成功完成了910多万亩沙漠土地的恢复,植被覆盖率达到53%,成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库布其究竟是如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库布其沙漠流传着一首民谣:

种植技术不断改良

库布其沙漠30年治沙910多万亩


这两天,库布其沙漠上空,无人机正在穿梭忙碌。这是国内首次通过无人机弹射种植的方式,进行沙漠飞播造林,解决了在广袤沙漠和沼泽地人难进、树难种、种树贵的难题。技术人员介绍说,无人机携带的是最新研发的植物种子。


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企业技术员 郝亚峰 :在基础的种子上面,我们进行一种丸粒化技术,把保水、凝水还有鸟虫驱避、营养剂还有基因诱导全给它添加进去成活率,提高30%到40%。


内蒙古自治区亿利库布其治沙首席专家 韩美飞 :如果人工造大约可能一亩地的成本五六百(元)或者更高,但是飞播这个也就是一百(元)左右的钱。



韩美飞的治沙历程可以追溯到1997年,当时的护林队只有十几个人,主要任务是在穿沙公路两旁种沙柳,以防修建的路面再次被沙尘掩埋。

内蒙古自治区亿利库布其治沙首席专家 韩美飞:关键是成活率上不去,没有新技术,靠锹挖,20多厘米的干沙,种下去的成活率仅仅20%到30%,


韩美飞介绍,传统植树必须要经过挖坑、植苗、填土、浇水等步骤,种一株需要2分钟。2009年,他们发明了“微创气流植树法”,就是以常水压为动力,在沙地冲出栽植孔洞,孔深约为1米,将浸泡后的灌木条插入栽植孔中,仅需十秒就可以种活一棵树,成活率也由过去的20%左右提高到90%以上。9年来,他们使用新技术植树154万亩,节约沙障制作成本超过15亿元。



有人改进种植方式,也有人研究土壤改良。张立新的团队,以库布其本地植物和水土作为原料,开发出沙地变土地的“良方”,每亩沙地的改良成本只需1000多元。目前100亩试验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米。

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沙漠研究院副院长 张立欣 :正在进行第二年的实验效果监测,玉米产量可以增加40%,传统沙地可以产到750斤,目前产量1200斤。保水效果可以提高30%。


得益于新技术,库布其30年共治理沙漠910多万亩,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长到400多毫米,植被覆盖率达到了53%。

发展生态文旅和现代农业

不毛之地变成“香饽饽”


库布其通过科技创新治沙,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为了提升修复后土地的增值收益,当地还大力发展生态文旅、现代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了既增绿又增收、既治沙又治贫的良性发展。



41岁的斯仁巴布是库布其沙漠的牧民,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妻子忙着修理蒙古包的下水道,为50多名游客准备晚餐。他告诉记者,每年的4月到10月是这里的旅游旺季,雨水增多,沙漠生机勃发,游客络绎不绝。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牧民 斯仁巴布 :我这个水上沙上都有项目,每天的(游客)流量有一百多二百来人,毛收入三四千、五六千吧。


斯仁巴布说,过去的库布其沙漠黄沙漫漫,无水、无电、无路,买东西要去50多公里外的独贵塔拉镇,骑着骆驼来回需要三天三夜。当地只能以放牧和挖野生甘草来维持生计,温饱都难以保证。2006年,当地实施沙漠生态移民工程,斯仁巴布和散居在沙漠里的牧民们住进了牧民新村,创业和就业机会也多了起来,斯仁巴布用自家的马、骆驼搞起了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牧民 斯仁巴布每年的收入也有个十几万元。现在生活条件和城市里面没啥区别,电、网络、路都有。


农牧民由过去以放牧为生,改为发展集约化种植业、养殖业,并参与沙漠治理。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农民 段云飞:土豆每亩产量七千斤左右,年收入五六万元,比以前放牧每年多收入三四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绿土地农业公司负责人 白小东:通过治沙改土以后,现在种土豆,亩收入七千元左右,销售给百世做薯条薯片。


白小东介绍,目前他们在杭锦旗建设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共整理荒漠沙地5万亩,主要是以甘草治沙改土、肉苁蓉为核心品种的中药材基地,以土豆、西瓜等有机果蔬为主的沙漠有机绿色食品基地和以沙柳、柠条等饲用灌木和苜蓿为主的饲草料基地。

库布其治沙带头人 王文彪 :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过程中获利,库布其的农民把沙漠不毛之地变成香饽饽,变成金饭碗,我算了一下账,三十年,库布其的农民就是仅给亿利承包土地收租租金就高达10多亿元,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块钱,现在接近2万元


沙漠治理仍旧任重道远

“库布其治沙模式”可借鉴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全球还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尚未治理,20多亿人口还在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而“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也将在世界其他荒漠化地区得到更多的推广借鉴。


库布其乌日图草原位于库布其沙漠内,是采取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治理沙漠的重要区域,通过规模化造林,区域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系统逐渐恢复。

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绿土地科技公司负责人 常朝晖:5年的时间治理了2000多平方公里,所以我们这是规模化的治理,形成自然和自然之间的平衡,成本不断在降低,生态效应不断在增加,


记者了解到,中国荒漠化面积占到国土的27%,沙化面积占到18%,通过综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爆发的次数和强度近年来明显减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长 胡培兴:下一步任务就是,北京周边有几大沙漠,像靠近我们最近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还有大量的沙地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理。已经成林的要管护,要加强结构调整,所以京津周围要筑牢北方生态屏障。


不仅国内,放眼全球还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尚未治理,还有20多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




巴基斯坦总理气候变化顾问 马利克·阿明·阿斯拉姆·汗: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模式,不仅仅是种树,而且涉及到森林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带来绿色就业,使用更好的技术扩大森林覆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 易卜拉欣·蒂奥:成功经验之一呢,就是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带动以及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包括那些敢于进行风险投资的机构,投资来完成技术创新。这里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