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石老师交给我一篇学生习作,让我简单写上几句点评。我欣然提笔,开始了一场快乐的笔上旅途,之后又诞生了以下这篇意外收获。
稿件是一篇描写夏夜的文章,孩子的描写不是很具体,表达也有不清楚的地方,可还是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深深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二十几年前的夏夜,我常常和伙伴们在月光下玩耍的情景。玩儿什么都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巷子口有一排杨树,月亮就高高地挂在树梢上,银白色的月光特别明亮,吸引我们围着杨树钻进钻出,你追我赶,常常到很晚才回家。
现在想来,仍然有一股子快乐从心底透出来!
我想,这就是童年的快乐,这就是孩子动笔时心里的快乐。他们的心里肯定还装着这样的伤心、这样的沮丧、这样的兴奋、这样的难忘……既然有这么多的快乐、伤心、沮丧、难忘,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忽略丰富到俯拾即是的生活素材,常常笔下言之无物 ,或者写一些连他们自己都摇头不止的假话,空话呢?
我想,首先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世界。
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会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常常不甚了解。
很多妈妈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经常会冒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语言和感到意外的想法,让人欣喜而骄傲。
言为心声,这就是孩子的成长。
可是,孩子在借由写作表达思想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静下来,走到孩子的文字间,感受藏在文字里孩子意外的思想或是让我们欣喜的表达,常常用武断逼其就范。
我们想到的更多是这篇习作符不符合要求,语句是否通顺,老师会不会喜欢?所以,孩子的习作在我们的指导和评价下,总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功利的色彩。因此伤害了孩子表达和写作的热情和欲望。
其次,“就范”的孩子感受不到习作的价值。因为他们总在为别人而写,或为老师,或为完成一次作业,或缘于一次考试,甚至是一次惩罚(哈,这里指的是写检查),这样为别人而写 ,由别人评价的东西,怎么能让孩子感兴趣呢?不得已,写一篇假大空的文章交差喽!
叶圣陶先生也来说两句:“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写作是为了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只有自己的认识、感悟,自己的思想才能打动人,引起共鸣,才能与别人交流,进行思想上的对话,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孩子表达和写作的热情,而一旦冷漠,神马都成浮云了。
哈,有人问了,具体到孩子身上,我们要怎么做呢?
我的回答是:经常写日记,让孩子不断地表达自己,可长可短,哪怕一个片断,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都值得记录。
特别要告诉小朋友们,老师相信你一定有一些小秘密,小想法,就写在日记里,练笔嘛,甚至吐槽老师也无所谓----反正校长又看不到!
于是,日子一久,"言为心声"的文章写多了,变成了一种习惯,笔头练熟了,应试考场作文也会信手拈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是货真价实的考场作文)。
可有人说,现在的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写日记呀?那我们要怎样保护孩子的表达和写作的热情呢?
那我们就要在孩子好不容易写出的习作中,捕捉孩子思想的火花,给予中肯的评价,这让我想到了石老师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只要我们能找到那个发糖的点,让孩子在一次次的习作中,获得表达和写作的成就感,他的习作会越写越好的!
一场透雨使古城西安的夏夜顿生无限诗意,难道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多一些诗意吗?
以上一些浅见,与大家共勉!